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药学教学中“四法联动”的运用体会

中药学教学中“四法联动”的运用体会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12-29 11:59:03
中药学教学中“四法联动”的运用体会
时间:2016-12-29 11:59:03     小编:李全德

摘要: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相关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培养特点,以中药学大纲为指导,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多面来考虑设计教学,采用“四法联动”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药学课程;四法联动;辨证用药

中药学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却很大。一方面课程本身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如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的中药学课本中,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28章,除总论的中药基础理论外,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需要课堂讲授的药味达三百余味,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都很多。而绝大多数药物要涉及到三个及以上功效和主治应用,内容较为枯燥细碎,不易记忆。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讲,前期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虽然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课的学习,但是中医思维建立尚属初步,灵活运用已学到的中医基础知识分析新知识能力还不足,因而围绕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师生从教与学上共同努力。

1.辨证用药的思维方法是中药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思路。学习中药学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辨证用药是中药的根本使用原则,因此学习中药学就需要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单味中药,具体理解和运用辨证用药的原则。例如四气理论,气寒凉的中药具有清热功效,用于治疗热证,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一使用原则就体现了中药辨证用药的思想。

对于各论单味药,围绕“证”去理解效和用之间的关系既能帮助学生围绕辨证用药的思想,建立中医药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在辨证用药的指导下围绕功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联起以功效为核心,辐射炮制、药性及应用的知识体系。例如大黄具有泻下攻积之效,“积”为大肠积滞不通之证,又结合大黄苦寒,因此大黄可用于实热积滞之证。此外,课本中单味药的临床使用既有病名,又有症状,围绕“证”把单味药应用中多种病名统一起来也便于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1]。如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物一般均可用于热毒证,但是热毒证包括的疾病非常多,如果不对热毒证加以理解记忆,单纯记忆疾病名称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遗漏,对于药性理解也难免以偏概全。

总之,以辨证用药的原则为指导,功效为主线串联应用、药性、炮制等知识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方法,学会使用中药,为后续课程和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中药学的核心方法。中药中功用相似、药名相似、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入药等易混淆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初学者容易混乱,摸不着头绪,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归纳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更准确地掌握相似药物的功用异同,进一步明确中药之间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与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中药的能力。

首先,在每一章节概述中,概括了此类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的共性特点和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单味药物,而忽略概述部分的学习。在学习完一章节所有药物后,结合章节概述进行总结归纳,既要分析药物共性,更要对比个性。例如学习完发散风寒药后,总结分析这些药物发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功用异同,哪些药物药性完全符合味辛性温,归膀胱经和肺经,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这些规律性的要点,哪些药物有不同的自身特殊性。例如麻黄、桂枝均性温而味辛,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而荆芥、防风性微温而味辛,因此其主要功效不以散寒为主,而以散风为主,因而可主治外感表证,不论风寒风热,总以散风为主。

其次,在单味药物学习时,对于功效相似、药名相似、同一味药物不同炮制方法等易混淆的药物要进行比较归纳。例如金银花与连翘、黄连与胡黄连、生地与熟地比较等。

再次,要重视分散于不同章节但具有相同功用药物之间的异同比较,要结合病证及其病因病机和药物主要功效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析药性,药证相合。如均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如紫苏、黄芩、艾叶、桑寄生等要对其安胎作用加以区别。因苏梗可理气安胎,因而用于气滞妊娠恶阻之胎动不安;黄芩凉血清热而安胎,用于治疗血热扰胎的胎动不安;艾叶可暖宫安胎,因而用于宫寒所致胎动不安;桑寄生能补肝肾安胎,因而用于肝肾虚损之胎动不安。

比较归纳学习法对于中药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也是较为理想的学习方法。对于同类药物,掌握相同功效及应用的同时要了解相同中的不同,即同中之异,提高中药使用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厘清易混淆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2]。

3.案例分析法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把药性特点、功效、使用等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培养辨证用药的理念和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安排在一章药物学习完进行总结复习时,针对重点代表药物或者药物标志性功效主治设立病案,旨在通过分析案例中疾病的病因病机,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佳药物,学生之间可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明确药物特性,同时针对具体药物进一步延伸分析相似药物的异同。例如在分散风寒药总结复习时,可针对麻黄宣肺平喘的功效设置案例,加深学生对麻黄此功效及临床使用的理解[3]。

4.兴趣引导法是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源动力。中药学内容多,学习难度较大,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若干次的“疲劳期”,学习信心下降,学习效果不佳,因而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克服“疲劳期”也应是围绕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关注点。

首先,精心安排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饮片标本很有必要。例如,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集中在总论的“中药的炮制”一节中,涉及炮制方法也比较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在此时播放炮制录像效果不尽如人意。可在讲授总论炮制内容时简略介绍,而在相应单味药时应用炮制录像、炮制对药性功效的影响的具体讲解收到了学生较好地反响。例如炙法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又分为蜜炙、酒炙、醋炙、羊脂油炙等多种方法,在总论时可简要介绍,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解炙法的含义即可;在讲授大黄、黄芪、淫羊藿时,相应播放酒炙大黄、蜜炙黄芪、羊脂油炙淫羊藿的录像。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利用炮制录像既加深了对炙法的深入理解,又能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的药性和功用特点,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可根据课时、大纲等要求适当安排饮片辨识、标本馆参观、校园认药用植物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药的形象化认识[4]。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如记忆需要重复,介绍一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帮助学生科学学习;又如结合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来激发学生对中医中药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深入分析学情,围绕辨证用药的核心展开教与学,引导学生善于使用比较归纳法的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加深对药性的理解,以兴趣引导学习,以期达到不仅使学生掌握中药学这一门课程内容,更能达到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2,(03):84-85.

[2]张尹,王洪云,马光宇.中药学多维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4):91-92.

[3]周祯祥,汪琼,李晶晶,等.基于《中药学》知识结构体系重构的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5,(06):35-37.

[4]王加锋,展照双.“药材―饮片―药性”融合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药与临床,2015,(06):52-5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