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一体化”下的教师教育制度改新刍议

浅谈“一体化”下的教师教育制度改新刍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1:59:13
浅谈“一体化”下的教师教育制度改新刍议
时间:2013-12-18 11:59:13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师教育 制度

论文摘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体系形成过程中,制度改新应当包含教学制度的延伸、教学建设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以及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

一、开放式教育体系——教师教育应对终身教育的挑战

自1965年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ulLengrand)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这一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得到世界各国充分的肯定和推崇。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及科技、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各国对这一思想的认同和践行是有所差异的。我国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并称之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则用庄严的法律形式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它强调通过“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具体到教师培养,也就是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胜任教育工作,而且要着眼于他们一生更好地发展,重视其终身受用的素质养成及其构成。这是教师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体现了教育对教师发展的终身关怀。正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师范教育的范围得以拓宽,并确立了“教师教育”理念。“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这就说明了教师教育的方向应该是一个连续的、一体化的教师职业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因而,在未来的教师培养体系中,必须给教师创造一个不断发展的空间。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使教师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它体现了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对打破高师院校在传统的“终结式”师范教育模式下的组织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多元化和一体化的特征。多元化指教师教育的目标多元、办学主体多元、方式手段多元。以高师院校为依托,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教师教育基地。一体化指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人职培训和在职研修进行整体设计,突出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高师院校在构筑一体化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一是要确立融职前培养、人职教育、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大师范”教育观,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建立各层次教师统合培养的机制,使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密切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使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四是进行内部组织机构布局结构的调整,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力度。形成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式教育体系,真正成为培养专业化教师、发展区域性教师教育的示范基地。

二、主体性教育——教学制度的延伸

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教育对受教育者的选择,而受教育者是无权选择自己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的。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学生的主体性的极大张扬,它主张尊重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个性,强化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选择。这就对现代教育的教学制度提出了要求,即它应当在时间、地点及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给学生提供自主、灵活及多样的选择,这也是最能体现终身教育这一思想理念要义的地方。开放的教师教育需要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学制度。"

第一,实行弹性学制。教师教育对象既包括高师院校的学生和在职的教师,也包括其他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学制长短可视学习的需要和学分的积累情况而定。学历教育打通普通本科、专科、成人脱产、函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的界限,在相同层次、相同课程上互相承认学分。教师职后培训打破学科界限,允许跨学科学习,确保学生选择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当然,要以建立学分制及学分的保存和转移认可制度为前提。

第二,实行选修制。构建开放的学科课程体系和选修课程群,设置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之需的课程。选修的课程按规定积够一定学分,即可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第三,逐步采用与学分制和选修制相配套的主讲教师制和挂牌授课制。使学生既可选择课程,又可选择教师。

第四,全学程贯通实习。为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需拓展和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可将学校管理、教研活动等纳人为实习的内容,使师范生能真正的融人到实习学校的生活当中。如华东师大构建‘见习、实习和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专题性见习、半年顶岗实习和自主研习贯穿在师范生4年的专业学习中,学校为此还重点建设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以提供强大支持。

第五,实行“4+X”教师职业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在四年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加x年教育硕士教育,专攻教育专业,选修课程达到规定学分可取得硕士学位和教师资格证书。

三、科学化系统化——全面推进教学建设的根本

在全面推进高师院校现代化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的进程中,要重点抓紧抓好教学建设,使之成为开展教师教育的系统平台。

一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人才数据库。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依靠科学的决策,科学决策必须有对现实的准确把握。没有数据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因此,建立可靠的数据库是高师院校在开展教师教育工作中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建设教师教育人才数据库对发展区域性教师教育基地显得尤为重要。要在统一规划下,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与各学科多边联系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广泛吸收本校各科优秀教师、社会基础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学有所长者,形成结构合理、有创新特质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是构成教师教育人才数据库最宝贵的资源。对经过一定筛选程序进入人才库的教师,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重视培训者培训,不断提高师资质量。

二是加强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形态发生变化,教育将更多地成为一种学习过程,它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具有了全新的表现手段,必然会引起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的深刻变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这一系列影响,教学模式、课程乃至教材改革应作出及时的积极回应。高师院校应积极建立和发展教师教育网络资源服务中心,并与中小学校园网联通。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的新模式,突出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能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形式,突破职后培训在方法、手段、时空方面的现有模式。"

三是建立与中小学密切联系的工作网络。以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本,以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联系载体,以学科教师深入中小学挂职带教、指导实习、开发课程、参与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为手段和方法,发展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推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运作。自20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较具规模的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纷纷与中小学合作成立了“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PDS),这种合作是针对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在职教师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的现状而产生的,专业发展学校为准教师提供实习机会,以增加他们的实际教学经验,各种专业发展学校的学生实习明显区别于传统以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的‘学徒式’实习,它使实习生能够同时得到双方有经验教师的共同指导,并为实习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学经历是专业发展学校的显著特点,专业合作与反思对话为实习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实践经历。实践证明,PDS为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有助于他们毕业后较快地适应教师这一职业,教育实习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四是加强课程建设。随着课程弹性的增大,高师院校和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显著。师范院校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教师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教材的开发者。同时要按照教学目标和计划,建立课程开发、分析系统,汇集学科专家、课程研究专家、管理专家等,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辅以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共同研制和开发课程,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开发、分析、评价机制,使课程改革成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成为社会、院校、教师广泛参与合作的过程。

五是逐步建立一套体现区域差异的教师教育评估及监测指标体系。以适用的参照系对区域教师教育进行分析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指明本地区下一阶段教师教育发展的重点及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四、统一的管理机制——教师教育发展的保障

按照责、效相一致的原则,学校对组织管理系统内部要明确职责,理顺关系,优化效能,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使职前、职后相沟通,教学、研究、管理成一体。

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和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人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及教师资源配置与开发的有效机制。通过加强协作、联合办学、互聘联聘兼职教师、返聘专家教授等多种渠道,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教育教学成果和贡献为评判标准,允许用人单位和某些有特殊作用的教师讨价还价,共同确定劳动价格,真正实行福利和工资总额动态包干。

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前、职后教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积极鼓励教学部门和教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培训目标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在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中,确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着眼于转型培训的指导思想。

建立利于学生、教师同步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多方面潜能、促进教师提高分析与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考试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建立适当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改造和促进教师教育的真正有意义的措施。特别是将继续教育工作的业绩纳入学校教学督导评估和教师考核之中,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