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情境创建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情境创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4 01:06:33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情境创建
时间:2023-03-04 01:06:33     小编:
"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情境;缺失;创建思路

论文摘要:良好的网络人文精神情境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人文精神,构设一个有利于网络主体健康发展的人文关怀情境和心理关系情境地。

网络作为现代大众传媒工具,不仅成为了当代人力量的重要体现,而且是现代社会不可离弃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它深刻地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世界。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人文精神情境,对于克服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情境的界定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创造出与现实世界一模一样的场景,甚至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未曾见过的世界。虚拟空间的诞生,也使得固有的物理距离发生转换,物理距离对人们交往的限制也大为减少。信息的生产、发布和流传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网上信息可以同时遍布全世界,世界因此变得很小。网络交流非常方便,即使是非洲部落的一个观点也可能通过网络而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网络技术的迅速扩展和日臻完善,人类社会将进入高度发达的网络社会。人们享受新技术带给人们方便、快乐的同时,不免厌倦于整天同冰冷的机器、毫无人气的虚拟打交道,他们渴望看到一个充满关爱的网络人文精神世界。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活动的理想及价值追求。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其核心是主张主体性,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在网络社会中,在精神危机已呈“瓜分豆剖”渐露机芽的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焕发出生机活力,才能有效疗治社会危机,保证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积极构建理性、成熟、富有创造性的网络人文精神环境,才能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方面,人文精神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本质性、终极性问题,主张解决人的精神世界问题,为人类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家园,使人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为人们的经济和技术行为框定终极意义并规范价值取向,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符合人类的要求和造福人类。这个系统和深刻的价值理念,长期以来却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忽视,人文精神一直处于默默无闻之中,作用没有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例如,现在,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物质生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但在精神素质方面却似乎没有取得相应的提高,甚至反而有所退步。如今的青少年确实变得越来越“唯物”而不是“唯心”了。许多的青少年几乎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心灵交给了他们的感觉而不是思考。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情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创造的对广大网民发生感染、熏陶、激励、鼓舞、同化、约束和教育作用的网络人文精神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人文情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文精神情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制约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广大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人文精神情境又有着强大的能动作用,通过对情境的创设与优化,促进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确立,而对已形成的情境产生能动的影响。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网络社会是开放的,它没有一个中央权力控制机构,日常现实生活的身份等级和权力在网络社会中均失去了它以往的作用。第一,网络社会增强了人的自主性和开放心理。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人均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发表意见和与他人交往,各种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交往行动的个性化要求所施加的限制均失去控制力和影响力,而且,网络社会是一个非中心化、个性化、变动性的虚拟社会,身处于网络社会的人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得到大大提高,因为互联网技术扩展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尤其是思维器官。在这个无中心的、自由平等的网络空间中,人的自主、自强、开放的心理将会大大增强。第二,虚拟化的网络环境提高了人们交往的兴趣和能力,交往心理进一步强化。在互联网上,人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真正实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互联网给了人们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排解不良情绪等的巨大的空问,但也形成了网络技术对人文精神的消极影响,产生了精神震荡和心理变异。人的思想不仅承受着在这种虚弱衰退的生理上的负担,还要经历着精神震荡。第三,在网络空间中,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人们不再需要经历太多的学习和消化,只需要付出少许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想得到的经验。这些所谓“经验”虽然不过是信息的堆砌,但却同真实生活体验的经验相差无几。操作者和应用者常常会眼花缭乱,难辨真伪。面对信息中的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直接亲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急剧减少,社会范围内的人际关系疏远,人情冷漠和社会的离心,有可能形成一种对社会和社会交往的恐惧心理。日益增多的“网络综合症”病人,满脑子是电脑和网络,其他一切都不能进入其视野,他们精神呆滞地坐在电脑前,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最后丧失对一般人的沟通能力,然后,就变得无法与其他人群有正当的社交关系。所以,数字化的技术有可能造就出一群异化了的、迷失方向的“电子人”,人们和整个社会就真的在一定程度上陷人了隔绝与冷漠。

在网络社会,“人——机”交往的模式,使人们多年来形成的心理和感情等人际关系的支撑要素结构平衡被打破了,从而使人深深陷入一种高频率沟通掩盖下的、不可改变的、仅仅与机器来往的孤独、寂寞、冷淡和无情。这种由孤独、寂寞、冷淡和无情的网络主体组成的网络环境,弱化了我们党对网络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净化网络环境,建立起良好的网络人文精神情境,通过网络人文精神情境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引导和教育。"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情境的创建思路

网络并不是纯粹的“冰冷”的“技术机器”,它可以通过人的共同努力和科学改造而形成充满人文精神气息的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是虚拟的网络空间主体交往过程中相互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帮助的情境,着重体现了网络主体问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怀。

1、积极创建网络人文关怀情境

人文关怀是网络人文精神情境创设的重要方面。人类正在进入网络化时代,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网络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观念的变化,而且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根本性转变。习惯了人情冷暖的人们将面临一个由技术和机器带来的新问题:冷漠向关怀挑战。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以理服人,一方面以情动人,才能取得具有良好成效的教育结果。在现实物理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观的,它的效果几乎全赖于热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怀情结。到了陌生的网络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变得遥远和模糊起来,能否保持有效性依然在乎能否让受教育者在冷冰冰的网络空间感受到彼端传来的温暖又温馨的关怀。冷漠和关怀是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网络环境是冷漠的,其间的氛围却是可以由热心的人们来创造。这就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敏锐地抓住网络交往中的细枝末节,构筑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网络人文精神情境。

在许多网络交流搞的比较好的高校中,流传着一种网友现象,其迅猛、重要程度超过了l0年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笔友。人们体验到,在网友圈中形成的相互关怀要比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怀还要凝重得多。据一份来自某上海高校的调研报告显示:网友们普遍认为,在网络空间同样可以结识朋友,但与学校中的社团或其他组织相比,进入网友圈几乎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只有志趣相投的人才能在始终陌生中自然走到一起熟悉起来,形成默契的小团体。这些组成默契团体的成员往往会将物理真实空间中的烦恼或问题带到网上交流,并且渴望得到自己信服的劝慰和帮助。因此,网友之间虽然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面,甚至将来永远不会见面,但彼此的理解、关怀程度也许超过同寝而居的室友。

2、积极建立网络心理关怀情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