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评析幼儿责任心研究

评析幼儿责任心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6:29:35
评析幼儿责任心研究
时间:2023-08-06 16:29:35     小编:胡正名

一、幼儿责任心相关研究

(一)幼儿责任心的内涵

学术界目前对幼儿责任心的内涵主要是从心理学和伦理学两个方面进行界定。朱智贤(1989)将责任心概括为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包含三种成分:认识、责任感和负责行为。张莉(1993)认为责任心是指个体对人或事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努力尽责的一种心理品质。责任心这种品质,反映了责任人对所负责任内容的深刻认识和责任人对有关事物认真的态度倾向。蔡敏力(2011)将责任心概括为一个人应该完成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赋予他的事情和后果的一种认识、情感体验和心理倾向。王健敏等(1996)认为责任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其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义务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从伦理学角度来看,责任心表明个人在面临道德要求时所持的态度,是一种和使命、职责、任务相关联的心理状态。而在这一方面,幼儿责任心又常常被描述为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状况。林崇德(2003)将责任感定义为人在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所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反映个体对承担任务负责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明确归因。刘飞和刘义(2006)认为责任感是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的道德判断。一个人的责任心是内化群体共同活动中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而形成的。因此,幼儿责任心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与自我、他人、集体、家庭、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是多个相互关联维度的整体。后续研究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更深入地挖掘幼儿责任心的深刻内涵。

(二)幼儿责任心的构成

基于责任心这一衡量指标,学术界探索了幼儿责任心的构成维度。例如姜勇、庞丽娟(1999)在其所编制的幼儿责任心发展问卷中探讨了幼儿责任心的维度构成,把幼儿责任心分为自我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六个维度。李洪曾(2002)把幼儿责任心分为对集体的责任、对个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四个维度。韩露、曾彬(2015)在编制的3岁-6岁幼儿责任感家长问卷中认为幼儿责任感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同伴的重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四个维度,这与李洪曾的分类方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吕园、曾彬(2015)将幼儿责任感分为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任务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过失责任感五个维度。

总的来说,关于幼儿责任心维度的各种分类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各有侧重。虽然共同的只有自我这一维度,但是彼此之间又有互相交叉和重叠的部分。幼儿责任心综合起来看主要包含自我、他人、集体,任务、家庭、社会、同伴、承诺和过失这九个维度。

(三)幼儿责任心的影响因素

责任心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其形成与发展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关幼儿责任心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

幼儿最初的责任心意识始于家庭。父母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最早也持续最久。王丽新(2002)认为,民主型家庭能够积极促进幼儿责任感的培养。]李洪曾(2002)发现,父母的年龄和学历能够有效预测子女责任心的发展水平,其中母亲的年龄和学历的影响高于父亲的影响。刘闯、杨丽珠(2007)等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的发展至关重要,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及不一致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对幼儿责任心的发展影响深刻,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素养、家庭教育观等都会直接影响幼儿责任心的产生和发展。家庭教育是幼儿责任心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充分利用和挖掘,以促进幼儿责任心的健康发展。

2.同伴因素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家庭以外,同伴交往逐渐成为儿童交往的主要方面。同伴作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因其经验与能力、兴趣与情感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地位的平等性,很容易在交往的过程中对幼儿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它对幼儿获得社会价值、培养社会能力以及塑造和发展健康人格都是必需的,具有独具特色的不可替代性。吕园、曾彬(2015)发现,幼儿责任感在总体水平上与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除了自我责任感与社交障碍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外,幼儿责任感的其他方面与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已有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同伴因素对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水平影响显著。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其情绪经常处于愉悦和稳定的状态之中,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品质尤其是责任心的发展。

3.教师因素

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其对待幼儿的态度、方式和行为通常成为幼儿责任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线索。一方面,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在幼儿心目中更具权威性,较之父母对子女影响的零散性、随机性、偶然性,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更具有系统性、确定性和持久性。因此,幼儿更易接受教师对其观念和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对待幼儿的行为直接影响幼儿在学习、活动、同伴交往中的表现。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其本身的责任心水平都会对幼儿责任心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对教师因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例如姜勇和陈琴(1997)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教师和同伴对中班幼儿影响远大于家长对其的影响,因为在幼儿园后期,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已由家长转向了教师。已有研究表明,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培育幼儿的责任心。要充分重视游戏对幼儿责任心发展的意义和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游戏等教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责任心的健康发展。

