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研究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研究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3:44:54
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研究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时间:2023-08-05 03:44:54     小编:任雪松

建设大美青海,创建文明城市,是西宁市每一个市民的共同理想。而要实现这一美好理想,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来自四面八方的流动人口就成为建设新西宁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但是,伴随以家庭形式流入西宁市流动人口的越来越多,使这一社会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日渐凸显。适应当今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政府应如何向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其子女受到良好教育的环境,使该群体获得与城市人口子女基本均等的教育机会,这不仅是流动人口能否安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社会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致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切实解决好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既是当前加强城市管理最为基础的工作,也是适应当今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创新城市现代治理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西宁市各级政府将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群众的一项重点工作。截止2014 年春季学期,青海省共有67724 名流动人口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其中西宁市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32208 名,占全省流动人口子女实现就近入学总数的47. 5%。不断改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的后顾之忧,不仅是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负责,它更是事关城市更好更快发展以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大局的安定团结。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当大量的流动人口来工作,无疑推动和支援了西宁市的经济发展。但是他们的适龄子女在西宁不能拥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必然影响到他们务工、经商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西宁经济建设的进程。大量随父母流动的入学适龄儿童由于不能入学就读,只能在社区及各种娱乐场所打发时间,这使他们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甚至会对西宁社会有所抱怨,最终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以至于他们的父母也会以此产生不公平感,认为自己同样在为这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而子女却不能享受应有的教育权利,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最终的结果就是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相反,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解决了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为他们的子女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政府为流动人口子女创造较好的就读条件,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才会全心地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去,将来他们的子女用学到的知识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进程。城市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而城市原本就脱胎于农村,城镇化的实质上就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就必须更多地从农民工作为人而存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切实提高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认识,从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层面,不断消除城市流动人口与市民在公共服务、福利保障方面存在的现实差距。从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来说,这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涉及流动人口群体根本利益的问题。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彻到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好他们子女在城市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问题。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城市发展的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全省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也凝聚着广大流动人口为城市发展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当前,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背景下,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期。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加快西宁市的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最大限度、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城市流动人口则是赖于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此,解决好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城市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西宁市推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教育工作的实践

自十一五以来,西宁市致力实施城市教育发展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以构建和谐西宁和推进城市全面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促使西宁各类教育得到均衡协调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一时期,西宁市相继出台《西宁市关于农民工子女及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的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从而较好地解决了2. 1 万省内外流动人口及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拉开了西宁市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系列问题改革的序幕。

其一,简便入学流程。为便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西宁市相继制定相关政策,积极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提供及时快捷服务。近年来,西宁市先后出台《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 号文件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等工作的建议》《关于农民工子女及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农民工子女及流动人员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暂行办法的说明》等文件,主动作为,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自青海省下发《关于在省内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的通知》后,西宁市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安排专人负责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事宜( 包括双休日) ,做到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有人管、有人办理; 二是简化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程序,对起始年级学生采取现场办公、现场分配的方法,对中途转入初中就读的学生,采取统一时间、集中办理的方法,进而适时消除了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的后顾之忧。

其二,坚持一把手负责制。2013 年春季,为了解决6. 7 万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依法保障全省流动人口子女在各地接受教育的权益,青海省致力推行一把手负责制,使得各地均未发生过拒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园入学、对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等歧视性现象,广大流动人口群体的子女不仅有学上,且能够上好的学校。在工作实践中,按照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不论户口是否在流入地,一律与流入地适龄儿童同等对待,家长持务工经商证明、房屋租赁证明、户口本和暂住证到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登记,由流入地教育局按学生实际住址,划片免试就近入学; 在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方面,流动人口子女统一参加流入地教育部门组织的中考,择优录取; 户口不在流入地且须在流入地借读的,按同级同类学校互转的原则,为其办理正常的转学手续; 在幼儿学前教育方面,不论户口是否迁入流入地,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均与流入地学生一视同仁。在经费保障、奖励、评优、入队入团等方面,流动人口子女也与流入地学生一样享受同等待遇。

