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爱因斯坦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

浅谈爱因斯坦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3:12:06
浅谈爱因斯坦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
时间:2023-08-05 03:12:06     小编:陈炳若

一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 是爱因斯坦伦理思想的基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反对猪栏理想, 追求真善美。他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 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 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 是善、真和美。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是可鄙的。 我也相信, 简单纯朴的生活, 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 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在一语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的主旨后, 爱因斯坦进而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以论述。他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人只有献身于社会, 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是因为, 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 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 与其说是靠着他个人的力量, 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的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成员, 从生到死, 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正是由于认识到人是为社会而生存的, 所以爱因斯坦岂止是吾日三省吾身! 他这样道白: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 我必须尽力用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简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爱因斯坦敏锐地洞察到, 由于未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而构成我们时代的危机。他澄清了一些人的糊涂看法:现在的个人虽然比以往更加认识到他对社会的依赖, 但是他并没有体会到这种依赖性是一份可靠的财产, 是一条有机的纽带, 是一种保护的力量, 反而把它看作是对他的天赋权利的一种威胁, 甚至是对他的经济生活的一种威胁。以致他性格中的唯我论倾向总是在加强, 而他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社会倾向却逐渐在衰退, 不自觉地做了自己唯我论的俘虏。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倾向, 他经常把那些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人作为楷模加以颂扬。他称赞俄国作家高尔基是社会的公仆 , 褒扬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佩布兰代斯在默默无声地为社会服务之中寻找自己生活的真正乐趣, 是我们这个缺乏真正的人的时代中的一个真正的人。他一再表白:社会的健康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 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密切的社会结合。

在涉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 爱因斯坦坚持个人应为人类或人民服务, 应与他人无私合作的原则。他像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那样, 把服务而不是统治视为个人的崇高使命。在他的心目中, 为人类服务是至高无上的和无比神圣的:没有比为人类服务更高的宗教了。为公共利益而工作是最大的信条。

爱因斯坦不仅身体力行, 而且呼吁人们诚实地回报同胞的辛勤劳动:既从事一些能使自己满意的工作, 也应该从事公认的能为他人服务的工作。不然的话, 不管一个人的要求多么微不足道, 他也只能是一个寄生虫。

爱因斯坦把无私合作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希望人们学会通过使别人幸福来获取自己的幸福, 而不要用同类相残的无聊冲突来攫取幸福。他在一位青年的名言集锦簿中这样深情地写道:你们是否知道, 如果要实现你们炽热的希望, 那就只有热爱并了解世间万物男女老幼、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星辰日月, 唯有如此你们才能与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睁开你们的眼睛, 打开你们的心扉,伸出你们的双手, 不要像你们的祖先那样从历史中贪婪地吮吸鸩酒毒汁。那么, 整个地球都将成为你们的祖国, 你们的所有工作和努力都将造福于人。爱因斯坦强调个人献身社会和服务他人, 并不是要禁绝人的正当欲望和泯灭人性, 更不是假道学和唱高调。他在他所说的人类的兄弟关系和个人的个人主义(inspanidualism)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 使二者协调一致。他一方面认为, 在人生的服务中, 牺牲成为美德。另一方面又指出, 自我牺牲是有合理的限度的。他明确表示:道德行为并不意味着仅仅严格要求放弃某些生活享受的欲望, 而是对全人类更加幸福的命运的善意关怀。

他也强调社会应对个人负责, 尊重个人自由和应有的权利, 尤其不能用暴力侵犯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是因为, 爱因斯坦深知:个人及其创造力的发展, 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财富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自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 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正是基于这一认知, 他特别提出:我们不仅要容忍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差别, 而且确实还应当欢迎这些差别, 把它们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这是一切真正宽容的实质;要是没有这种广泛意义上的宽容, 就谈不上真正的道德。

对待金钱或物质财富的态度, 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观或道德价值了。爱因斯坦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巨大的财富对愉快如意的生活并不是必需的, 生活必需提供的最好东西是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他甚至这样表白自己的心迹:我绝对相信, 世界上的财富并不能帮助人类进步, 即使它是掌握在那些对这事业最热诚的人的手里也是如此。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的榜样, 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金钱只能唤起自私自利之心, 并且不可抗拒地会招致种种弊端。有谁能想像像摩西、耶稣或者甘地竟挎着[ 钢铁大王] 卡内基的钱包呢?爱因斯坦对金钱的态度与他的同胞叔本华的看法何其相似:金钱, 是人类抽象的幸福。所以一心扑在钱眼里的人, 不可能会有具体的幸福。

二 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善意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以人道为本的善意是他的伦理思想的出发点。他的人道主义是科学的人道主义和伦理的人道主义的综合、扬弃和创造。所谓科学的人道主义, 按照卡尔纳普的说法, 其要义是:第一, 人类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保护者和仇敌,因此人类的任务就是去做一切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事情;第二, 相信人类有能力来这样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即免除目前所受的许多痛苦, 使个人的、团体的乃至人类的内部的和外部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都得到改善;第三, 人们一切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都以有关世界的知识为前提, 而科学的方法是获得知识的最好方法, 因此, 我们必须把科学看作改善人们生活的最有价值的工具。所谓伦理的人道主义, 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应建立在逻辑、真理、成熟的伦理意识、同情和普遍的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爱因斯坦的人道主义是他看待和处理社会和个人问题__的善意的、圣洁的情怀。