4.年龄因素

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离不开生物成熟因素的影响,是一种从逐渐内化的过程。康丽(2014)认为幼儿责任心发展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责任心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赵辉(2014)发现,幼儿的责任心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提高,年龄越大责任心越强。杨丽珠、金芳(2005)发现,中班是幼儿责任心培养的关键时期。

由此可见,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高的。已有研究表明,中班幼儿心理理论的快速发展,是其责任心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中班是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加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责任心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幼儿责任心的相关研究

责任心作为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培养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多。胡中天(1995)认为责任心的培养具有阶段性,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应对不同阶段。刘国华(1996)指出角色扮演是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有效途径。丁晓梅(2010)指出,榜样示范作用在幼儿责任心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肖明(2011)认为,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教学和游戏、家园合作、成人榜样示范等途径培养幼儿责任感。栗怡(2012)尝试通过故事中心课程,设计可融于幼儿园实际教育情境的活动方案,促进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石庆丽(2013)主张通过具有主体实践性和直接体验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责任心。任晓(2014)强调利用绘本阅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创设轻松趣味的学习氛围,增加亲子交流,从而促进幼儿责任心的培养。

通过设计幼儿园活动培育和发展幼儿的责任心。刘云艳(2011)设计实施故事中心课程促进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由此可见,幼儿责任心的培养不可或缺。虽然幼儿责任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但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具有共性,即通过模仿他人来获得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因此,角色扮演、绘本阅读等是通过模仿故事中榜样的行为来促进幼儿责任心的形成的。

三、幼儿责任心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对象片面

目前关于家庭对幼儿责任心的影响研究尚未区分家庭类型,缺乏对特殊家庭诸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贫困家庭以及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责任心研究。只是从整体上探讨家庭诸如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使得研究结果的情景适用性降低。

(二)培养策略单一

已有文献关于培养策略的研究都是以幼儿园为主体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落实到日常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的有效策略。以往研究忽略了作为幼儿重要他人的父母在培养儿童责任心方面所应扮演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目前研究没有涉及社区中如何展开培养责任心的具体措施。

(三)测量工具不足

目前适合我国幼儿责任心评定的测量工具存在严重不足,对幼儿责任心的测量大多使用庞丽娟和姜勇(1999)编制的《幼儿责任心发展问卷》和李洪曾(2002)编制的《幼儿责任心问卷》。近几年也有研究者进行了有效尝试,例如韩露、曾彬(2015)编制了《3岁-6岁幼儿责任感家长问卷》,把幼儿责任感分为对自己的责任、对同伴的重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四个维度,丰富了可用于幼儿责任心测量的有效工具。吕园、曾彬(2015)也尝试编制了《欠发达地区幼儿责任感调查问卷》,可以作为欠发达地区幼儿责任心的测评工具。但总体来说,幼儿责任心的测量工具相对不足,且普适性不高,我国又存在着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等差异,需要研究者不断地进行开发和编制,以期制定出更多具本土化的幼儿责任心测评工具。

(四)实证研究缺乏

目前有关幼儿责任心培养策略的研究主要以思辨性的经验总结为主,或者以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的相关培养策略,较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切实有效的实验数据支撑,更没有验证培养策略的有效性。

(五)展望

根据已有研究的不足,后续研究则需要区分不同家庭类型,更全面的探讨家庭因素对幼儿责任心的重要影响。同时,从不用视角寻求提高责任心的培养策略,以便幼儿可以真正将责任心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品质中。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培养途径之一,家长在对幼儿的责任行为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必须认真监督,对孩子的积极行为予以肯定,对其消极行为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纠正。同时,还要主动与学校、社区进行合作,共同培育幼儿责任心。另外,要着力开发幼儿责任心的测量工具,增加其普适性,更要考虑到地区差异,尽量使研究做到本土化。鉴于已有研究缺乏自然实验的特点,应倡导研究转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尤其是直接观察幼儿发展变化的现场实验研究。还要根据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循序渐进,合理把握责任心发展的关键期,以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