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内地户外音乐节的联动效应

试论内地户外音乐节的联动效应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5 01:08:06
试论内地户外音乐节的联动效应
时间:2023-05-15 01:08:06     小编:

"

论文摘要:近几年,参加户外音乐节成了内地城市年轻人的假日时尚,但对于该产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笔者从音乐节的联动效应入手,力求深入全面地审视蓬勃发展的音乐节经济,并提出改良的措施,希翼户外音乐节产业更快地步入良性循环,从“音乐节搭台,长远发展唱戏”走向相互搭台,共同唱戏。

论文关键词:现场;文化名片;联动效应

内地对于户外音乐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知网的搜索结果显示,题目包含“户外音乐节”的文章仅四篇。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的金燕以实例论述了户外音乐节繁荣背后的政府因素,地方政府发现户外音乐节比传统的晚会更能带来直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是值得铸造的文化品牌,更能大大刺激当地的旅游业。宁夏大学的汪克会探讨了内地户外音乐节的一系列特点和不足。《带着耳朵去流浪——走进户外音乐节》一文介绍了六大举世闻名的户外音乐节。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的杨卉则针对西湖音乐节,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和建议。笔者将就内地户外音乐节兴盛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力求深入全面地审视蓬勃发展的音乐节经济。

一、内地户外音乐节繁荣的原因

(一)音乐回归现场

(二)政策环境利好

09年,在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国家陆续制定了财政和保障措施等各种利好政策,以进一步完善新兴的文化创意市场主体,力求让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低碳的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显出无限的潜力。在政府利好政策的有效牵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文化产业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外部环境,户外演出业在后奥运时代强势崛起,出现了一批演艺文化品牌,唱片公司内演出策划部门更加壮大。

(三)音乐节有助打造地方名片

(四)音乐节联动周边,波及面广 在首届镇江迷笛音乐节期间,举办地世业洲有位村民光靠出售各种方便食品、日用百货,3天的营业额达到2万元,而世业镇去年年人均收入不过9325元。音乐节期间空前的客流量令当地村民把自家也变成了临时旅社。镇江市区酒店、宾馆的客房综合入住率达91%,成为国庆期间江苏省各大城市之首。这座江南文化古城的政府对现代艺术高度包容,决意借此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演艺休闲-文化创意产业,以音乐为媒介,主导慢享娱乐休闲的生活理念,打造全城意义的音乐演艺集市及音乐演艺聚合平台,打造城市品牌特色。 当地方政府看到户外音乐节带动的区域消费能力后,将之作为着力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而良好的文化生态有着丰富的延展空间,有助于提升区域价值,也让政府在文化开放的过程中,提高文化管理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户外音乐节为各县市达成了观光、消费、招商等目标,成了“一箭多雕”的香饽饽。

(五)年轻人交流的平台

音乐节能够在中国壮大,也在于过去内地缺乏公共狂欢的平台和鼓励自由表达的广场文化。例如草莓音乐节就力推搭讪广场为其一大特色。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群众文化消费的基础,文化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发展、市场发展以及人类沟通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联。各地青年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消费力日益增强,有需求就有供给,大型户外音乐节符合时代的气质、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沟通特征,所以它的发展顺应时局。"

二、户外音乐节的现存弊端

户外音乐节在中国毕竟尚处于起步阶段,从2000年的迷笛音乐学校校内免费的摇滚汇演到地方政府的一路放行不过短短十年,业内人士都惊叹户外音乐节在中国的火爆程度,与国外的老牌音乐节比起来,无论是融资渠道、赢利模式还是配套设施都不够成熟,乐队需要培养,乐迷需要成长。中国户外音乐节风起云涌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它至今还无法让乐迷满意。

(一)盲目建设,同质化严重

当最具号召力的音乐节品牌“迷笛”和“摩登天空”做大蛋糕后,地方上的旅游文化部门心动了,纷纷入市,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一批“山寨”音乐节,以音乐之名,行宣传景区和地产之实,做出品牌的凤毛麟角。虽然打出的旗号形形色色,但这些特色往往体现在音乐节的娱乐项目和周边环境上,乐队阵容多有雷同,乐迷容易审美疲劳。虽然乐队和音乐节是相互提携,相互成就的关系,但长远来看,乐队的曝光率过高反而会流失亲临现场的乐迷。况且当乐队忙于赶场,现场状态也会大打折扣。政府不必非得请最大牌的,乐队的曝光也该适度。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把音乐节做成政绩工程,在宣传中往往打出“中国最大”的旗号,音乐节的“大”以场地、投资还是以人数来衡量,标准并未统一,况且“最大”的音乐节并不能保证成功地举办。地方政府应结合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自身的自然、人文环境合理布局,有创新,培育亮点,精心筹备,精良制作,以音乐为重。首届西湖音乐节就从“小”处做文章,志在打造“最美的音乐节”,定位明确,主打民谣,契合了闲适的城市基调和表情。西湖天地景区寸土寸金,相比霸气的北方音乐节,西湖音乐节更精耕细作。它找到了恰当的媒介,让气味相投的人舒服地相遇,也改善了城市的文化环境。

