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简析留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简析留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2 00:00:57
简析留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时间:2022-12-12 00:00:57     小编:董锡君

在我国,虽然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但依然有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过着留守生活。这些孩子的父母背井离乡,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有效监管,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沦为了问题少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根据政法系统提供的信息,我国留守青少年案件数及犯罪人数呈双上升趋势,留守少年为钱财犯罪的案件较多,教育程度和犯罪人年龄都偏低,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三五成群,无所事事,经常发生群体性犯罪,如一起打劫、盗窃等。那么,如何预防留守青少年犯罪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正常的家庭生活弥补亲情

亲情是由血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爱,此时的青少年特别需要来自亲人的关怀和亲情的关爱,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缺乏父母的爱,就会极易产生在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下面是一位留守孩子的习作《我的渴望》,充分表达了他的心声。

我的父亲是打山洞的风钻工,母亲为工友们烧菜做饭。我自上幼儿园起,我的父母就外出打工,我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现在读初中,就开始住校了,看到同学的父母为他们送来可口的饭菜,我就想:要是我的父母也能给我送来我最爱吃的菜该有多好啊!我父母一般到过年才回来,有一年去云南打山洞,那年连过年也没有回来。每当周末与同伴一同回家,在村口下车,看着许多同伴的父母早早在那里等候,此时我就常常抑制不住自己的辛酸泪,其实,我也多么渴望能在自己父母的怀里撒娇。

但现实也无法让所有的父母都不外出,或让所有外出的父母都带上孩子。在无法抹去留守青少年这一字眼时,教师只能努力去探索如何让留守青少年更多地感受到亲情。笔者认为,为留守青少年营造正常的家庭生活是比较有效的解决之道。

1.多沟通传递亲情。许多留守青少年的家长由于生活所迫,长年埋头苦干,对孩子的关注普遍重物质轻精神。其实,家长对孩子心灵上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让每一位外出务工的家长都明白要多为下一代着想,明白要想教育好孩子单靠物质支持是不行的,应该要更多地与孩子保持心灵上的沟通。父母要努力与孩子共架一座传递亲情的桥梁,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用亲情感化孩子。通过这架桥梁加强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例如,教师可以借家长会、家访等机会鼓励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与孩子通电话、书信等,增进沟通,全面深入地关心孩子在家、在校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父母的关爱可以让留守孩子的心不再留守,使这些孩子同样也能感受到远方父母关注的目光,牵挂着的心,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2.多团聚填补亲情。因为暑期比较长,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问,为团聚创造了可能。教师要鼓励有条件的父母,利用暑期时问,接或送留守青少年与自己团聚,填补亲情上的缺失。例如,多做类似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组织的幸福列车行动,护送留守孩子前往父母打工的城市短暂相聚。虽然这种相聚依然短暂,但对于长期缺失亲情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顿亲情大餐,在一定程序上能缓解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3.多就近守护亲情。留守青少年家长外出打工是生活所需,也是无奈之举,如果他们能够选择一个既能找到工作,离家又比较近的城市,方便父母回家或孩子来城,孩子与父母就可以经常往来看望,这也是解决青少年亲情缺失的好方法。由于离家比较近,平时空余时可以及时与子女沟通交流,有利于对孩子进行长期连续性的教育,并逐步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培养其自尊而不自卑、自律而不自大、自强而不自暴自弃的良好习惯;在人际关系上,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与人为善的品德,引导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自觉抵制和摒弃不良陋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这一方式同样可以让留守青少年感受亲情就在身边。

二、营造快乐的校园生活链接友情

学校对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有重要职责,因此,教师要从加强留守青少年的教育与管理入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对留守孩子进行关心与呵护,让他们在师生的友情中阳光成长。

1.完善留守制度,建立档案友情互助。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学校摸清了留守青少年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并给每个留守青少年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片。对这部分青少年的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了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并在每学年末做好留守青少年管理的交接工作。档案资料不但收集了有关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活动、日常行为、情感表现等材料,还记录了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这有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与友情互助,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2.营造快乐校园,借助活动温暖友情。留守青少年心智尚未健全,很容易被物质上的东西所吸引,容易发生厌学、逃学现象。而快乐的校园生活,是留守青少年热爱学校的重要因素,教师除了从衣、食、住、行、医等方面全方位照顾留守青少年外,还要教他们学会自强、自立、自理、自助、自尊、自爱,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快乐生活。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同时教师还增加了与留守青少年的接触机会,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即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均有关照的临时父亲和母亲,从而温暖他们的心。对此,学校组织开展了富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如心灵骚站手牵手快乐度周末快乐共读情感交换箱亲情休闲等,或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青少年的生日party等,给他们每个人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青少年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随着电脑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充分发挥QQ语音与视频功能,让有条件的家长通过QQ与留守青少年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能心心相连。

3.建立代管机制,营造情境温馨友情。代管队伍一般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代管制度主要是在双休日或传统节假日进行,由代管老师带2-3个留守青少年回家,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过周末或过节,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与温馨,并负责对留守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如绍云县实验小学就通过工会发动全体教师,双休日或节假日积极参加到代管队伍中去,承担留守青少年的监护职责,做留守青少年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工作注重留守青少年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孩子沟通情感,给他们营造一个如家般的幸福感,弥补留守青少年亲情的缺失。

三、营造健康的社会生活一一感受清情

什么是清情?清情就是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活环境。留守青少年是当代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有各种各样特殊的问题,如心理、信念、教育等问题。他们乐于接触新鲜事物,但由于受认知和道德水平所限,缺乏选择和鉴别能力,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不良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也严重影响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要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一个富有清情的社会生活环境。

1.加强全民的法制宣传,创设清情。防患于未然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高目标,也是增强青少年素质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元素。因此,学校在社区加强了法制宣传,特别是在留守青少年中进行了法制教育。实事证明,当前大多数留守青少年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他们不懂得依法办事,也不懂得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是采取违法甚至犯罪的手段来处理,结果导致违法犯罪。因此,努力倡导加强全民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制教育,使留守青少年认知法制、理解法制和使用法制,从而远离违法犯罪。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挥了法制副校长在法制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校会、班会等进行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将法律知识的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

2.营造健康的周边环境,保障清情。学校积极与社会各行政执法机关联系,促进他们站在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的高度,切实关注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各尽其责,加强协作,共同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如我县上半年公安、文化、工商、广电等部门就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治工作,加大了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了一批黑网吧,清扫不良文化遗毒,防止暴力、色情、赌博、恐怖等内容的音像制品和书刊毒害青少年,切实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清情的社会生活环境。

3.建立有效的矫正机构,重拾清情。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是的,留守青少年道德认识与行为很不稳定,在他们身上发生的许多犯罪事实带有突发性和偶然性。教师在面对这些失足青少年时,应以挽救之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分析其犯罪的根源,激发其道德良知,促使他们认罪悔过,实现浪子回头。因此,建立有效而富有人性意义的矫正机构,对于犯罪较轻的留守青少年,没有关押必要的,则通过矫正机构进行帮助、教育、监督,从而激励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去面对社会。

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其再一次强调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国拥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青少年,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程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成长群体。因此,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他们,从情入手,积极参与到对他们的教育和帮扶工作中来,营造正常的家庭生活,快乐的校园生活,健康的社会生活,让其更多地感受到亲情、友情、清情,以情点亮他们的心,他们的希望。为祖国的明天编织一张幸福的情网。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