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对中职学校“2+1”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思考

浅谈对中职学校“2+1”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00:05:25
浅谈对中职学校“2+1”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思考
时间:2023-03-31 00:05:25     小编:
"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顶岗实习 顶岗企业 顶岗学生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2+1”教育模式的实施,无论是从饭炼学生的心智、磨练学生品质,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是从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来看,都是可喜、可取的。但一种教育模式的改革,应是由全社会共同参与,而不应是仅由校,企单打独斗,更希望能把“1”做得有声有色有保障。

1顶岗企业鱼龙混珠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完成了在校学习两年的任务后,从第三年开始就要进行顶岗实习,即是“2+1”教育模式中的“1”,到企业实习一年,锻炼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劳动者做准备。而学校在筛选顶岗实习企业的时候,未能做到深入了解、严格把关。对企业的运营状况、用工要求、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资待遇、规章制度等问题没有做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学校方面显得经验不足,学生上岗以后与企业常发生矛盾。曾经出现某餐饮企业经营亏损,要遣散员工,但对实习学生的工资问题悬而不决,双方要闹到到劳动部门进行仲裁,才发现公司连正常的营业执照都还没办齐就匆忙开业的情况。顶岗企业的鱼龙混珠,给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同时,顶岗岗位多数偏离学生所学的专业。由于学生上岗时间比较集中,学校一时不能找到更多专业对口的企业,只能采取岗位填充的办法。流水线生产工人、专卖店店员、餐饮店服务员、会籍顾问、电话营销、电话理财等比较低层次的工作是顶岗学生的主要顶岗岗位。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单调、枯燥,新鲜感一过,就失去工作热情和耐心,转岗的几率非常大。因此,顶岗学生能真正得到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并不多,学非所用是常有的事。

2企业对顶岗实习缺乏诚意

由于中国的人力市场比较特殊,目前还处于人口红利阶段,劳动力普遍比较廉价。与学校重教育的理念不同,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逐利,而顶岗实习学生是维系校、企的纽带。如何达到教育与盈利的双重效果,校、企双方没有做更多深人的探讨,很多时候是短、平、快式的合作。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中职学生的能力不信任,缺乏耐心。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知识的储备不够厚实,动手能力比较差,难以胜任技术性强的工作。比如对数控专业,数控设备的造价高、精密度高、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高,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不够的话很容易造成设备的损耗,势必给企业带来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效益。所以对顶岗学生的使用比较尴尬,企业多数会安排实习生到技术要求比较低的流水线做操作工,所以技能水平的提升无从说起。

第二,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的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很难展开。比如会计专业,会计工作在一个企业的需

求量一方面很少;另一方面工作内容涉及到企业的营运成本、营运效益、税收、工资薪酬等商业秘密,迫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企业不太可能让实习生全面接触其核心内容。要培养一位有熟练技能的会计人员,需要有专人悉心的指导帮助,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勉为其难。所以会计专业学生在顶岗过程中能得到锻炼的少之又少。

第四,对实习生缺乏人文关怀,疏于管理。中职学生处于身心发育尚未定型阶段,在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过程中理应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引导。但很多学生反映,由于劳动时间长,超出了他们年龄的承受能力,加上工作枯燥、生活单调,觉得身心疲惫,很少与别人沟通的时间与兴趣,内心的孤独感日渐沉重。特别在工厂流水线,有的班组长管理方式比较粗暴,工作中稍有疏忽或手脚慢一点就会被骂,生病也不能轻易请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可见,顶岗企业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做得不够,而更看重的是他们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益。"

从以上顶岗企业对实习生的用工状况来看,不难看出企业是抱着一种短、平、快的态度,没有制定适合于实习生特点的有效的工作与管理制度,对顶岗实习缺乏应有的诚意。

3学生心理准备、知识储备、社会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

首先,心理准备不足。中职学生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在家里习惯了父母家人的照顾,在学校习惯了老师的照顾,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习惯了“被安排”,心理的依赖感特别强。顶岗实习实际上是进人成年人的社会角色,而中职生的心理还是处于青少年的角色,这种角色的转换对他们来说比较难以适应,表现得比较极端。有的向往,认为顶岗实习很好玩,不用读书上课,又有工资拿;有的随大流,别人去我也去;有的逃避,认为顶岗实习很苦很累,更愿意呆在家里。总之,对顶岗实习缺乏理智、客观的认识,冲动上岗、盲目上岗、勉强上岗的都有。

其次,知识能力储备不足,缺乏吃苦精神。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习惯于手把手的教,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仅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只能胜任一些技术性比较低、重复性强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不能客观地正视自己的能力,对岗位的期望值太高。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比较挑剔,不能吃苦、不能受累、更不能受气,上岗三两天就放弃,频繁地转岗,成了名符其实的“游击队员”,企业、学校和家长都很无奈。

再者,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了,而对社会的复杂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思想单纯,容易轻信他人,对陌生人没有戒备心理。比如:网上交友不慎,以介绍工作为名被骗去做传销,失去联系;给陌生人指路,瞬间就意识不清,被暂迷心智,清醒后发现银行卡、存款不翼而飞等等典型的案例就发生在顶岗学生的身上,令人不胜啼嘘。

第四,自控能力差,遵章守纪观念薄弱。中职学生走出校门,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控能力都明显的不足。不守厂规、无故旷工、夜不归宿、抽烟、喝酒、饱网吧、交男女朋友等等不应为而为之的行为常有发生,对身心健康和工作的影响可想而知。而由于顶岗企业分散,学生遍布各地,单纯靠老师电话回访来对顶岗学生进行管理监督,效果甚微,这成了学校管理的盲点,也给顶岗企业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

从中职学校“2十1”教育模式的提出到实施的五年多来,无论是从锻炼学生的心智、磨练学生品质、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还是从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来看,都是可喜、可取的。但从本人亲历的个案和工作的感受看,觉得“1”更应是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教育改革,而不应是仅由校、企单打独斗,更希望能把“1”做得有声有色有保障。比如: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建立并落实法规制度,让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可由政府指定的公益性企业作为实训基地,也可采取政府采购方式,由学校选择顶岗企业,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聘请企业技术指导师定期驻场指导等等都是可以尝试的路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