其三,积极应对入学难问题。自2014 年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更多的流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就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西宁市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但由于现实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门槛高、申请繁琐、借读费贵、入校难乃至有些还在学校受到不同程度歧视等现象,在一些公立学校均不同程度存在,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难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青海省教育厅、西宁市教育局先后出制定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 号文件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等工作的建议》《关于农民工子女及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的暂行办法》《关于农民工子女及流动人员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暂行办法的说明》等文件,并试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学区制、小学升初中对口划片就近入学等工作举措,从而使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

其四,推进教育均衡化。为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能有可上的学校,着力完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动态管理,认真落实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和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条件及其居住实际,进行统筹管理,原则上实行就近入学,简化入学的各种手续,确保流动人口子女与当地学生同报名、同上课。各中小学校对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甚至歧视。因教育资源短缺、学校生源过多、班额过大且实在无法容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 学区) ,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加以协调解决。各中小学校要对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统一管理及教学,确保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要全面落实经费保障的各项政策,确保其享有各项同等待遇。同时,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学籍管理,确保一人一籍、籍随人走,严防辍学现象发生。

三、西宁市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2000 年开始,青海省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面临的问题,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面向这一新兴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并将之纳入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积极落实致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各项政策。但是,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至2010 年西宁市流动人口达46. 44 万人,迄今这一数字随着城市发展还在不断的增长,它所反映的便是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目前,这一工作的各项政策虽然得以不断完善,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教育部门职能分工不清。目前,现行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且各部门权责与其功能尚不完全匹配。按照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方针,西宁市由户口所在地负责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工作。但是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机构繁杂和职能划分不清的状况。有的职能部门名不符实,有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问题,造成了权力分配不当,责任不清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为一个管理的盲区,由于各个管理部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使义务教育制度无法得到贯彻落实,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受到了阻碍,导致他们不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更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一方面,流入地政府应按照就近分配的原则,将流动人口子女按照居住地分配入学,但由于流动人口居住地所在学校的特__殊性( 热点学校) ,很难做到就近分配,一般都是调剂分配入学,这使得流动人口子女没有享受到在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另一方面,流入地学校容量有限,无法承担太多的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学校就读,这一现象在西宁市城东区表现尤为突出。在城东区的多所小学,流动人口子女与流入地子女就读比例相当,这给该区的一些学校造成了很大压力,使原本就显得紧张的教育资源难以保证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三是教育经费仍显短缺。目前,西宁市整体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市属各县农村和边远地区,许多中小学条件简陋、经费不足,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有的甚至因经费困窘而难以维系,许多当地的适龄儿童都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以致随着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区就学的学生大量增加。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但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结构的调整及其工资待遇的提高等问题,仅靠基层地方政府的财力加以解决尚显困难。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成为制约西宁市教育发展的瓶颈。虽然,政府部门在近年来做出了很大努力,持续增加面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但仍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现实需要。目前,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都还没有流入地户口,却占据了流入地教育经费的很大部分,这使得原本就显得有限的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四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适应能力差。许多在异地生长的流动人口子女,初到新的环境走进一群与家乡完全不同的孩子中间,他们会表现出一种从心理上、环境上、学习上的不适应,更重要的是这些不适应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差距感,甚至产生自卑和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同时,产生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强,因为学生父母工作的不稳定,经常将会处于一种不停更换工作的状态,这就使得他们的子女也是总在处于一种不断变更的境遇之中,应接不暇的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等因素,不仅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还将会造成他们的厌学现象,使得上学成为一种心理或精神负担。这一状况,迫切要求学校必须将尚显滞后的心理疏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五是流动人口忽视家庭教育的问题显得较为普遍。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学校教育上,家庭教育的积极也显得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同样怀有孩子成才的愿望,却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总体收入低,使得他们投向孩子教育方面的费用极其有限甚至缺失,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子女入学只是为孩子能有一个容身之所、能有人看管,并不悉心关切孩子能够受到的教育,尤其对子女兴趣培养、视野开拓、能力提升表现漠然。与城市人口子女相比,流动人口子女拥有的阅读书籍、学习工具匮乏,娱乐方式单调,家庭学习环境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一些流动人口学生的家长,其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显得较为低下,有的甚至还有赌博、酗酒、小偷小摸等恶习,这对其子女日常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较大负面影响。有些流动人口家长在思想上还存在着重学习成绩、轻品德行为,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方式,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性无法保证其子女教育质量。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成绩,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得不到与流入地学生的同等重视,其学习成绩大多不被纳入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每个学期甚至每半学期,学生由于家长的工作变动就会转学一次,这给学校的教学成绩评估工作带来很多弊端;二是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时的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流入地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其客观优势易被流动人口子女所减弱。这些原因,不仅最终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学习成绩的难以提高,而且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进一步推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问题,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随着经济发展和我国社会不断发生的深刻变革,人口流动现象将愈加频繁,并使之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和治理中的一个突出现实问题。适应西宁市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在城市的入学和教育工作。

