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2009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湖北卷)

2009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湖北卷)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8 01:32:18
2009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湖北卷)
时间:2022-11-08 01:32:18     小编:

站在天堂的门口

一考生

我豁然张开双眼,周围的一切让我感到陌生而震惊:四周洁白一片。我的脚下踩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头上缭绕着浓厚的白雾,透出些许白光。空旷而寂静,却被云雾遮挡着看不到尽头。远处传来的声音慢慢消淡,又似乎本来什么都没有。我的面前有一座悬空而建的门,两根大大的雪白的圆柱直杵两旁,门匾上赫然写着两个忽隐忽现的大字:天堂。

怎会来到这里?细细一想,事情的经过原来是这样:

那次我正准备过马路,可由于那天我刚得知高考分数并不理想,所以十分沮丧。过马路时满脑子都是高考的事,想着以前怎么没有更认真努力地学;考试时发挥怎么失常了,以至于出现计算上的小错误;分数出来后,考不上一所好大学怎么办,以后的路我还要怎么走……总之,当时脑子闭塞,思绪紊乱,精神极度衰弱疲乏。而就当我茫然若失地走到马路中央时,我的右边突然驶来一辆卡车,它一直在不停鸣笛,可时间真的是太短太短,当我一抬头,我便感到一阵剧痛,随即伴随着刺眼的阳光和聒噪的鸣笛声晕倒在地。肇事司机驾驶着车子一溜烟逃离,留下我一个人躺在干燥发烫的柏油路上。

不一会儿,我的周围聚满了人,人群将我一层层地包围起来,黑压压的。他们看到我浸在一片血泊之中,鲜红的血从我的身体各个部位流出,像干涸的沙漠中断断续续的支流铺盖整个柏油路。人群中的议论声大大小小不断,似叹惜,似惊讶,似鄙夷,似无奈。

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了警车与救护车的鸣笛声,慢慢向我靠近。我猜,一定是人群中某个人打电话报的警吧。警察下车开始驱散我周围的人群,而后,开始在我的旁边拉警戒线,不停地拍照。这时,姐姐带着母亲从探头向我观望的熙攘的人群冲过来,跪在地上,抚着我的身体大声哭泣。母亲拼命摇晃我的身体,我看到她脸上日益憔悴的面孔,这还是我长大后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她,她真的老了不少,无数的泪珠从她脸上滑落下来,她开始不停地发抖,嘴巴一直在喃喃,可我一句都听不到。我的灵魂从我身体离开,慢慢飘向天空。我向母亲挥挥手,可她没有看见。过来两位护士将母亲从我死去的躯体旁拉开,母亲歇斯底里地攥着我的衣服不愿松手,那一刻,我突然心一颤,俯身下去,抓住妈妈的手:“妈妈!”

我豁然睁开双眼,从睡梦中醒来,周围依旧是家中我熟悉的一切。高考已经结束了,此时我原来正躺在久违的家中安适地小睡。看着妈妈正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我的鼻子不由得酸楚起来。此刻已明白,高考已经结束,不管怎样,最后的人生路还长,我还要坚强地走下去。

