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维度

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维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39:07
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维度
时间:2023-08-09 00:39:07     小编:孙永奎

艺术世界是由艺术家、艺术作品和欣赏者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艺术家从创作准备到整个创作再到欣赏者欣赏作品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再抽象的艺术也离不开情感。情感就像坐标一样伸向艺术活动的各个方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关注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艺术作品的情感维度,如生活体验的情感维度、艺术创造的情感维度、艺术作品的情感维度、艺术欣赏的情感维度。只有遵循这四个维度的规律,才能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一、生活体验的情感维度

艺术活动是以艺术家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多种多样的生活内容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某种生活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去体验它,即感知、体味、思索它,与之发生交流时,它才能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因此, 艺术家通过对对象的反映和建构所形成的心理现实,已不是客观材料的静观反映,而是由主体所建构的存在, 是艺术家心目中他所感知和理解的自己的生活。它的美学价值具有生活原型的客观意义, 但最终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程度, 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

例 如,在讲授张海迪的作品选时,教师可以选择《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作品。面对这些作品,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张海迪的经历:她五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此,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张海迪无法上学,只能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除此之外,她竟然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图强,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 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学生真正走近张海迪的生活,深刻体会她存在的艰辛与不易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一个道理:结合张海迪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品味她包含激情的作品,我们有谁不为她的顽强和信念所打动。人生中的不完满甚至是创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可以靠自己的坚韧敢于挑战残酷的命运。

二、艺术创造的情感维度

艺术创作灵感的产生也是以充沛的情感为前提的,有激情才能产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灵感。因此,灵感往往使人茅塞顿开,文思泉涌,使作者刻画出饱满的人物形象,构思出绝妙的情节。在文学创作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而情感和想象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诗人感物,连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是讲诗人由外物刺激而产生情感,因情感而生想象。创作欲望靠情感唤起,创作天地靠情感开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

现代人的环保意识十分强,中小学教材也有很多涉及自然的课文,这些文章通过各种角度和方式的描述,唤起人们爱护自然、珍惜生命、并与它们和谐相处的热情。如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 写了一个小男孩在看到成千上万条的小鱼被潮水带离了大海, 马上就要干枯而死时,他明明知道小鱼是捡不完的,但他还是尽力的捡着,扔着。在讲这篇课文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 作者绝不是仅仅为我们展示一幅画面,而是通过画面在呼喊,是寄情于景,情感是内隐但却无比强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在那个小男孩的眼里, 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 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一个生命。尤其是对小男孩的那句小鱼在乎要升华认识, 因为那不仅体现了小男孩的爱心及对生命的珍惜, 还启发了千千万万个孩子对生命的珍惜。

三、艺术作品的情感维度

艺术家要塑造人物的立体形象,作家只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 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把握人物的性格、情感,才能按照人物的性格逻辑、情感逻辑去演绎人物的命运。这样,艺术家创造出的人物才是鲜活的。在叙述性语言中,似乎不包含什么情感,其实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家的情感。艺术家在表现一种情感时,首先进入想象境界,将其化为意象,一幅幅画面,一种情景,一桩事件等等。通过词语的选择、组合和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方法的运用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杏林子在《生命,生命》文章中写道:一只小小的飞蛾也会为了活着而拼命地挣扎,一粒墙角的香瓜子也能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环境中冒出小瓜苗。由此使她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她听着自己沉稳的心跳声说: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可以好好得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的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对于这篇文章,语文教师应及时抓住激发学生的契机,使学生明白一颗小小的草都会顽强地活着, 一只小小的虫子也会挣扎着活着,人类自己就更应该努力活着,珍惜自己和他人及万物的生命,努力创造价值。

四、艺术欣赏的情感维度

情感是艺术的桥梁,是连接艺术家、文本和欣赏者的纽带。在欣赏过程中,每个读者都以自己特定的方式,以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个性、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以及阅读时的心境等综合因素来解读文学作品。如在讲解课文《羚羊飞渡》时,教师应先描述这样的场景:在种群灭绝的危急时刻,老羚羊用死亡架起了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而求得生存。文章饱含深情,教师更应渲染老羚羊垫底献身的悲壮特写镜头,弱小动物面对生与死的坦然从容场面,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自觉担起捍卫生命的责任。又如,通过讲授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使学生看到目盲而心明的人,一样可以肩负起生命的责任,用生命的力量和爱心去拥抱全世界;让学生领悟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在这个超越的过程中,人才会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成熟和完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