第一,政府重视,认真做好各项协调工作。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需要流入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重视该项工作,流人地应该主动承担这一重大责任。部门中间的政策协调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人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流人地城市教育部门应该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流入地城市义务教育管理的范围,并有专人负责。对能够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学校进行调查,确定其应该承担的接纳任务。对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进行登记注册,给予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建立一个由政府牵头,教育、公安、工商、财政、计生等各部门通力合作的专门机构,统筹协调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加强对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转学、学籍、考评等工作的管理,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抓好流动儿童少年的受教育工作,同时提供信息咨询、进行指导。

第二,广开渠道,切实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经费的筹集上,可以参考民办学校的办法,同时注意办学对象的特殊性( 即生源主要是经济并不富裕的流入人口家庭的子女) ,形成政府、社会、学校、个人集为一体的形式,共同担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建议流入政府和流出地的政府补贴一点;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的外来人口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提供援助; 就读学校提供适当的条件,来满足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需要,使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按照我国的法律,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让子女上学就是违法。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宣传和监督力度,强制某些不愿尽义务的父母送其子女去上学,或采取对义务缺失父母取消其务工证等措施,以避免流动人口家庭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第三,固定教育,致力保障教育的持续性。为改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不稳定状况,要针对其流动性,设计出能够让他们接受比较完整的阶段性教育的方案,以保证他们起码能够获得阶段性的完整的教育。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探索有利寄宿学校比较稳定的特点,来实现异地教育和异步流动。具体做法是,当流动人口自己在流入地比较稳定以后,把孩子接来同住。在附近的寄宿学校解决孩子的入学问题. 当父母又流向新的城市的时候,孩子不要先跟父母到新地方。而是留在原来的寄宿学校内继续接受教育,父母与孩子实行异步流动,而在异地教育。等到孩子的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 如学期结束等) ,由原来的学校开具证明,说明该孩子的学习情况. 父母在新的地方联系好新的接受学校之后,才把孩子接到新的地方。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孩子学习上所必须的连贯性。虽然父母仍然在地区之间不断流动,孩子却不会因此而受到学业上的较大影响。

第四,转变观念,不断促进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在对流动人口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几乎所有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希望子女在将来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与此极不协调的则是家庭教育的尚不到位。首先,开办家长学校,推进西宁市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发展。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及其它教育不可取代的独特功能,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续。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转变家长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儿童观,才能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要让流动人口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优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但在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家长根本没有接触过家庭教育知识,再加上流动人口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使孩子跟父母无法交流,严重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办家长学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孩子上学了任其发展、教育是学校的事等错误想法,明确家庭教育责任,端正家教方向,树立为国教子的正确教子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立体的教育氛围。其次,提高家长素质,畅通沟通渠道。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影响十分深远。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利的方法。实施家教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针对当前流动家长文化层次、工作情况等特点,应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根据不同对象工作特点,实行分阶段、分类型、分层面的培训,系统传授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家长的素质,推广好经验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学校培训、专家讲座、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材料等,传递家教新理念、新信息,促进学校与家庭的良性互动。

第五,因需办学,着力减轻流入地公办学校压力。在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按照需要和地区为流动人口子女办学,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这仍然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流入地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在办学经费、占地等方面扶持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西宁市的部分地区,如城东区、城南新区等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三至四所正规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这样,既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让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平等教育,也能解决一些大学生及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推进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