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合作发展的教师教育模型的构建

基于合作发展的教师教育模型的构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1:58:59
基于合作发展的教师教育模型的构建
时间:2013-12-18 11:58:59     小编:

"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 合作发展 专业成长

论文摘要:在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基础上,构建教师教育的操作模型,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学校间的课程资源、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深层交流合作,使得合作组织的教师包括师范生能够获得深层次的专业成长。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直处于分离状态,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联系不密切。这些,不仅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小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确立大学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创建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我们借鉴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1,简称PDS)的有关理论,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发展关系,不仅使高校的教育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而且能够引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为师范生的职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资源。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这种合作,是共同承担教师教育的责任,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意义

1.为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生成提供了现实情境。在我国,传统师范教育是以大学为基地,只是在毕业前有教育实习,而这种实习往往是学生根据校方的安排被动接受,师范生真正走进课堂自主实践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基本上排除了中小学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结果师范生在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仍然难以胜任实际的教学工作。这种教育实习模式建立在把教学看作是一门应用科学的观点之上,师范生实习似乎要求应用大学课程上所学的教育理论,但在实际实习中并没有多少实践知识和能力的生成。

当前,高师学生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师教育,面对的却是变革中的学校教育情景,这种差距又会造成他们就业后的极度不适应,也必将会减缓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教师职业不仅要熟悉静态的教学模式,还要了解更加现实的动态的教学环境。教师的工作对象比较复杂,且具有不可推移性。而教师的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以不同方式操作学科知识。

通过调查发现,师范生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班级管理、师生沟通、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动机、了解教材、有效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习辅导、了解学校环境、获得教学资源、获得情感支持等方面,这些问题仅仅通过大学教师的实习指导难以有效解决。建立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则有利于改变这种现状。中小学教师可以将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师范生,提高经验的价值。这种合作,还可以避免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在指导师范生实习上出现的两个“极端”,即一个侧重理论高度,一个侧重实际的、可操作的具体经验,避免造成师范生的无所适从。

2.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理论引领和行动研究的平台。面对新课程实施,中小学教师缺少更多前沿教育理论支持,在教育教学现实中他们存在有诸多的茫然。而中小学发生的教育教学事件具有迫切性和同时性,这又限制教师对教育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参与解决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来,为合作学校提出应该加以探讨和改进的要点、与中小学教师分享教育研究的成果和优秀教师的经验、评价教育活动是否成功等,高校教师能够及时协助中小学教师抓住问题、分析问题变成行动研究,提升教学研究的水平,这样,中小学才能切实地引进高校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将理论引领和课堂教学引领与校本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化新课程改革。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可以将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总结、深化、重构,实现教师潜在经验的有意识反思和挖掘,另一方面,也提高教师反思自我教学实践、总结过往教学经验的能力。

3.为高校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累积提供了现实途径。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特别是教育类课程教师,急需了解中小学教学工作,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促使教师能极为紧密地对中小学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积累教育实践智慧。而中小学校发生的教学问题又会被提炼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典型案例,丰富和充实大学课堂教学内容,这些成为沟通师范生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桥梁,进一步加深师范生对中小学的感性认识。因此,大学教师应放弃以往的所谓的专家身份,而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学习者和一名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交流与分享自己的独特经验,并在经验共享过程中通过融合生成新的思想和观念,完善和重构理论框架。

凡此种种,无论是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践生成,还是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当前新课程如火如荼的改革,高师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发展的伙伴关系,愈发凸显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

二、构建基于合作发展的教师教育模型

1.合作的主体。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主体是师范生、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在真实的合作教学场景中,师范生借助于中小学教师的经验教学,生成他们的教学技能和实践知识;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借助于共建的行动研究和专业对话,成为各自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实现各自的专业成长。

2.合作的内容。建立伙伴关系的合作学校应该是场景共享(例如课堂等),研究信息共享,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共享。具体地说,高校教师进中小学课堂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进行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参与进行校本教研;高等师范院校向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指导和培训,开放必要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讲座等。而中小学校则负责向师范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设施,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并帮助其开展工作,负责安排时间和场地以举行各种会议,为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支持。双方合作组织指导实习工作,安排课程和实践,定期进行评估考核,举办科研论坛,共享科研信息和成果。

3.合作的程序。组织确立——合作学校组织关系的确立,包括参与者有哪些,分析组织关系建立原因,草拟出组织关系运转和管理的规则,以及确定需要各方什么资源等。

合作规划——规划合作学校双方的总体计划,都是基于解决现有的实践问题。规划的内容包括教师教育目标、教师教育的内容(要求具体到可以操作),时间安排包括短期计划(日计划,周计划)和长期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采取的策略,活动建议,评价等部分。

发展实施——一般情况下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不能随意改变计划的内容。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应随时记录各种各样的情况,并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总结,以利于合作的不断进步。

管理评价——计划采取合作契约式的终端管理评价方式,依靠制度保证合作持续进行。高师院校成立教师教育委员会,统整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技能达标、时间、考核、资格认定等工作。合作学校签订合同,将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责任写进合同,完成情况纳入各自学校组织内部考核的绩效。

4.合作模型。合作模型强调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合作双方应扮演适当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学校教育的功能、目标与内容;共同追求教育的卓越表现;研讨发展战略以及达到的目标等。

三、模型实施中的启示和建议

1.明确各方的职责

权责分明是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因而要有效推进合作组织的进程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例如,举办或提供教学的演示与观摩,并探讨反馈信息。其次,提供给各方教师咨询服务,使之能熟悉组织的规划实施和评价细则。

2.制定选拔指导教师的制度

由于指导教师的地位重要,他们直接维系着组织的合作关系。因此组织建立之前应制定指导教师的选拔制度,既包括高校教师也包括中小学教师,当然允许有不同的选拔标准。但,不管来自那方的教师应满足如下两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担任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能,如应有高度的教学热情、足够的教学经验和卓越的教学技能,还要具有客观公平的评价能力;其次是教师的人格特质,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自信、乐观、有高度的责任心等。

3.保证双方有更多互动的时间与空间

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学活动的指导、观察和评价;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双方共同参与的讨论、研究等活动的经常性和制度化,正是合作组织的操作保障。为了便于互动交流,应为合作组织中的教师和师范生,创造更好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我们尝试在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基础上,构建教师教育的操作模型,正是试图避开教育宏观变革的艰巨性,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学校间的课程资源、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的深层交流合作,使得合作组织的教师包括职前教师能够多方位重构自己教学经验背景,促进更深层次的专业成长,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教育的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