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7:11:54
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时间:2023-08-05 07:11:54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建设与发展 学生社团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生长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具备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落实团中央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提出的“一体两翼”工作新格局的要求下,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可以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习社团,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育人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形成学校的文化氛围,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根据团中央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提出的“一体两翼”工作新格局的要求,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是我们当前基层团的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社团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

从社团类别的角度分析,文艺、体育等传统意义上的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尤其是文学艺术类社团。各大高校几乎都有“艺术团”、“音乐爱好者协会”、“书画协会”等社团,而一些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和新兴的志愿服务类社团也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瞩目。例如像“电子创新协会”、“机器人俱乐部”、“志愿者协会”等社团也应运而生。

从学生社团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来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正由社团内部或校内自我封闭循环方式转变为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放式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高校社团之间的跨校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各高校联合组织活动,既扩大了高校社团的影响力,也实现了高校间社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论从促进社团自身建设还是从提高高校社团的整体水平看,这一态势都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从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来看,社团内外管理正日益成熟,良好的管理给予了社团进一步发展的更大保障。在我院许多社团明确规定社团负责人的选举产生办法,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团内部负责人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活动安排,整个社团运作井然有序。从外部管理来看,团委成立了社团管理部门,对本校社团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社团联合会章程、管理条例,定期对社团进行活动检查,对校内社团进行登记注册等等。这些都推动着社团建设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与此同时,社团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的状况比较明显,有些成熟的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没有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社团的继承与发展不够,一些社团前几年活动轰轰烈烈,成绩突出,但近几年却销声匿迹,很大原因是由于该社团的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活动,而不关心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以至于一些核心成员毕业后,这个社团便一蹶不振。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应是我们思考和需要逐步解决的。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与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高校文化建设和市场接轨。招生就业政策的转变,人事制度的调整,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标志着高校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处在这一时期的校园学生社团,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校园学生社团建设出现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为创建优良的学生社团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而且要求能够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无疑对加速校园文化发展的学生社团提供了机遇。

学生社团建设,困惑与希望同在。校园是一个现实的环境,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现状相对于社会的变革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校的发展、课程的设置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也使不少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方面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障碍。如何弥补这一缺陷,社团建设首当其冲,例如:现在出现的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社团,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成为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做了一个良好的衔接。

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及青年学生群体的发展变化,对加强高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出了新要求。学生社团在其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棵常青树,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社团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教育的阵地。社团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学生社团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学生社团是个大舞台,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大本营和源泉。

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只有大胆尝试,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才会使校园学生社团建设焕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真正营造出高校文化建设美好的春天。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者应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基层社团建设工作引向深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摸索基层社团建设创新的实现方式。积极适应高校管理体制、教学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的要求,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组织设置、成员管理、教育活动项目化运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试点,寻求突破。

重点扶持,加大投入作为社团的管理者应对学生社团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大必要的投入。对优秀社团要重点扶持,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并在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等方面,为社团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方便,尤其要安排实践经验丰富、有责任心、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和指导服务把学生社团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指导学生社团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创造条件,重点建设一批学生社团和组织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分类指导,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等类别社团的基础上,重点扶持例如“三个代表”理论研究等理论类社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建立良性发展机制通过对社团内部网络的信息聚集和分散与社团活动力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建立一套适合于社团发展、又灵活多样的发展机制,探索将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路子,真正把社团建设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使一批优秀社团脱颖而出,形成鲜明的导向,对少数品位不高、组织涣散的社团,令其整顿或注销,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团负责人劝其退出岗位,促进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者在社团建设的思路上,还应该把握:

把握时代性,强化导向性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性功能。社团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通过社团活动,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互动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原则性,突出多元性社团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育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不能改变。在把握社团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预见性,具有前瞻性社团建设之初,应正确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一个社团建团的宗旨,要挖掘社团中潜伏的未来性,预见性,社团宗旨的确立要具有前瞻性。注意与未来职业教育相联系,与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把它融入使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人格健全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新世纪公民的长期任务之中,为青年学生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和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关注和对社团建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必将以更加清晰的发展、轮廓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结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