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转变观念,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浅谈转变观念,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31 01:12:02
浅谈转变观念,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时间:2022-10-31 01:12:02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校管理;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职业的快速变迁及教育消费观念等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新的情况,当前总体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转变观念,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体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明确就业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制;深入探索,研究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提升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一、从认识上要强化观念。提高对做好毕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性的认识

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大处讲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发展大局。从小处讲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当应对四个挑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观念下,近年来大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扩招,使在校大学生数和毕业生数逐年增长,不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培养什么人才,社会就接收什么人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的需求决定人才的走向,这就给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应当积极应对。

大学生就业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当前有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二是由于多种因素,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以及世界贸易摩擦必然影响出口企业而波及就业。实际情况是毕业生人数增加,市场需求有限,因而有些专家说,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了一个由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过渡的过程中。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我们应该冷静地分析。实际上我国目前一方面是劳动力剩余,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劳动力严重短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我们国家l3亿人13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者,仅占劳动力的8.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者所占比例就更小了。十六大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拨尖创新人才”,所以,大学毕业生并没有真正过剩。我们要适应进入WTO后,世界工业生产基地向我国转移,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需要,教育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和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主动投身到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以进伞的态势做好参与竞争的各种准备,积极参与就业竞争。

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出现在结构性失业与技术性失业两个方面。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与社会的需求不一致,造成毕业生不能专业对口地就业。也即是社会大量需要的人才大学没有输送出来;大学输送出去的人才社会上并不是很需要。江西的格林科尔和晨鸣纸业这两个企业,今年就需要招600多人,其要求是既要大学文凭,又要专业对口,且在两三个月就能上手。这说明企业所需人才既要专业对口又要动手操作能力。所谓技术性失业是毕业生素质差,不能胜任工作。通俗地讲就是质量不行,用人单位不愿要。

解决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的对策就是毕业生就业工作重心必须前移。针对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培养方向上做好与社会的信息沟通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地、带有前瞻性地编制招生计划,尽量使学生毕业时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针对技术性失业问题需要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类似于产品,产品生产出来后,能否有销路,关键要看产品质量是否过硬。产品质量讲究供、产、销的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学校培养学生是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就业是最后一个环节,关键还在于培养这一环节,也就是教学质量、培养质量这一环节。招生、培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技术性失业是在培养环节的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这需要教务处等各教学单位做扎实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使其选择的自由度加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在基本上打破了“统招统分,包当干部”的基本模式后,经历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模式,现在成了“缴费上学,自主择业”。自主择业就是学生自己拥有选择工作的自主权。

过去国家统招统分,大学生就业由计委给计划,大学生毕业领导小组讨论学生分配到哪里,资源由计委配置,主动权在计委。现在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毕业学生自己对就业市场资源进行配置,主动权在学生自己。

虽然说学生拥有选择工作的自主权,但同时也意味着学生个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即择业自由度越大,受职业挫折韵概率就越大。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人生阅历不够,没有完全成熟,择业能力不强,相对而言学校是封闭的,信息不太灵,往往缺乏对职业和自我认识的准确定位,无所适从,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甚至到处碰壁,屡受挫折,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尤其是在校期间。

面对这一挑战,学校要构建一种合理的机制,使大学生就业适应国家就业制度的变化,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其中关键是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要能全面地、迅速地、准确地捕捉到人才需求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要尽快地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难度,这需要我们对就业工作进行创新。不创新就没法适应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变化,没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创新是我们适应就业体制变化的突破口。

我们还应当看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从长远看来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就业指导工作也是一个挑战。"

(三)社会职业不断变迁,使大学生就业的可变性加大

现代的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势头在进一步加快,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的流动性增强,即传统职业种类消亡,新职业种业层出不穷;二是职业的综合性提高,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与高技术密切相连的新职业种类不断出现。英国《焦点月刊》有篇文章这样写道:到2030年,现有所有的职业都将消失,新的职业将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涌现。这给我们一个提示:职业在变迁,一个职业很难长久存在;同时也给我们一个理性认识:一个人很难能够一次性选择一份可以终生的职业。由此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和自主权力,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对自己职业上的成败负有越来越多的责任,这样就增加了职业选择过程中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作出决策的复杂性和难度,还未曾深入社会的学生怎样才能适应这种多变社会呢?!

