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文化阐释

浅谈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文化阐释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6 00:31:56
浅谈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文化阐释
时间:2023-08-26 00:31:56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借词;地域特征;语法特征;文化信息

论文摘要:词汇互借是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现象。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汉语倩词,借入方式不拘格,所折射出的文化色彩斑瀚,独具特色,而且有其深刻的文化成因。在追根溯源中把握汉语借词的地城特征、语法特征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这些借词进行交际。

一、引言

在浩如烟海的现代英语词汇中,80%以上借自其他语言,其中相当一部分直接借自汉语,并显现出汉语所特有的地域特征、语法特征和文化底蕴。本文拟就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这些特征及其文化成因作一阐释,以期总结出一些带有共性的东西,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文化内涵,并在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加以理解和应用。归根结蒂,“语言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进行”,而“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看,词汇能力低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地域特征

(一)源于中国地域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借词

这类借词大多来自政治、宗教和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浸润着浓郁的中国地域文化特色。如yamen(衙门),Mandarin(满大人),Lohan/Arahat/arhat(罗汉),Guanyin/Kwanyin(观音、观世音),Taoism(道教),lama(喇嘛),lahu(拉枯族,拉枯语),Confucius(孔子),Mencius(孟子),Zh Yuan-chang(朱元璋),Suua Yat-sen(孙逸仙)等。

语言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一些反映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词语也相继进入了英语。如paper-tiger(纸老虎),ta-tzu-pao(大字报),capitalist-roader(走资派),iron-rice-bowl(铁饭碗).Red Guard(红卫兵),work-point(工分),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big-pot-rice(大锅饭),the New Long March(新长征),xiahai(下海),take a tight grasp of big ones and let loose small ones(抓大放小;Time,sep.5,1997)。显然,这些词多为译借词,无不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英语中一些前所未有的全新概念。

同样,英语还先后吸纳了一些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借词。如ko(戈),1i ting(鬲鼎),1i wen(雷纹),k’ai shu(楷书),1i shu(隶书),acupucture(针灸),yangko(秧歌),huqin胡琴),erhu(二胡),yangchin(扬琴),amah(阿妈,女佣),ion(堂),gobang(五子棋),chuanshu(拳术),Tai C hi(太极),wuashu(武术),kungfu(功夫),Bagua Zhang(八卦掌),yin(阴),yang(阳),chi, chi(极)等。

(1)The treatnent rests on the Taoist belief that two life forces, yin and yang, combine to produce a vital life energy, called chi(or qi), thatflows through the body along pathways known as meridians…(Time, Nov.17.1997)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洛杉矶有位名叫Sebeatian Saratoja的读者曾写信给克林顿总统,信中援弓!了老子伍o to《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并建议克林顿总统问道于老子,以求治国安邦之道。

(2)As he prepares too face challenges ahead, Clinton should take heed of Laotzu, who said in his treatise on the art of government,“Governing a country is like fryig asmall fish”.What he mean, I think, is that you spoil it with too much pokig(Newseek,Feb.22.1993)

不论Saratoja的建议对不对,无可争辩的是,外国人已经注意到并开始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化,包括2000多年前老子的政治哲学。同时发人深思的是,“我们自己是否也应该研究、分析(不是盲目崇拜)老祖宗传给我们的那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要妄自菲薄?”

〔二)源于中国特产或中国特色事物的借词

中西之间的接触、碰撞、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启蒙的一些价值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已为大多数现代化国家的人们所承认。”在这一过程中,众多表示中国特产、特制品或特殊事物的词及其文化信息一同渗入英美等国,并陆续为英语所吸纳。

l、饮食类 英语不仅从汉语借入了大量的食品类词汇,而且深得英美人的喜爱,如dim sum(点心),Go Ba(锅巴),yuan hsiao(元宵),ketchup(番茄汁),suanpan(素什锦),mooshu pork(木须肉),kung pao pork(宫爆肉)。甚至像wonton(馄饨),wonton soap(馄饨汤),chou suey(炒杂烩),choufan(炒饭),chowmein炒面),sumai(烧麦),kuo tieh锅贴),Chiao tzu(饺子)这样的汉语借词还历史性地成为规范,步入了Webster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等权威工具书。