爱因斯坦把人道主义视为欧洲的理想和欧洲精神的本性, 并揭示出它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和宝贵价值。他说:欧洲的人道主义理想事实上似乎不可改变地与观点的自由表达, 与某种程度上的个人的自由意志, 与不考虑纯粹的功利而面向客观性的努力, 以及鼓励在心智和情趣领域里的差异密切相关。这些要求和理想构成欧洲精神的本性。 它们是生活道路中的基本原则问题。

爱因斯坦的科学的人道主义也许来自古希腊精神所导致的创造源泉, 他的伦理的人道主义恐怕源于犹太教《圣经》所规定的人道原则无此则健康愉快的人类共同体便不能存在。他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这一点:我们的文明总是基于我们文化的保持和改善。而文化则受到两个源泉的滋养。其一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所更新和补充的古希腊精神。它要求人们去思考、去观察、去创造。其二来自犹太教和原始的基督教。它的特征可以用一句箴言来概括:用为人类的无私服务证明你的良心。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我们的文化是从创造的源泉和道德的源泉进化而来的。他看到, 道德源泉对于我们的生存依然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它在现时已经丧失了它的许多功能。必须从道德源泉汲取伟大的力量, 以克服社会中的罪恶。

源于犹太教的人道原则是爱因斯坦终生的信条,这些信条在他的心目中无异于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现在越来越把人道和博爱置于一切之上,我们所有那些被人吹捧的技术进步我们唯一的文明好像一个病态心理的罪犯手中的利斧一样。面临人道原则在德国和西欧蒙受损失和时代的腐败堕落, 爱因斯坦大声疾呼:正是人道, 应该得到首先的考虑。他经常敦促人们以忧乐与共的心情去理解同胞, 以便大家在这个世界上和睦相处。他说:我们最难忘的体验来自我们同胞的爱和同情。这种同情是上帝的礼物, 当它似乎是不应得的时候, 他就更加使人高兴了。同情总是应该用真心诚意的感激之情、从人自己的机能不全的感觉中流露出来的谦逊来接受;它唤起了投木报琼、投李报桃的欲望。爱因斯坦的人道主义充满了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

与尊重和弘扬人道原则伴随, 爱因斯坦也十分重视争取和捍卫与人道密切相关的人权。他所理解人权的精神实质是:保护个人, 反对别人和政府对他的任意侵犯;要求工作并从中取得适当报酬的权利;讨论和教学的自由;个人适当参与组织政府的权利。他强调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但却不常被人提及的人权, 那就是个人有权利和义务不参与他认为是错误的和有害的活动。

三 科学与伦理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个关心伦理问题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多次讨论过科学与伦理的相互关系。他认为, 二者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别, 又有一定的联系。他赞同休谟的观点:一组由关于事物存在的描述性的判断所组成的前提(不论其多么完备), 不能有效地导出任何命令性的结论(一个以应该形式出现的语句)。他说, 我们必须仔细地区分我们一般希望的东西和我们作为属于知识世界而研究的东西。在科学领域里根本作不出道德的发现, 科学的目的确切地讲是发现真理。伦理学是关于道德价值的科学, 而不是发现道德真理的科学。是什么的知识并未向应该是什么直接敞开大门:人们能够具有最明晰、最完备的是什么的知识, 可是却不能从中推出我们人类渴望的道德目标是什么。客观知识只能向我们提供达到目标的手段, 但是终极目标本身和对达到它的渴望则来自另外的源泉。正是在这里, 我们面临着科学和纯粹理性的限度。他说: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 但却没有人性。它不能领导,而只能服务;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 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

另一方面, 爱因斯坦也明确指出, 尽管科学和理智思维在形成目标和伦理判断中不能起作用, 但是当人们认识到, 为达到某个目的某些手段是有用的, 此时手段本身就变为目的。理智虽然不能给我们以终极的和根本的目的, 可是却能使我们弄清手段和目的的相互关系, 正确地评价它们并在个人感情生活中牢固地确立它们。此外, 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准则, 不过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和连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 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格, 别的命题就能够从它们推导出来。由此可见, 科学对伦理的关系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 即提供逻辑联系和方法手段。伦理对科学的知识内容毫无作用, 但是对科学探索的动机和动力、对科学的技术应用却起支撑和定向作用, 此时独立于科学的伦理便与科学结缘了。

像数学公理一样的基本伦理准则从何而来呢?归拢一下爱因斯坦的零散看法, 其源泉大致有四。第一, 它来自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崇高目标和深厚底蕴,这些东西构成我们的抱负和评价的牢固基础, 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感情生活的支点。这是宗教的重要的社会功能。第二, 它们来自健康社会中的强有力的优良传统。这些影响人们的行为、抱负和判断, 调整和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常关系。第三, 它们来自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 来自个人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情感反应。它不是通过证明, 而是通过启示, 通过强大的人格中介形成的。第四, 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 才有幸能提出广泛且根基扎实的伦理公理, 被人们作为个人感情经验基础而逐渐接受。但是, 他反对把道德基础与神话和权威联系在一起。他认为, 伦理公理的建立和检验同科学公理并无很大的区别, 它是经得起经验考验的。

正是基于科学与伦理之间的独立性, 爱因斯坦指明, 责备科学损害道德是不公正的。只有当道德力量退化时, 科学和技术才会使它变得低劣,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保护它, 即使我们业已建立起来的制度也无能为力。也正是基于道德与科学分离的观点, 他坚决反对贬义的科学主义即科学方法万能论和科学万能论。他表明, 把物理科学的公理应用到人类生活上去目前已经成为时髦, 但是, 这不仅是错误的, 而且也是应当受到谴责的。科学方法这个工具在人的手中究竟会产生什么, 完全取决于人类所向往的目标的性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