[点评]写自己满心想着高考,以致过马路不留神被卡车撞了,去了天堂。结合题目来看,确实十分扣题。但如果仅仅是扣题,这篇文章还不是成功之作。这篇文章成功在:(一)富有时代气息。作者是在借这篇文章抨击现在的高考制度啊。因为高考,孩子们承担了多大的压力啊!(二)构思巧妙。读到结尾,我们才知道作者原来写的是一场梦,给我们以意外,也给我们以轻松。如果没有结尾段,我们读了本文,可能就会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了!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一考生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A。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黄花岗上土一g,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点评]得满分的作文,没有一篇是人云亦云的。也就是说,都有出彩的地方,要么是立意深刻,要么是语言优美,要么是构思精巧,要么是文体新颖,要么是这几者兼而有之。本文能够获得满分,就是因为使用了诗歌的形式,内容又积极向上,扣题又紧。“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能够用诗歌的形式来写,全国之大,又有几人?绝大多数考生没有这金刚钻啊!因为这样,在大家都在用一般文体写作的时候,有人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自然会特别引人瞩目,更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获得满分。这首诗歌的特点是:(1)巧用韵脚,朗朗上口。写作旧体诗,应该注意使用韵脚,如果诗歌比较长,可以换韵。本诗主要使用了an韵,个别地方使用了其他韵。一般是偶数句押韵。正因为这样,我们读来才感觉朗朗上口。(2)化用诗句,增加底蕴。诗歌要耐读,这样才有意味,读者才喜欢。本文多处化用了杜甫、李贺、张若虚、李鸿章、谭嗣同、秋瑾、毛泽东等人的诗句,化用了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中的文句,使得诗歌的容量大增,文化底蕴深厚。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一考生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姗姗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点评]一些同学总感觉写作文没有材料,其实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了那么多教材,语文、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随便从中取一点,也就够我们写一篇800来字的文章了。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和其中的一点产生共鸣,这样我们在用教材上的材料写作的时候才能够像本文作者那样融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从而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来。就本文而言,由于作者一而再再而三不动声色地化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语句,我们也就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为作者对课文的熟悉而惊喜,为作者化用的巧妙而惊喜,为作者借此描绘优美的意境、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惊喜。有这么多的惊喜扑面而来,又有谁不会欣赏这篇文章,给其打一高分呢?

站在车站的门口

一考生

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不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

戏剧的主人公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地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我睁开蒙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地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公。

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前远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别的人。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会像当年远去一样地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走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离去了,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待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总是湿湿的。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的平安归来。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点评]结构平常实构思巧妙,情节平平却情浓意切。迎来送往,人之常情。车站送别,事中常有。然而作者借这一常景、常情却写出了一篇常中见奇、平中显情的佳作来――先写儿时的“我”去送别父母,后写长大的“我”被父母送别,这被送别者曾是送别的人的角色转换,就使得离情的体味格外真切,再加上细腻的心理描写,文章的独特之处也就显现无遗。

站在老家的门口

一考生

不经意就走到了老家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朱红色的门漆,朽蚀了高悬的门檐。叩门的手停在半空,不知该进还是走开。一路的疑问一一跳出,儿时的画面纷至沓来。

我们的胡同院还在吗?那棵高大的槐树还在等着我放学回家吧!那古墙焦急地等着我的情书吧!我闭上眼。

“吱呀”一声响,门开了,跨过高高的门槛,踏入,随即悬空,像掉入了一个古老悠远的梦境里,那“吱呀”的声音像一首从远古传来的歌谣。

手指轻轻叩响古墙,发出“梆梆”的声响,如同钢琴键那样敦厚温柔的声响,古墙斑驳的脸上青苔掠过,平添了些许皱纹。我不在的时候,古墙就是借青苔的手为我一笔一画写下思念的文字。记得童年时候的我,笑声溅湿了你的脸,槐花瓣儿簌簌落下,淡黄色的花蕊落地,我总爱捡起贴在你苍老的脸上。

转身拐入小院,古槐还在,恍惚间看见奶奶依然安详地在树下纳着鞋底,总感觉奶奶的鞋底沾了槐花的香味,总爱穿着不肯脱下。恍惚间看见母亲在屋内张望,该是在想今儿贪玩的娃又忘了回家吧!看见父亲弯着腰,将水桶放进水井,担起满满的一个月亮,然后有节奏地担进家门,该是那月儿也进了我家门儿了吧!恍惚间看到我自己放学后的雨天,穿着凉鞋跳跃在石板道上,一步两步……