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食品令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心驰神往。据统计,仅纽约市就有中国餐馆2 50家,极富中国地方风味的川菜、粤菜、鲁菜、京菜、淮扬菜、姑苏小吃等,英美各地应有尽有。在英国,白菜Chinese leaf或Chinese cabbage在菜场和餐馆里更是随处可见。不过,只有少部分人喜欢称白菜为Chinese cabbage,绝大多数英国人倾向于用Chinese leaf因为后者直译为“中国叶菜”,既点明了它的原产地,又指出其食用部分,言简意赅。这已被新版的《简明牛津词典》(1990)收录,释义为a 1ettuce-like cabbage, 拉丁语学名为Brassica Chinenesis,足见这原本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菜”。美国《韦氏大学词典》还把白菜细分为大白菜(celery cabbage)和小白菜(bok choy):前者显然因为白菜叶子与celery(洋芹菜)的形状和颜色相似而得名,后者显然则是粤语“白菜”的音译。“白菜”的这一细分,不但被《英汉大词典》等工具书收录,而且从一个侧面表明类似的菜肴在西方特别是在英国受欢迎的程度。"

客观地讲,中国菜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英美国家,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几乎所有其他国家的菜谱。与此同时,相应的汉语词汇及其文化内涵也随之融入英语,并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库和文化。所以,中国菜肴跟美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都为文化全球化作出了贡献。

2、植物类在长期实践中,英语还先后借入了一些表示植物名称的汉语词。如lingchi(灵芝),ginseng(人参),kaoliang(高粱),kumquat(金橘,金柑),poko(薄荷),litchi荔枝),loquat(批把),longan(龙眼),mango(芒果)。令人吃惊的是,众多表示茶和茶叶的借词不是收录于专门的或大型的工具书,而是出现在日常应用的词典里。这昭示着茶早己渗透于英国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还细分为congou(功夫茶),oolonng(乌龙茶),bohea(武夷茶),pekeo(白毫茶),souchong(毛尖茶),hyson(喜春茶)等。事实也是如此,茶在18世纪开始的中英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最初是由闽南话译借的,如今人们己难以分辨其语源:

3、综合类1639年,约翰·威德尔作为第一位英国人率先踏上了中国这块在西方人眼里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土,并由此打开了中西贸易的通道。1年,中英首先从广东开始了双边商贸往来,并随之注入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这些借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suanpan(算盘)kaolin(高岭土),mahjong(麻将),silk(丝),paijiu(牌九,牌楼),sampan(舢板),junk(平底中国帆船),cheongsam(旗袍,长衫),wok(镬),kang(炕),Shih Tzu(狮子狗),yuan(元),jiao(角),fen(分),1i(厘),. .(斤),liang(两),coolie(苦力),kowtow(磕头),shanghai(拐骗,协迫),yen(渴望,热望)。

三、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法特征

在对以上三类借词粗略地进行梳理和归纳的过程中不难看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大多采用音译法。其中,有些与汉语拼音完全吻合或基本吻合,如jin斤)和yamen(衙门)。至于差异,大多源于初借时由汉语拼音拼写而成、如今已约定俗成的借词,如Tai Chi和litchi等。另外一些借词与汉语拼音没有多少相似之处,因为它们是根据汉语方言的语音拼出来的,如hoisin海鲜)和sumshaw赏金)就分别来自广东话和闽南话。凡此种种汉语借词,在渗入英语之后逐渐为英语所同化,并形成了其特有的语法特征。

〔一)拼写形式最初,多数汉语借词往往排成斜体或标上【汉]字字样以示其源。例如:

(4) The yamen is wide open; with right but no money,don’t go inside。(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少用或不用斜体,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一般采用合写,而不再使用分写式。如wushu,cheongsam等。例(5)中的也的maotai也是如此:

(5)“Where is your glass? Let me give you some more maotai.”(E.B.white,,“The Hour of Letdown”)

(二)数的形式表示度量衡和货币单位名词的复数常常不加词尾一s,如three yuan ,seve n 1i。但对于外来词特别是一些己为英语所同化并且英语化程度较高的可数名词来说,其复数形式往往要加词尾一s.如“sampan一sampans; wok一woks。还有些汉语借词,单复数都为同一形式。试以jiaozi为例:复数意义仍以单数形式出现,相应的动词用复数形式are:

(6) Chen:The jiaozi are delicious.