面对职业的变迁,一方面就业指导部门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广泛搜集信息,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适应能力,真正自主择业。

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起到了定位器的作用。以自身能力强弱作为职业选择考虑因素,是当今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择业过程中低能力大学生高攀了高能力型职业或高能力大学生俯就低能力型职业,都是现实存在的。这两种选择或是造成了职业不适应感,或是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能力是在人的基本活动中培养和表现出来的,如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职业选择能力等。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临时抱佛脚”方法,而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

(四)缴费上学带来的教育消费观念,使学校在“就业服务”上的责任加大

当前高校毕业生不再是统招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而是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学生上学是缴学费的,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是一种服务,类似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指导和帮助学生就业,学校责无旁贷。

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关系,还有一层叫有偿服务贸易关系或经济契约关系。学生是知识(即公共资源产品)的消费者,高校是知识的提供者,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有权要求学校提供与学费相当的知识、与学费相当的服务。

虽然由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依然是“卖方”市场;但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或说人才市场却是“买方”市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学校必须培养出素质和能力都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如果学生毕业不能就业,就不会有人买你的服务,专业就会被取消,这就要求大学要更好地与市场结合。高等教育有一个周期,而市场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对一些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比较紧密的专业必须对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不琢磨适应市场,不但损害学校,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学生。

面对上述变化引起的挑战,学校应当关心市场需求,使高等教育的特殊产品“学生”能够销售出去。一是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确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等。二是要根据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是让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学生播下创业的种子,使其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当机会来临时,能够抓住机会创业。三是要切实到位地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二、不断进取。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几项

工作大学生就业尽管矛盾很多,困难不少,但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要看到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迎难而上,不断进取,切实做好下述几项工作。

(一)明确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制

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有明确的指标,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实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系就业指导小组三级责任制,学校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一方面以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办学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前面讲的四个挑战,要落实在行动上。

(二)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以国家的就业政策为指导,从实践中、从借鉴好的经验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

有两种传统的倾向必须克服。第一种倾向是以纯粹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就业教育,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就业教育要切合实际,要因势利异。第二种倾向是把就业指导教育和具体的服务工作相混淆,认为进行了指导教育就是服务了,就业指导重要的是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为毕业生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如何为毕业生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如何完善就业指导教育来促使大学生化就业压力为学习动力。

我们学校有些系有很多做法值得全校借鉴,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去总结,使经验上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以供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具体怎么操作,可以把它作为学校的一个科研项目。总之就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在借鉴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情况,适合我校毕业生特点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三)加强管理。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

面对四个挑战,我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在举行招聘会的基础上,着重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做到三个有机结合。

一是阶段性和连续性有机结合。三年大专期间、四年本科期问不问断地进行就业教育叫连续性。连续不问断的教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在一年级进行,是学生一进校就进行就业形势指导,使学生认清毕业时候的形势,面临的压力,就业的素质、水平和能力要求及培养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化压力为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性格、个性和专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制定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目标。

第二阶段在二年级进行,对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进行指导。告诉学生,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就业要审时度势,适应市场需求,不能好高鹜远,要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务实的成才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能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

第三阶段在三年级或四年级进行,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一些具体的环节进行技巧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国家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树立诚信意识,工作中要遵守纪律,诚信守法。

第四个阶段是毕业前夕,采取各种办法和途径给学生多提供就业信息。这一阶段是就业的关键一环,为学生就业搭好平台,具体指导和落实每一个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认为:在上述四个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还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的情况进行实践。一方面聘请企业用工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自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实践能力,了解社会和国情,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成才观和就业观。

三是注重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社会脱离的。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系统越开放,与外界交流的信息越多,系统就会越有活力。我们当今所处的社会也是信息社会,只有信息畅通,才能与社会沟通,才能把握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走势,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才会畅通。与社会信息畅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是教师与社会加强联系;另一方面敢于把学生推向社会;再就是促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来,使学校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以人为本。构建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学校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这需要有一套健全的指导体系也能完成。

当前形势下高校与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实现学校与毕业生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等,都需要一套完善的指导机构来完成。

目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实行学校一级的就业指导中心加系一级的就业辅导站的二级模式较为适宜。这种模式是校系两级共同来完成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大胆的设想,谨慎的操作。二级就业指导模式是否可行,可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创新,设想不大胆,不会有灵感,但操作起来要非常谨慎,一步一个脚印走,把就业指导工作做细、做好。

(五)逐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软硬件建设应当包括: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

设施建设有个过程,需要资金和时间,但可以先把网络资源用起来,充分利用网上的共享资源,其它的可逐步完善,原则是要便于服务学生。课程建设先研究开设什么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在课程和内容确定后,可以组织人员进行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队伍建设一方面是要建立一支专职队伍,并对其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让他们充分占有就业指导信息,在知识储备方面都能达到就业指导的应有效果,成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使他们既能够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又能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形成全校人员组成的兼职队伍。基地建设的原则是广泛与经济发达地区建立横向联系,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建立校企的互相协作,甚至共同办学等形式的合作关系,使其成为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