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面向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的校企协同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探讨

面向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的校企协同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17:19:29
面向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的校企协同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3-08-04 17:19:29     小编:祁亨年

摘要:针对现阶段对高校学生就业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以新材料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合作培养模式为例,阐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校企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途径,并根据既有经验,分析了构建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把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力利用和效益提升有效统一,达到目标一致,将会实现校企共赢。在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效应下,将对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材料开发;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合作培养

现阶段创业创新的时代背景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和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较封闭状态,学生毕业后普遍缺乏实践技能和职业发展规划,这与企业对毕业生的期许有明显距离,反映了当今高校在校企产学结合的动力不足,产学研合作系统和机制的不健全。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高校的科研成果,建立一种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并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让毕业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入工作岗位。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以与材料行业的核心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平台的方式,在“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实践。

一、存在问题

1.舆论导向。能进事业和机关单位就不去企业,这是多年来人们的思维定式,这直接导致事业单位或国企的人才过剩。但很多企业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却很难找到满意的人才,导致技术问题、工艺流程、新技术开发等不能顺利进行。若有效解决这个难题,正确的舆论导向必不可少,要让学生知道,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企业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且在现阶段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将出现大量的学习和提升机会,毕业生应正确认识并把握。

2.高校自身条件影响。一些高校在20世纪末的盲目扩张,原有的特色教育逐渐消失,新建专业的特色不鲜明,最重要的是硬件设置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经验缺失,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高校仅有的优势资源也与企业不能完全匹配,加之对企业的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使得校企之间合作很少,在提升自身的软硬实力上处于下风。

3.企业协同意识淡薄和校企的目的差异。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一些企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人才危机意识缺乏,导致很多企业更关注眼前利益,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加之对生产安全和经营成本的考虑,让一些企业淡薄的人才培养意识更加明显。高校是追求学术研究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而企业是追求人力资本的利用和产生效益的提升,两者在目标上存在差异,但是做好求同存异就能更好的发展,协调好人才培养实践和人力资本利用,将会实现校企的双赢。

二、校企协同的主旨与优势互补

新材料的开发是现阶段全球的主要着力点,材料学院作为材料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两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快速、有效的获得,仅靠学校和学院的硬件设施,没有其他企业的协同,很难在真实的开发环境、机械设备和工艺流程中得到支撑,最重要的是可以得到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现场指导,可以迅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摆脱了校内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有效的将理论对接到材料研发、中试和应用的真实过程中。因此,校企协同并不是形式上的优势资源叠加,而是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尽管大多数高校每年均有工程实践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得到实际的动手机会,更不用说是整个研发、中试和应用的环节,这除了与教学、科研、实训等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善有关系外,缺少企业的协同合作也是主要原因。现在社会上大量的民营企业处在技术升级和产品转型期,存在着高端科研人才难觅、专利使用不足或无先进专利储备、技术消化不良、产品遇到瓶颈、软实力低下等问题,且难以参与国际竞争,而这其中的很多解决方案多半是被高校束之高阁的。Este等人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专利许可、咨询与合同研究、共同研究、培训以及衍生企业等几种形式,Monjon等人则指出委托研发在众多合作模式中处于更重要的地位。校企协同不但可以让企业通过资源共享解决其实际的困难和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锻炼平台,高校教师可以不断地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符合产业需要的教学内容;企业技术骨干利用自己的经验优势,将创建相关的课程教学项目案例引入课堂,在项目和任务的双重驱动下完善教学,而且学生在就业时会优先考虑实习单位,因此校企协同效应远远大于两者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必然选择。

三、“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多元化投入。在面向新材料的“产学研用”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中,如何激发行业企业增加合作创新和人才培养投入的积极性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将行业内领军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和试验基地,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结合企业内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切实解决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的专项经费,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中投入的主体,学校作为辅助。优先录用的学生由于经过前期的实践和试验,会很快融入企业。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形成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和高校为辅的多元化局面。

2.利益共享。多元化投入后,必将带来企业和学校的共赢局面,此时有利于双方发展的利益共享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规范的成果评估体系,确保发明方和使用方的合理利益。在分配制度上,确保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进而可以创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团队;企业核心技术人员也将更加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流程优化,并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促进人才交流。校企的深入合作还体现在人才交流的常态化,这可以打破高校师资封闭的状态,充分改善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可以深入挖掘骨干教师的潜力,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将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引入产业界资深的、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导师,进行合作科研或指导研究生,是将实业界成熟经验引入教学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校企协同不仅是保障高校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学生难得的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企业中引入新的教学思想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工艺流程,缩短其融入工作环境的时间。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的良机,还可以检验其课堂教学是否脱离实际,让教师的科研紧贴产业化,实时动态的调整;同时企业的优良平台可以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解决研究过程的技术难题,让研究成果与实际产业相符,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为后续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9.

[2]P.D Este,P.Patel.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7,(9):1295-1313.

[3]S.Monjon,P.Waelbroeck.Assessing spillovers from universities to firms:evidence from French firm-level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21(9):1255-127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