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艺术方法及现代价值

浅谈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艺术方法及现代价值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19:51:16
浅谈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艺术方法及现代价值
时间:2023-08-05 19:51:16     小编:
"

论文关健词:孔子;师生关系表扬;批评;学生权利;教师权威

论文摘要: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很多,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是他与弟子们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又归因于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与艺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对现代教育颇具启发意义。

做为教育家,孔子举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培育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已成为中国教师的典范。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很多,但不能不提的是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如朋友般默契、如父子般情笃、符合教育规律的师生关系:孔子深爱其弟子,也深得弟子的敬仰和爱戴。孔子与弟子形成的师生关系,颇具研究价值。

一、孔子与弟子之间师生关系的价值与意义

孔子培养了大批人才,教育成果丰硕,可谓“桃李满天下”。如:“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皆异能之士。”(《史记·孔子世家》);著名的孔门十科:“德行:颜渊,阂子赛,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孔子的弟子,既有品行高的,也有富有政治、外交才能的,也有具较高文化修养的,可谓“百花齐放”。

孔子深得弟子的敬仰与爱戴。弟子坚信老师的“大道”,誓死追随。如孔子与弟子们一起周游列国,可谓历尽坎坷,几经生死。陈蔡绝粮七日,山穷水尽,当孔子也怀疑起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颜回却安慰孔子:“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弟子百折不悔,始终坚信孔子追求的理想。再如孔子一生孜孜以求,但政治主张始终不得推行,有人就此低毁讥弄他:‘。叔孙武叔毁仲尼。”(《论语·子张》)弟子子贡对此给予坚决回击:“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同上)。用“虽欲自绝”、“不知量”等近乎激愤的言辞来回应浅薄小人之中伤,师生之情,跃然纸上。

孔子的弟子推崇视老师的人格,他们尊敬、爱戴孔子,象孝子事父一样:“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论语·先进》)。孔子死后,弟子皆服孝三年。三年毕,相向而哭,洒泪诀别而去,子贡仍觉不够,在夫子墓前搭茅庐相守,六年乃去。一幕幕场景,构成了一幅幅师生情谊的感人画卷。

在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学校中的师生关系遭遇困境。首先,专制型师生关系遭遇挑战,这种师生关系在“严师出高徒”的理论影响下,主张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绝对权力,认为学生在教师面前只能俯首贴耳,言听计从。与此相反,素质教育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走下来,把自主,自由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老师辩论;主张老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等,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一切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但在推进过程中,这种师生观也同样面临现实困境:自由、自主容易演变成放纵与散漫;缺少惩戒和批评的教育活动极容易造成学生高傲自大,目中无人,甚至颐指气使,横行霸道;以学生为中心造成了老师没有权威,甚至是看学生脸色行事,丧失了做为教育者应有的权利。两种师生关系的困境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师生关系的本质: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否就应该一味表扬学生而不能批评?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是否就应该一味附合,大加赞赏?强调学生的权利是否就应该忽略老师的权威?对这些问题,重温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与艺术,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艺术与方法

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艺术与方法是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诚欣赏学生的优点,全面具体,明察秋毫

对弟子的优点,孔子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而且经常表扬、激励。

1.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

孔子学说,以“仁”为主,最推崇道德修养。因而也就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这方而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和阂子赛。颜回,又称颜渊,出身贫寒,但勤勉好学,品德甚佳,屡受孔子赞誉:“贤哉回也!一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称赞了颜回在贫困的物质生活中仍不改操守的高尚品格;再如“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孔子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角度称赞了颜回勤奋好学、知过善改、克制自律等高贵品格,并深深哀叹其英年早谢。

阂子赛,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极力称赞他的孝行,“子曰:‘孝哉,阂子赛。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称赞阂子赛的孝已经被世人所公认。

2.真诚欣赏弟子的才干

孔子善于表扬弟子的品行,也称赞弟子的才干,子路、子贡等,都受过这方面表扬。子路,字仲由,性格直率,勇敢果断,很有才干。对此,孔子明察秋毫:“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论语·颜渊》),评价子路办事果断,讲求信誉;“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称赞子路有很强的治国理政的才能。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在才能方面也颇受孔子器重:“子贡问日:‘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瑚琏当时的是祭器,属神圣之物,讲究礼仪的孔子用其比喻子贡,充分说明孔子欣赏子贡的才华,并且在适当场合给予表扬。

