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激活课题演绎精彩

激活课题演绎精彩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7-02-11 11:31:05
激活课题演绎精彩
时间:2017-02-11 11:31:05     小编:胡浩平

摘 要:言为心声,题为文眼。从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课题资源,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思想内涵,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课题;阅读;精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由此可见,教学切入点的正确选择对于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文章的题目是作者立意谋篇的先导,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和结晶,也是学生接触课文的第一步。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若能以潜在的课题资源为切入点,从题入手,根据课题的特点,创造性地预设教学过程,将会演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彩。

一、依题质疑引期待

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是经过精心提炼,可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发联想的目的,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寻找问题答案。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借课题进行质疑,因势利导,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花瓣飘香》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教学的: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题目是《花瓣飘香》,现在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生读题。)

师:这个诗一般的课题给你带来什么思考?

生:什么花的花瓣在飘香呢?

生:课文为什么要以“花瓣飘香”为题?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作者用“花瓣飘香”为题,文中却没有太多的笔墨去写“花瓣”,而是写“小女孩为生病的母亲送花瓣的事”。依我之见,倒不如把课题改为《懂事的小女孩》,这样似乎更贴近课文内容,你们觉得呢?

(学生不赞同地摇摇头。)

师:好,那就赶紧捧起书读读,从字里行间找找理由,看看谁能证明用“花瓣飘香”比“懂事的小姑娘”更合适?

学生迫不及待地徜徉在文字中,静心地品味“月季花瓣的清香”“小女孩的孝心香”“小女孩的爱花心香”以及“‘我’的爱心香”,深深地沉浸在淡淡的清香里,从而领悟用“花瓣飘香”的妙处所在,感受作者的独具匠心。这样,从题入手,激发学生质疑,引发阅读期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学习内容“一见钟情”。

二、从题入手晓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始终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教会方法。我们知道,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浓缩,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借助课题,首先可以先读懂字面上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将课题再扩展为一句完整的话语,并逐渐进行丰富,使其表达的意思更加全面和完整。例如,《卧薪尝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

师:(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后)谁能把课题“卧薪尝胆”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师:越王是在什么情况下卧薪尝胆的?

生: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在吴国当了三年的奴仆,回到自己的国家,每天卧薪尝胆。

师:既然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生:越王是为了不忘耻辱,报仇雪恨。

师:结果怎样?

生:结果越国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围绕课题的对话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串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

学生通过以上方式的训练,发现题目和文章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可以很好地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并灵活运用把握文章大意的方式方法,最终形成准确、快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技能。

三、以题为线理思路

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调查发现:理清文脉的教学隐去了,整体把握的训练削弱了,引导学生抓住一词一句无节制地挖掘感悟红火了,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风行了,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导致学生走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因此,对于课文题目就是课文的线索这一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各个角度进行审视,从中理清文章的思路,为后面的深究课文内容、文章整体感知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笔者是这样紧扣课题理出线索的: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

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第一自然段,感受洪水的无情,老百姓无家可归的凄惨画面,领悟治水势在必行,接着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

师: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围绕这个问题引领孩子们学习文本二、三自然段,领略大禹治水的艰辛与智慧,随后抛出第三个问题)

师: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从而引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感受洪水被制服后的喜悦及大禹的伟大。)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整堂课笔者围绕课题“大禹治水”仅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它成为串联课堂教学的“金项链”,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课题中理出线索,使教学过程变得“简而精,单而丰”,把繁琐的教学流程变简单,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约,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

四、借题深究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的题目亦如此。它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当我们独具匠心地去品味、深究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时,将起到“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借课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究课文,唤起情感体验,领悟作者的情感。请看笔者执教的《狼和鹿》一文中,扣题结课、升华情感的片断:

师:作者有许许多多的话语想对人类说,想对我们说,他把所有想说的话都写进了课题里(在课题下画一条直线),写进了课题中的这个“和”字里(在和字下面画打一个▲)。

师:不信咱们一起读读看。

(生读课题)

师:透过这个“和”字,你能猜猜作者想对我们说什么吗?

生:他们要和好地相处,才能生存下去。

生:狼和鹿就像一条生态链,如果没有了狼,鹿会死去;如果没有鹿,狼也会死去。

师:它们是紧密相连的。

生:狼和鹿之间如果有一种动物绝种了,那么另外一种动物也会随之走向死亡的边缘。

生:狼和鹿中间的一个“和”字就有点像一条生态链,如果把那条生态链剪断,后面的两种动物都会走向灭绝。

师:(指课题)作者想告诉我们狼和鹿犹如一架天平,它的一端需要活泼而美丽的鹿,同样也需要适量的狼,这样生态才能平衡。作者把一切美好的祝愿都写进了课题的这个“和”字里,也让我们一起祝愿所有的生命都能永久和平,祝愿大家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透过这个“和”字,把题目读深、读透,让课题、内容和情感一起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中,这样的读题,使文题更鲜活,情感更真切,内涵更清晰。同时,把文章蕴含的人文性揭示得更加淋漓尽致,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凝聚生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当然,从课文题目入手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很多,有时是单独采用一种方法,有时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不能仅满足于读懂“一篇”文章,而要着力培养学生读懂与之相似的“一类”文章,只有这样,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才会得到提升。作为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课文的研读,还应独具慧眼,去挖掘课文题目这一教学资源,用教学的智慧去激活它,让课堂在平凡中见新奇、常态中显独到,让学生在演绎的精彩中独享一片风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