Don 't you think so?

Wu:Well,not bad. But I'm keen on jiaozi. I Prefect pancakes.

(三)词类英语中大部分汉语借词是名词或名称的派生形式,少量用作动词,如shangha, xiaha, yen,还有极个别的汉语借词在现代英语里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不仅可用作动词,而且可用作名词。试以ganbei(干杯)为例:

(7)One of the cordial customs in China is to ganbei a maotai…

(8) Many ganbei, or toasts, drunk with maotai whisky, cloying sweet orange soda or cool, refreshing Chinese beer were raised

(四)派生能力出于必要和便利,有些借词获得了普通英语词汇的某些特征,并伴有词尾变化。如}'a(道家学说中的)道”Taoism(道家)一Taosit《道家的);Confucius(孔子、孔夫子)Confucian(孔子的、孔夫子的) Confucian ism(孔子学说、儒家学说、儒教);typhoon(台风)~ typhoonic(台风的、台风性的);kowtow(磕头)~ kowtowed,kowtowing;shanghai(拐骗)一上shanghaied,shanghaiing; yen(瘾)一yenned,yenning(上瘾)。

四、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文化成因

英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从汉语借词,慢慢将其同化,为己所用,既与书写系统、构词法、句法等语言规则密切相关,更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包容作为“an observer of facts but not a judge”,现代语言学家更重" describe language in all aspects but not prescribe rules of correctness”,从而由最初的规定性prescriptive)转为描写性(descriptive,并以语言使用者为一k体。正是这种公正客观而又开放兼容的态度,赋予英语以极强的吸纳能力。只要语言使用者觉得外来词有用,或是新颖、有趣,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吸收进来并在使用中加以融合,一旦该用法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趋势,语言学家便把它记录下来,英语中就多了一个新的外来词。可见,英语引进外来词,往往以需要为第一要务扣need-oriented、以经济方便为主导原则。正如自由贸易一样,英美人总是匠心独运、不拘一格地借用和同化外来词。"

与英语本族人这一开放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汉语本族人对外来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5900的汉语本族人觉得有必要规范外来词,78%的人认为有关部门应监察、指导外来词的借入和使用。这或许正是汉语相对于英语来说吸收外来词的数量少、速度慢、同化能力弱、涵盖面窄的文化成因。

在各个历史时期,英语都源源不断地从其他语种借词,数量多达50万个。这么多借词,范围遍及全球,涉及领域众多,无不深深打上了异域文化的烙印。在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外来词进行消化、吸收和同化的过程中,英语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包容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

(二)文化心理英语民族崇尚novelty、originality和inspaniduality的文化心理,突出地表现在对外来词和外来文化所持的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定势上。纵观英语发展史,英语对新颖别致的外来词是从不放过吸收机会的,尤其是对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化以及古犹太文化、中国和印度文化等,他们更持认同和包容心理,乐意吸收源于这些文化的外来词。所以,英语外来词特别多,大约有一半源于法语,四分之一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16%属于汉语借词,还有一些来自北欧,英语也因此被视为“世界的克里奥耳尔语”(creole).