3.善于发现弟子细微的进步,及时肯定 南宫适也是孔子的弟子,一天,“南宫适问孔子日:`界善射,慕荡舟,俱不得死其然。禹樱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他认为善于射箭的界和力气大到能翻船的“募”,结果都不得善终,而亲自参加农事的禹和樱却得到了天下。在他看来,崇尚武力的人都不会有善终,而只有推崇道德的人才会有所作为。从南宫适的问话中,孔子看到了南宫适不尚武力,一心向善的品格,就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当子贡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时,“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认为子贡善于思考,能举一反三;当子夏能和孔子探讨《诗》的内容并互相启发时,孔子称赞:“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恰》)。他认为子夏的学习方法能使师生之间互相启发,做到了“教学相长”。

(二)灵活指出学生的缺点,既讲原则,又重策略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在批评弟子的缺点时,他也能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很讲艺术性。

1.针对弟子的致命弱点,孔子一针见血,毫不客气

孔子最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所以,如果批评弟子这方面有缺陷时,他言词激烈,不留情面。"

弟子高柴,能力不高,但子路却让他到一个地方做官,孔子不意子路的做法,认为高柴学业未精,让他做官就是害他。子路争辩:“‘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曰:‘是故恶夫侯者”’(《论语·先进》)。孔子之所以严厉斥责子路,不是驳斥子路“何必读书然后为学”的观点,而是批评他故意诡辩、明知不对却强词夺理的做法,因为这种“巧言令色”的“候”,是不“仁”的表现,所以批评时毫不留情面。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能言善辩,但有时白天睡觉,孔子非常生气,“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他不能以志帅气,懈怠荒疏,故深责之,以使宰予及时改正。

2.对弟子一些非原则性的细节问题,孔子的批评则较为温和委婉

子贡平时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子贡方人”(《论语·宪问》),孔子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同上)。委婉地劝戒子贡,要把精力用在提高学问道德上,不要整天评论别人。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论语·雍也》)。冉雍宽厚仁笃,但在学习方面有畏难情绪,孔子就告诉他,所谓的“力不足”,实际是画地为牢,为自己设置人为的界限,批评中饱含希望。

孔子批评弟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再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孺悲曾向孔子学过礼,后来他做了错事,孔子便借他来访的机会,托病不见,又鼓瑟唱歌让他知道自己并没有病,因此劝告他应该改过自新。

任何人都会有缺点,孔子的弟子们也不例外。对此,孔子没有视而不见,也没有包庇、袒护,而是从促其反醒、助其提高的目的出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给予批语评、指正,使弟子们学业日进,品行益高。

(三)认真对待弟子的不同见解,既不打击,又不苟同

孔子教学过程中,弟子们常提出不同见解,有时提出的问题与孔子思想正相反,对此,孔子循循善诱,与弟子共同探讨并最终说服弟子。

子路性格直率,故与孔子争论最多。孔子主张为政须先“正名”,子路认为“正名”思想有些迁腐,不切时宜,故开诚布公地表明了不同看法,孔子对子路的不同意见,坦诚相见:“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层层递进,反驳子路,毫不保留个人观点与意见。

宰予常与老师讨论问题,提出很独到的见解。三年守丧,是孔子竭力主张的礼节,但宰予认为,三年守丧,既不为礼,也不为乐,必会造成对礼乐的荒疏,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对此,孔子没有斥责,也没有附合,而是用“归缪法”,先假设宰予观点的正确,再推论出其行为的不妥,“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没办法,宰予有些强词夺理:“安”,至此,孔子还是没有从正面驳斥,而是继续从侧面迂回教育弟子:“汝安则为之。”等宰予出去后,孔子才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子日:‘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从这个过程看,孔子的弟子可以直接陈述与老师的意见分岐,而作为老师的孔子,既不苟同、也不攻洁其不同观点,而是给弟子更多思考与反思的空间。

