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关于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0 00:14:28
关于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时间:2023-04-20 00:14:28     小编:

"

[论文摘要]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改革,将改变语文教学形态,即教师“教”的形态。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创新与突破。“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等理念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准则。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将率先迈步,也将真正体现语文教师应具有的责任。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新思维;专业发展观;教师责任

以实施2001年教育部预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志的新的教学改革即将全面展开,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都在思考自己在这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人以为自己是改革的对象而心存疑虑,也有人则为这次改革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而倍感困惑。其实,如果深入地分析这次被称为第八次教育改革的蕴涵,将会发现这是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机会,这次改革必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将会真正体现各个学科教与学的价值。

一、语文教师应具有的新视角

这次教育的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与突破。“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基础教育体系的价值转型。语文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和原则可以整合为一句话,就是怎样教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经验和能力。

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面临着危机,并非危言耸听。长期以来的“教什么考什么”和“考什么教什么”形成了一个应试教育的怪圈,甚至形成了一个教考生的体系,语文教学中智育成了一枝独秀。社会和家长为了使孩子把书读好,漠视了孩子需要快乐的童年。在思想和道德养成方面,没有一个合适的评价,一张考卷决定了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感的及格和不及格。升学率就是一切,哪还考虑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初衷?办学者处于一方面对应试教育忧心忡忡,一方面又陷入竭尽全力地抓升学率的极度矛盾之中。 语文教师还应该有建立民主政治的理念。建立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教育的改革,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正是体现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培养的内容,语文教育正是需要认真体会这些内容。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思考、认知和情绪,都应该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尊重。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并认真思考来自学生的每一个意见,在课堂上以整体的观念来思考问题,学会沟通与互动,必须尊重学生中个别差异的存在,发展多元智能,不能有教分类,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自我实现。

在尊重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发展多元智能的教育改革中,语文教师的新思维还要表现在教学形态的改变。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以及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民主管理文化与合作的教师文化,有利于营造丰富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实际上,新课程的改革是把教学的选择权利还给了教师,当我们手中真正拥有了这种权力资源,怎样去运用这个权利,这正是每个教师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应具有专业发展观

课程的改革,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所谓专业。“是指对社会的进步具有较大的贡献,地位较高,并具有不可替代的职业特点”教师专业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专门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必须十分注重自身“学”与“术”的提高。学指学识,术指教学技能,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具有深厚的教育基础理论和教学技能,这个要求对于语文教师来讲,可能比其他学科要艰巨,语文课程实际的专业知识面极广,有人曾形象地称语文教师应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风土人情,即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包括了听、说、读、写和文化、文学、品德、情意等许多范畴。王荣生博士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文中,提出了语文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准则,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首先,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于参与课程研制。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参与课程的研制,实际上是需要语文教师投入到课程变革中,“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环节,“课程变革不仅仅包括制定和采用课程计划,更根本的是还在于课程实施过程”,语文教师参与课程的研制,实际上是指对教学层次的课程的研制,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在课堂上对课程的实际运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扩展整体技能,包括对科目有深入的认识、对学生寄予厚望,以及在策划、方法运用、组织、学生管理、时间与资源的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教学形态必须改变,也就是确立“教”的形态,也就是要“用教材教”。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材的开发和管理,其实质就是能真正地认识教材,如果要达到教师对教材的开发,形成校本课程,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面对新的教材的出现,这些教材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制设计的,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但是,如果“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即知识’的教材观必然导致教材体例结构只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忽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如果教师的权威建立在教材的权威之上,所谓教得好的标准在于“教教材”教得好,指导学习教材学得好,这将是教师的悲哀,也是对新课程教材的误解。按照王荣生博士提出的教师“用教材教”,这正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教材看成是集多种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信息场”,以教材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所以,一个有专业知识和懂得如何教学的教师,才能胜任所教学科。

新课程新教材搭建了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前面与教材对话,需要认真地把握教材,可以发现新教材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开发留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但教师如何去开发很值得研究。我们必须知道,课程改革只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而已,再好的课程教材,没有好的教师加以实践也是枉然,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须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语文教学决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相结合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把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了解教育改革的真谛,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认真地“用教材教”,认真的“学习语文”,并以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语文教师应具有的责任