(二)管理不善,基础设施欠缺

(三)乐迷散去,难保持人气

很多地方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看到了音乐节的联动效应,就将其视作一个推广旅游的项目。从演出审批到场地提供上都给予了便利,甚至争抢音乐节的举办权。很多地方政府和地产商不关注音乐节本质,对音乐节的支持只是为了提升地方形象和知名度的短期行为。一些地方把脱贫的希望寄托在了承办十年音乐节的合约上,比如在张北音乐节期间,政府未采取限价措施,于是出租车漫天要价,订好的房间也会翻倍上涨。但在其他三个季节,多少人肯来这贫瘠的荒漠?与其让旅游设施空置,不如有选择性地承办与音乐文化产业相关的活动。

全职独立乐手的收入不稳,日常的经济状况堪忧,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将他们驱赶到城市的边缘。他们一度聚居在树村、霍营、东北旺等房租低廉的村落,穷困潦倒地过着准共产主义的生活,却互动出空前灿烂的地下摇滚盛世,书写了以地名为标志的断代史。但这些地标伴随拆迁消失了,乐手往半径更长的地方扩散。张北可以考虑安置部分新鲜血液,凝聚新的摇滚村落文化,这样张北才初具造血的能力,有望把“摇滚下乡”办成“摇滚之乡”。

三、对内地户外音乐节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开发衍生品

早期的音乐节是摇滚铁托的内部聚会,愤青和理想主义者的节日。随着独立音乐渐入人心,音乐节的周边项目日益丰富,“好听、好看、好玩”的音乐庙会吸引了越来越多“非乐迷”。今天,很多音乐节的参与者不再是摇滚的死硬派,不苦大仇深,不愤世嫉俗,他们思想独立,忠实于内心,相信创意改变生活,用柔韧的方式坚持理想。享乐代替了摇滚音乐节的悲壮气场,露营、喝酒、打牌、聊天、跳舞、放风筝……黄燎原说:“摇滚节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暂时摆脱平常的生活,让思想可以自由奔放几天。”摩登天空旗下的音乐节一直探索商业与音乐的最佳契合点,除了供应时尚轻盈的独立音乐,还充分展示当下的创意产业生态,倡导智慧、休闲的生活态度,也令其后的音乐节主办方纷纷仿效创意市集。但很多地方音乐节上的产品展示和体验还是出于商业推广上的考量,主办方未将主要精力放到音乐节本身的品牌打造上。一个成熟的音乐节品牌除了要有长期的规划,鲜明的标志外,还应着力开发衍生品。与音乐节的内在精神结合的衍生品既能延长产业链,又能提高乐迷的忠诚度。

(二)细分市场,深挖小众需求

摇滚这个大类下囊括金属、朋克、独立流行、后摇、新浪潮等等,即使同为摇滚乐迷,喜好也大相径庭。户外摇滚音乐节为了吸引更多乐迷,往往风格云集,但也由于风格过于杂乱,而失掉挑剔的乐迷。日后的音乐节将突出地域特色,有更鲜明的主题和风格取向,金属、朋克和民谣音乐节只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小范围地举办过;近两年,国内最大的民谣厂牌十三月操作的“民谣在路上”全国巡演扩大了旗下艺人的影响力,给业内走分众化道路树立了典范;老牌音乐节迷笛也在夏天的海滨城市推出主打电子乐的蓝色迷笛;今年春天,摩登天空唱片公司在水乡周庄成功举办了“2011周庄摩登天空民谣诗歌节”,在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的映衬下,将民谣音乐与诗歌文化完美融合。这种文化的混搭作为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势必成为一个新的潮流。

(三)优化政策,推进标准建设

音乐节主办方坦言,筹办户外音乐节的过程中,60%的精力投入到了层层审批中,若非报批手续繁琐,户外音乐节的数量会更多。目前,政府还未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给予音乐节通盘考虑和整体优化。虽然,户外音乐节最终走的是市场化道路,但仍然呼唤行业性法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序竞争、权责不清和管理混乱的局面。

四、结语

户外音乐节的强势崛起模糊了地下暗流和主流市场的界线。它代表自由、平等的青年亚文化,鼓励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参与。现场除了音乐、美景和啤酒,还有陌生人的热情、赤诚和友善,让疲惫的灵魂在音乐中,享受被抚慰的温情。与其说是欣赏音乐,不如说是去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新兴的文化消费模式不仅契合年轻人内心的诉求,更有利于塑造健康活力的城市形象,盘活地方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假日经济,拉动文化消费,让旅游服务业更上一个台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