三、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与艺术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是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在我们没有答案,无所适从时,从中找到航标。继承孔子教育思想,应该用其成功教育经验来解答今天的教育难题。从其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与艺术中,汲取最核心的内核,用以指导教育改革中的师生关系。

(一)应客观公正地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实事求是给予表扬与批评

孔子一贯主张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武断、偏私固执:“子曰:‘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论语·子罕》)即不能主观揣测、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唯我独尊。概言之,孔子反对一切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主观主义。这种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共同遵循“仁”道标准,即“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的原则,表现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上,就是孔子能准确捕捉弟子优点,及时发现他们的缺点,依此进行实事求是的表扬和批评,无任何个人主观偏见。

1.孔子对弟子的表扬客观准确

孔子对颜回和阂子赛品行的评价,二人都当之无愧。颜回虽过早离世,却成为传统美德的“君子”化身。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与弟子们周游列国时,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子贡找机会弄些米来,让颜回煮饭。谁料,竟然看到颜回在偷吃煮熟的饭,于是把事情告诉孔子,孔子想问个究竟,把颜回找来,试探着问是否把饭煮好,说想用它来祭祀先人,颜回立即回答说不能这样做,因为有灰尘落在饭中,不扔不干净,扔了又可惜,所以自己就把它吃了。真相大白,弟子们由此更加佩服他。据《说苑·佚文》记载,阂子赛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父亲有一天用鞭子抽阂子鸯,把衣服打破后发现真相,要休逐继母,阂子赛却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这就是著名的“鞭打芦花”的故事。后世之人把颜渊和阂子赛看做古代仁人,足以证明孔子对阂子赛的赞誉无夸大之辞。

再如,孔子对子贡和子路才干的表扬,日后也得以验证。子贡能言善辩,颇有外交才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期间,齐国大夫田常阴谋先进攻鲁国,子贡以其杰出的外交辩才,制止了这场战争,保卫了祖国。后来,子贡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据《韩诗外传》记载,子路后来到溥地为官,治溥三年,溥地大治。孔子往观,见秩序井然,赞叹不已,深为子路的才能折服。

2.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实事求是

孔子批评弟子的弱点,既是准确客观的评价,又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与担心。如孔子批评子路性格鲁莽,必招祸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竟成为子路日后悲剧的预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后来又到卫国做官,遇卫国内江,在平叛战斗中,子路被敌人击断盔缨,子路受“君子死不免冠”思想的影响,在危机重重中竟然不顾生命危险而重结缨带,结果被敌人砍死。所以,孔子批评子路,也是劝诫子路,希望他做事要多思考,批评中没有任何岐视与偏见,而是在客观评价中带着对弟子严格要求与真心爱护。"

从孔子批评、表扬弟子的方法中,我们可以受到以下启发:

首先,批评和表扬都是促进学生进步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都必不可少,过于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都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必须客观、准确地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表扬和批评。唐代名臣魏征说:“勿因喜以谬赏,勿因怒而滥刑”,这句话用在师生关系上,也是适用的。做为教师不能泛用表扬,也不能滥用批评,不能因个人情绪的好坏而不顾客观事实随意地表扬、批评学生;不能只以教师主观偏好、个人注意点的不同而表扬或批评学生;要就事论事,不能因为学生的其它表现如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决定对学生表扬或批评的力度。否则,表扬或批评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不是助长学生骄傲自大、就是引起学生消极低沉,从而使这两种教育手段走样变形。