教师的素质是人们经常讲的话题,实质上,教师素质的提高决定于教师的责任,每个教师都应在本次的课改中,应想到教育的改革是“我的责任”。语文教师的“我的责任”应体现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1.语文教师要把“教会学习”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要把学会“学习”作为其学习任务的重要目标。听、说、读、写的能力互有关连,在学习上可以互相促进,语文教师要均衡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从而发其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文识,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提出了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不仅吃透教材,而还要研究学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真正由“学会”到“会学”。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渐变成一个能主动获取知识的乐于学习并且善于学习人。"

2.提高自身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责任 语文素质是“一个人语文修养方面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最具发展潜质的语文修养,最基础、最关键的语文修养。”这种素质通常表现在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从事教学活动教材、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则更为关键。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其实也就是一种生活。“语文教育与其说是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不如说是教学生如何更好的生活。”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并不容易。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首先表现在灵活施教,比如教学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文学的学习与语文学习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一定要改变以前的把一篇文学作品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手法等模式中解放出来.要从整篇学习、整体感受,才能体会作品的情感、精神和韵律、结构之美。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还表现在在教学申的启发和诱导,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学习内容广泛,实在是难在课堂上逐一处理,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应学习需要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如讨论、辩论、演讲专题研习、文化专题讲座、参观、考察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文化,又可以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素质还表现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念上。有了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念,即使教材不太理想,教学经验不太丰富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实际上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探究性学习,师生互动,这就表现出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的观念,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发现成功的学习者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他们都采取“主动的学习方法”,绝不消极、被动地坐在那里听讲或阅读,总是不断的思考,以便能以最适合自己感觉的方法来吸收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把学生引入到学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深入生活,思考人生,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3.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教 以阅读一本书为例,指导学生先浏览一遍,注意每章的标题,遇到有兴趣的章节,再很快的阅读一遍,这是我们进行阅读学习的有效方法。对手每一篇课文,首先使学生建立核心理念:每一主题都有一核心理念,一旦抓住了这个重点,其它部分就都不成问题了,指导学生摘要记下已知的,在开始学习之前,要先做一些笔记,首先摘要写下已知的部分。当对该课题有一些基本了解,不但信心增加了,而且也可以凸显未知的地方,一次一小步,把将要学习的课题分成几个较小的单元,逐次吸收消化,便能够经验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强化学生的求知欲与信心。课堂上我们不提倡满堂问,但不断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的的注意力集中,因此,提问题也是促进学生个人不断成长的关键之一,也是进行师生双向互动的最有效的方法。以《陋室铭》为例:探求作者刘禹锡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可能是“用来自我期望和勉励或是随性而为”、“文章内为什么与‘陋室’相关的字句这么的少”、“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往来无白丁”’,这些问题的提出,必须指导学生在预先布置的预习基础上,去找寻可以使用的证据来检验、支持自己的论点,如搜寻作者的其它著作或是历史上有关刘禹锡的记载的资料等,教师在设计教案、协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使用思考方式,或是在课堂讨论中,可以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并且可以要求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想法,寻求证据辩驳。如此一来,激活学生真正内心动机,去追求作者写作想法,并且添增新的解析角度,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抽丝剥茧、锲而不舍地追寻下去。而且这样的分析性的思考教学,可以避免学生只是单一方向的接收,或是只是死记年代、作者生平、题解、课文分析等,通过反复的思考.把课中许多要素归纳出一个整体的观念,这样有目标性的解读,才能可使该篇文章赋予新生命,而学习者也在此一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4、语文教师的责任还在于关注课程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就是需要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句话可谓振聋发聩。以前过分追求语文教育的应试价值,忽视了语文教育在个性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导致了灌输教育与压制教育的盛行。语文教育丧失了最根本的陶冶情操、指导人生的价值意蕴。今天,教育的改革把个性培养列为教育的主体与使命之一。个性教育就是真正的、具体的、独特的人的教育,因此,语文教育凭借其自身的人文学科优势,应成为个性教育的核心。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教育的改革才能成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