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探讨

关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1:44:11
关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探讨
时间:2013-12-18 11:44:11     小编:

"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积极迎接挑战,及时做出应对之策,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一、网络给高校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启迪智慧、开阔眼界、提供服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引发严重的网络道德问题。传统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信息污染问题

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信息源的复杂性,极易造成大学生认识偏差。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大量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恣意横行和蔓延,时刻诱惑着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侵蚀着他们的心灵。此外,网上还存在许多反动的思想言论,一些“邪教”分子在网上散布歪理邪说,扰乱人心。这些信息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使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混乱,并且对道德教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网络伦理规范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开放和自由,迎合了青年人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心理。同时,由于网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形成完备的道德法律体系。而现实生活中对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也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能做的、明显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比如在网上互相漫骂、攻击对方。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严重的还可以导致人格歪曲甚至电脑犯罪。

(三)网络社交问题

网络社交与现实当中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是基于网络技术并因此发展起来的一种模拟性的社交交往,是虚拟的人与人间的交流,存在机器的遮掩,并非完善意义上的社交行为。部分大学生贪图所谓的自由空间,隐私空间,拒绝现实人际交往,把网络人际交往做为唯一的交往手段,造成人际关系淡漠,性格孤僻,有的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四)网络痴迷问题

多种多样网络休闲娱乐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网络游戏的出现造就了不少网迷,可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有部分大学生主次不分,痴迷网络游戏,荒废专业学习,有的还把游戏理念带入现实生活,暴力侵害他人,有的为了满足游戏等级提高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犯罪或者盗窃他人帐户等不道德行为。

(五)网络成果剽窃问题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为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便利之余,也出现了网络剽窃问题。在高校师生中,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利用网络剽窃他人成果,据为己有。这种恶习如蔓延开来,必将冲击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诚信原则,为大学生日后参加工作种下恶果,进而影响我国的国际声誉。"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江泽民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网上道德缺失现象,各高校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大力加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制定网络法规和道德规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我培养,同时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道德行为也具有制约性,它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辨别“在网上什么是不道德行为,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什么是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什么是应当遵循的网络游戏规则”,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形成网络自律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乃至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引导大学生“善于网上学习。不游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二)加强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努力增强青年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管理和监控机制。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网上自由,使大学生在网上能彻底摆脱社会的限制,超越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能制约的范围。因此,高校必须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和监控机制,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明确责任,制定科学的网络道德管理和监控制度,加强管理,对涉及道德问题和其他不良问题的要及时进行审查,及时消除那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坚决阻止那些反动、低级、庸俗而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网络,真正建立起校园网络安全的“防火墙”。

(三)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开设相关课程。

各高校要在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对大学生道德意志力的训练,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道德主体作用。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开设相关课程,如大学生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要把正面引导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不断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使他们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四)坚持网上正面引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网络知识讲座等,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营造一种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讨会、网络道德教育论辩赛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一些具有引导性的观点,可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一个网络终端,使所有的大学生都受到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学校要经常性地把那些在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如书法比赛、论辩赛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内容安排进网络,从而抵制腐朽、消极网络信息的渗透,达到净化学校网络环境的目的。

概而言之,我们要通过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自觉地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做一个信息时代合格的大学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