后来,一纸封条贴住了我向里张望的眼睛,村子里传言上级发命令要整治村容,将老院改成商业街。

那时奶奶慌了,满院里转,却不讲话,如同枝柯间找不着旧日里做窠的老燕,在枝柯间翻飞,孤独惆怅。

那时孩子们也慌了,低头走过,恍惚传来昔日的笑声,他们再也吃不到古园里糖艺老人做的糖小鸟了,再也吃不到槐花糕了吧。

再后来一切都变了,古镇如同一个抹脂粉的老妇人,在时代T台上走秀,却让人惊喜不起来。我流泪了,古院也流泪了,那条穿过院子的小河涨得飞快,那奔流的不是水,而是古院的眼泪吧!一滴两滴……

肆虐的笑声传过来,惊醒了我的梦,我还站在原地,站在老家门口,舍不得进,更是不忍进,害怕进,如同怕看旧照片里的初恋情人。

古墙还在吗?胡同院里的老槐树还在吗?纷纷的淡黄色落蕊还在吗?

算了吧,都算了吧,走吧,走吧,就将所有的儿时记忆酿成一杯酒,饮下它,永远陶醉在和谐美好的图画中;将一切美好的现实酿成槐花糕,藏在记忆深处,默默的默默的……在蓦然回首的刹那,留下簌簌的淡黄色花影……

转身,回首。

然后掉头,默默走开,眼泪成诗。

[点评]这是一篇构思大胆而又奇特的作文:(一)题为“站在老家的门口”,其实是站在回忆的门口。因为老家已不再,旧貌变新颜。这种构思如果处理不到位就有跑题之嫌。(二)行文似真似幻,亦梦亦实。文中写到了“走进”其实是思念造成的幻觉,梦中之情景则更显“我”对老家之情深。(三)在思旧中巧妙歌颂农村的沧桑巨变,社会的向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站在文学的门口

一考生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

站在文学的门口,我拥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那些高贵的灵魂的歌吟,去驻足观看那隐藏在文字之后的精神之花,去收获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与对于崇高的向往。

当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送我至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够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常使我击节而赞。那在乱世里漂泊沉沦的诗性女子,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纵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也依旧要在绝灭之境,用柔弱的才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绝响。

被文学艺术化了的灵魂与生命,在文学的殿堂里凝固永恒。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那轩举的意气已将我深深感染,那盛下了悲欢离合的真情泪滴已将我浸湿,他们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于历史的视线里,轻易地将我俘获,又用他们高贵的灵魂锻造的文字凝滞我的步伐,不肯再做那人间的闲狐兔。

站在文学的门口,那门里飘散出的生活的哲思,仿佛夜幕上璀璨的群星,将我的生命旅途照亮。

自嘲“职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他文字里关于生命的思索给予我深深的感动,他的坚忍使我在遭遇崎岖时亦能淡定从容。冰心笔下深邃的大海与圣洁的母爱亦使我在匆匆行走的间隙里驻足体察弥满我生活的爱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动容于保尔的钢铁意志,读《鲁滨逊漂流记》,我欣赏生命与自然的契合……

被文学具体化了的生存形式与生活态度,如细雨,如飞花,浸湿生活铺就诗意的岁月,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暮雨晨风阵阵飞来,让我走得坚强并且诗意。

站在文学的门口,终究只是欣赏文学别样的乾坤。我知道,终将有一日,我会走进文学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笔勾勒出生命别样的风貌。

[点评]以“站在文学的门口”为题,首先得有文学的底气;而后站在这文学之门前口吐典雅的词汇,手写优美的文字,信手拈来古诗词,不露痕迹的化引则彰显出作者不凡的文学素养,做到了文与题的有机统一。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

一考生

青春是一串风铃,我看见它挂在十八岁的门口,随着风儿叮当作响,朝我招着手。我知道跨过这道门,我就要向青涩的少年作别了,迈向属于我的成熟人生。

我的生日恰好在七月,跨过高考去迎接十八岁的生日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因为经历了十多年学习的生涯再加上高考的洗礼,这份成年礼更显沉稳和智慧。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朝后回望,那是一段十八载精彩的人生。我收获了亲情,那儿有我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独立思考时,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与谆谆的教导。我收获了友情,从儿时打闹的玩伴到同窗学习的挚友,他们无邪的笑容与无数次和我的共勉在我的心底永远留下了温存的回忆。我收获了知识,十八年来,我像如饥似渴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来游去,文学名著,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前进的动力,它们是滋润干涸心田的雨露,它们是孤苦绝望时的良师益友;自然科学,让我更真切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与美丽,激发着我探索世界的渴望。我收获了民族自豪感,作为黄皮肤的中国人,我欣喜地见证着祖国的进步与光荣,我高兴自己能与这样的民族同行!

