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主体—互动”课堂管理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浅析“主体—互动”课堂管理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2:06:47
浅析“主体—互动”课堂管理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时间:2013-12-18 12:06:47     小编:

"

[论文关键词]“主体—互动” 课堂管理模式 教师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主要是师生活动,教师是实现课堂管理模式的根本因素。“主体—互动”课堂管理模式从根本上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对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树立适应主体性教育发展的教育观念

主体性教育背景下的课堂管理模式要靠教师来执行和实施,而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其在课堂教学中的管理行为。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看法。这些思想、看法将渗透于教育活动的始终,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当前的教育状况来看,由于受现行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及文化的影响和约束,教师远没有发挥出主动性、创造性,他们按大纲教学,按规范管理,教学及管理程式化,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因此,实施主体性教育背景下的课堂管理模式的关键是教师要树立适应主体性教育发展的教育观念。

1.新的教育功能观。基础教育不仅担负着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高质量生源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能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高素质公民。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积极、主动、勤奋、负责、自信、自尊、自主、自强不息的合格公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发展人的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是未来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2.新的教育质量观。我们不能把考试分数的高低看成是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教育质量的标准应是人才的素质,而在人才素质中,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动力。没有积极参与实践的主体人格和能力,就谈不上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发展素质、体现价值。所以,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3.新的教育方法观。新的教育质量观为我们确立了新的教育目标,自然也要求我们应用有利于达到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摒弃“教师垄断包办”“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大胆尝试学生自制、自立、自觉、自强等一系列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

4.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不仅认为学生的智能发展为他们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认识到了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方面的潜能和基础条件,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上进心、自尊心、求知欲,都有独立自主的要求,都有自我负责的主动倾向,都能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能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发展主体人格,增强主体能力。

5.新的教师观。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观点,要树立“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因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导”。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应是管理者,应在课堂管理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管理水平。

二、转换角色,适应主体性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客体,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主体性教育的需要。

1.由管理者到主体性的引导者。主体性教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挖掘、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是主体性教育的最高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没有疑问,说明他们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不能把书本的东西真正融会贯通,就不会有创新。我们传统的学生观总喜欢学生唯唯诺诺、听话、不乱说乱动。为了实现主体性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在课堂管理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鼓励其开动脑筋,不断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于有创造性的同学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从师道尊严到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多年来,教师因年龄、知识、角色等因素在学生面前处于尊者地位。在主体性教育中,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指导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应该改变那种带有专制色彩的说教,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权利;要改变单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和管理活动;要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势压人;对学生的失误和不足,要循循善诱,而不应该随意指责;不应该自视清高,而应该参与学生的活动。总之,教师应该彻底放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习惯,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良好关系。

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条件,也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目标的保障。英国著名教育家、曾担任过剑桥大学副校长的学者阿什比指出:“为了使学生能在史无前例的情形下进行革新、改造和解决问题,他们必须具有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心就是他们在校长、教师和学生互相平等的集体中得到的。”①因此,教师要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1.教师要具有人际吸引的特征。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人际吸引,这种向心力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与能力、仪表和其他个人品质有关。因此,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品质:第一,知识渊博,能力强,不时能激发出思想火花。第二,在心理上接近学生,这要求教师不论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多交往,遵循学生的思维方式,能用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第三,具有热情友好的个性品质,平易近人,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第四,对学生既能一视同仁,没有偏心与成见,又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2.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理解是架设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特有的个人品质,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使教学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里去。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所有的学生,不管其性别、地位、学习成绩的好坏有何不同,人格都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别贵贱之分。第二,对学生价值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价值,既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可塑性大,又要相信学生都是不甘落后的,而是渴望上进、渴望有所作为的,且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第三,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社会生活既规定了他们作为特定角色应承担的义务,也赋予了他们应享有的权利。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有提问和对教学内容、方法提出建议的权利。第四,对人的差异的尊重。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兴趣不同,师生之间难免有分歧,应做到彼此了解、理解和谅解。

3.教师要宽容和关怀学生。所谓宽容,首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进行争鸣,对于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反对自己的意见,一要听得进,二要受得了,三要载得下。但宽容并非一团和气,放弃批评。其次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4.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待。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通过各种渠道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得到鼓励,会对教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敬,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其主体性的培养。

四、运用正确、合理的激励手段

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心理活动的决定和制约,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全方位多层次地用激励措施来优化学生的心理

状态,这是增强学生素质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榜样激励法。要把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激励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向身边的先进同学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什么时间达到什么标准,赶上哪个人,让学生一点一点来理解,一步一步去争取。

2.情感激励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怎样才能使教师的主导性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最大的潜能,这就要用情感激励法。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尊敬与信任感,使学生乐于听你的话,愿意听你的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难落实了。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容易形成了。在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沟通,融洽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求得人心所向。

3.表扬激励法。运用表扬时,要注意表扬的层次,表扬的个性和表扬的时机。对优秀学生表扬要“精”,一旦表扬就要中在其点子上,并且明确方向,提出更高要求。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表扬要“勤”,要有意识寻找机会予以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较差的学生表扬要“诚”,不要让学生认为是“添加剂”。学生的个性差别较大,要注意在表扬时应针对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方法。

五、在教育管理中,由显性管理向隐性管理转化

一般而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②所谓显性管理,就是以教师提出、制定明确的要求、规则为主要形式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有其合理性,也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已渐露其弊端,并走上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片面强调服从,重规定,轻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自我教育能力,导致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存在着学生主体性的失落,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所谓隐性管理,指的是以间接引导、暗设障碍为主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一开始就将学生置于值得信任的地位,相信其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无意中就为学生培养其主体性提供了绝好的实践机会。 "

六、避免课堂中不良教学行为的发生

不良教学行为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避免。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教师对学生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有的教师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贴上不好的标签,易导致学生伤心、自卑,使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学生发展。

2.讽刺挖苦。讽刺挖苦是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或出于某种消极情绪影响,讲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伤害学生自尊心、进取心的行为。讽刺挖苦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畏缩、胆怯的情绪,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抗,造成师生对立。

3.威胁恐吓。威胁恐吓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采取语言威胁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一种不良教育行为。它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可能使学生处于焦虑状态,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

4.权压行为。权压行为是指教师依靠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自己的职权,去压服学生的一种行为。对学生不是通过说服教育,而是靠教师身份去强迫学生就范。权压会抑制学生的好学精神,导致学生追求权利,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心情不畅,甚至厌学、辍学。

5.体罚。体罚行为是教师对待学生、处理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直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严重违背教师道德的行为。体罚表面上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实质上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对学生的心灵有极大的伤害。

[注释]

①王正福.论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的实施[J].襄樊学院学报,2001:33.

②章月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J].基础教育研究,2000

(3):1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