(二)正确处理学生权利与教师权威的关系,勿超过“度’,的限制

孔子是教育家,也是哲学家,讲求“中庸之道”,反对过犹不及,“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孔子在实践中也以“中庸”为思想方法,“子曰:‘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叩其两端”指孔子能注意到事情的两个方面,不走极端,谨防物极必反。在处理与弟子的师生关系时,孔子也同样遵循这一思想。孔子在表扬学生的优点时,也注意到优点本身容易导致的缺点。颜回勤勉好学,对孔子之道推崇有加,孔子还是不无遗憾地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因为颜回把尊师当成了绝对服从,不利于教学相长,所以孔子及时提醒。子路勇敢、直率,孔子认为有一天,如果自己不得不乘筏子出海的时候,子路肯定是会誓死追随,但又毫不客气地指出:“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认为如果不能用道义去规范勇敢,勇敢就会变为鲁莽。孔子处理师生关系,时刻注意保持一定的分寸,表现出思想家、教育家的睿智,完全符合在实践过程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使量的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为了保持所需要的特定的质,应有意识、尽可能把事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分析教育改革中两种师生关系的困境,根本问题在于处理师生关系的标准超出了度的范围,或者过于强调以教师权威为中心,置学生的权利而不顾,或者是过于强调以学生权利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的权威。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与艺术,在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问题上,给我们以启发。即学生的权利与教师的权威应维持在一定度的范围内,互相补充,互为前提。

首先,学生权利以树立教师权威为基础,只有树立教师权威,才能形成有序的课堂秩序与学习环境,学生的受教育权等合法权利才能得以保障。

其次,教师权威以保护学生权利为前提,教师权威是通过维护学生的权利而树立起来的,如果教师不能尊重学生权利,总是有意无意侵犯学生权利,体罚、污辱学生,学生也就不会尊重教师,教师权威也就无从树立。

只强调学生的权利而忽略教师的权威,或者只强调教师权威而不顾学生权利,最终结果都是既失掉教师权威,也不能保障学生权利,只能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

(三)热爱教育,爱护学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爱。孔子能与弟子之间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理解与爱是其最重要的基础,正因为他理解弟子,爱护弟子,始终以父母般的情怀关心、惦记着弟子的命运,他才能够做到斥责弟子而弟子愈亲,弟子与他争辩得越激烈,越是推崇他的学问与志向,他才能够成为世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主张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在教学实践中,他主张要充分爱护学生,要有“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是孔子的仁爱精神在教学上的一种反映。

1.孔子理解弟子的不同处境,包容弟子的不同性格

孔子教学,“有教无类”,子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孔门弟子出身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性格各异,有身居“陋巷”的颜回、家无“立锥之地”的仲弓、吃野菜的子路,无论高低贵贱,他都视同己出,鼓励他们追求道德学问。孔子有一弟子公冶长,不幸误人监狱,孔子不但没有嫌弃,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子日:‘长可妻也,虽在累继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孔子另一个弟子冉雍,为人仁笃厚道,但不苟言辞,因此受到讥讽:“雍也仁而不俊”(《论语·公冶长》)。别人认为他虽有德行,却没口才,孔子听后,反驳道:“焉用侯。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住?”(同上)认为巧言利舌常常会遭人厌恶,追求仁德唯恐不及,哪有时间顾及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呢?冉雍出身贫贱,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也借此攻击他,孔子加以安慰,“孔子谓仲弓日:‘犁牛之子骆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以耕牛比喻其父,而用献祭用的小牛比喻冉雍,说明父亲的恶行并不妨碍儿子具有美德,肯定了冉雍的德行。

2.孔子像父母般关心、爱护学生

孔子和他的弟子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颜回早逝,孔子伤心至极,“颜渊死,子曰:喻!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孔子有一个弟子冉耕,字伯牛,不幸患了传染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看望他,“子问之,至腑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弟子得病,孔子伤心至极,慨叹命运的无常;子路为卫国社樱而死,孔子闻之大哭,问及子路死后的惨状,有人告诉他说被剁成了肉酱,孔子让人把自己吃的肉酱倒掉,从此再也不吃这种食品。“使者曰:y之矣’遂命覆酿”(《礼记·檀弓上》)。

理解与爱是解决师生困境的钥匙。在当今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甚至让人目不暇接,但师生冲突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成为教育者的难题。分析孔子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艺术,能找到良好师生关系的根本:为师者首先要热爱教育,真心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浮躁的心态,潜下心来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理解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各种各样不同的行为举动,才能理解不同家庭背景、性格各异的学生。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表扬才不至于成为伪饰的浮夸,对学生的批评才不至于变成为虐待与污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