实际上,英汉词语互借是双向的、互动的,汉语在向英语借出词语的同时也从英语借入词语:一是音译,如simmens~席梦思,carnation,康乃馨。二是在音译的借词后加“指类名词”,以表明其属性,如boeing波音客机,beer一啤酒。三是半音半意译,如neon-light~霓虹灯,cartoon-ghetto~卡通片。四是意译组合,如football~足球,cocktail~鸡尾酒。五是地道的意译,即按原有的词义创造一个新词。如dragon boat一龙舟,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至于中国春节传统的食物spring rolls“春卷”)更是为西方人所熟知:

(9)Back to those long,, lazy lunches of grabbing dim sums, spring rolls, pork-and-prawn balls and other Eastern delights from passing trolleys.(Sun Newspictorial, May 3 1988)

在上述五种常见外来词中,最能体现中国人追求统一的传统文化心理的是音译和音译词。这或许正是clone和copy步入汉语时的音译词“克隆”和“拷贝”远比其意译词“无性繁殖”和“复制”更受欢迎的深层原因。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克隆”、“拷贝”等音译词在构成上与汉语复合词几乎同出一辙,并无二致,但在词义上却充满着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英语中的clone更是活跃,喻指任何“相像的人或物”。我们可以说“Tom was in some ways a younger clone of his handsome father ",也可以说"Mary is a bit of a Madonna clone ",甚至《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Mary 19,1997)还以“Egypt Clone a Nile”为题,报道了埃及正在开凿一条“新谷运河”(New Valley Canal),以解决西部沙漠地区的用水问题。英语民族求新思变的文化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好奇或纯粹为了便利而借入音译词,往往能够丰富借入语的词库,并且使话语更为生动。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中式”或“洋化”,只能说明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固步自封的心态和缺乏应有的自信。从这层意义上讲,外来词数量的多寡确实是该民族活力和生命力的象征,而外来词则告诉人们一个民族从另一个民族学到了什么。

(三)文化对话作为一种历史语言学现象,英语借用汉语词已有l000多年的历史了。英语发展史,在很大程度_卜就是一部借用外来词的历史。其中有些词直接借入英语,还有些词则是由日语进入的。中国有些东西先是被日本人带走,再由他们传入西方并垄断了西方市场,而反映这一过程的英语词,似乎也源于日语,在对外交往中理应对此正本清源。例如,豆腐最早源于中国,为汉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可tofu([Jan.<chin> doufu],陆谷孙,《英汉大词典》,1991:3668)这个词却是由日语进入英语的。现代西方人爱吃豆腐,包括什锦豆腐(vegetarians)和麻婆豆腐(ma pu tofu),大都以为是日本的专利。酱油(soy)也是如此,尽管起源于中国,但首先还是由日语进入英语,并出现于《考克的日记》(Cock’s Diary)之中的。

同样,“盆景”原是中国的艺术,可今天外国人欣赏bonsai([Jan,日语汉字:盆栽],陆谷孙,《英汉大词典》,1989:355)时,还以为它源于日本,以致《新英语外来词典》(1997:87)其解释为“盆景;盆栽植物;盆景树木”,并醒目地标又[日]字样。英语“围棋”叫go,在英美著名的词典中的释义为“日本的棋艺”,只有著名的法国拉鲁斯词典确切地提出“源于中国”。最值得一提的是“称猴桃”一词:英美人称之为kiwifruit或Chinese gooseberry。显然,前者与将其本土化和商品化的新西兰土著文化有关;后者则点出了它的原产地,因而更显忠实、客观:“称猴桃”原产于中国福建,后传入新西兰,在那里被改良,一跃成为国际驰名的水果,并以新西兰特有的鸟名同时也是新西兰人的俗称kiwi来命名。

这些都说明,1世纪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舞台,不仅欢迎独白,更呼唤对话;中国作为该舞台上的重要一员不仅要放眼看世界,而且要让世界更多、更全、更准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不仅要“拿来’.,更要“送去”。在这方面,沈家煊先生的论述十分精辟:“我们不仅要从中国看世界,更需要从世界看中国。只有研究和了解世界,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

五、结语

历时地看,词汇互借是语言所共有的现象。英语在发展中吸收了众多的汉语词汇,借入方式不拘一格,所折射出的文化色彩斑斓,独具特色,而且有其内在的文化动因。这些汉语借词既是英语发展史的一面镜子,也显现出英美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及其对外来文化的敏感性和融合能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追根溯源中把握汉语借词的地域特征、语法特征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增强词汇能力以更好地驾驭这些词汇有效地进行交际。毕竟,“交际的核心不是句子平面上的知识,而是语言知识;而词汇是核心的核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