感谢十八岁的人生让我感受着世界的真善美,让我更明确自己的理想与人生的奋斗目标!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我看着那串美丽的风铃,告诉自己:挥手告别那充满酸甜苦辣的过去吧!现在,我要鼓起勇气准备驶向人生的下一个航程。

也许和所有即将或刚成年的朋友一样,我的心中充满了怀念、彷徨和希冀,那是一份真实腼腆的萌动,那是一种想要操纵人生的激情与渴望!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翘首展望,那将是充满未知的旅程,未知的成功,未知的失败,未知的喜悦,未知的烦恼,我会彷徨失措吗?会被困难压倒吗?哦,抬头一看,那是父母肯定的目光,那是朋友亲切的挥手,那是师长美丽的微笑。哦,还有我身边的中国人,永远坚强不屈的中国人,和他们为伍,我一定不会害怕,和他们结伴前行,传承五千年炎黄子孙的辛勤与智慧,我想,我一定可以。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望向人生的大海,我想:

把帆留给风,

把桨留给浪,

把船长的位置留给我!

[点评]6月高考,7月18岁生日,是巧合,还是刻意而为?无论怎么看,均显示出作者的匠心。作者正是在这看似平常中透出机智――全文紧扣“十八岁”。(一)结构简单而紧凑。如主体部分分三层,每一层以一句领起:回望,“那是一段十八载精彩的人生”;看着,“现在,我要鼓起勇气准备驶向人生的下一个航程”;展望,“那将是充满未知的旅程”。(二)语言简练而意丰。如“回望”部分,涉及到“亲情”、“友情”、“知识”和“民族自豪感”――内容多而述说清楚,可谓是言简而意丰。

站在老屋的门口

一考生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悠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点评]爷爷坐在老屋的门口,是恋旧;奶奶坐在老屋的门口,既是恋旧又是恋人;老屋“老”了,爸爸不肯拆,是源于对父母的爱――而这一切又是通过“我站在老屋的门口”所看到的――本文正是通过三代人与老屋的关联,传承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孝道,而这种“上爱”也正是我国提倡的敬老的具体诠释。

站在另一个世界的门口

一考生

告别了三年之后,我又站到了你的门口:紫色的蔷薇,红色的桃花,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五彩变幻的时光隧道……我就这样深情地、默默地注视着你,逡巡在你的门口。

我从不愿称你为动画,我只愿唤你为梦幻。在你的世界里,情可比现实中的海更深,笑容可化作灿烂的阳光,泪水可聚为河流;在你的世界里,一切都可附有灵魂,一切都可永生,再不用愁能否天长地久;在你的世界里,白云可作鸟儿的棉衣,画饼也可用作充饥;张开手臂飞翔,去那座山的最高峰眺望,站在埃菲尔铁塔的塔顶,与鸟儿闲聊,在云丛里歇息。当然,你是另一个世界,一个没有心就进不去的世界。

我如此向往你,向往着那种现实生活中永远都找不到的感觉。想象一下漫天飞舞着樱花而近似于漫天飞雪的感觉,想象一下黑暗中远远近近都是萤火虫而不存在一丝恐惧的感觉,想象一下在绝壁上吹箫长发飞舞的感觉。你不是为唤起童心而制造的工具,你不是像猫和老鼠那样被人所说的逗人笑的小丑――你就是你,你更不是无聊的现实生活之外的一种延伸。你是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你是另一个世界,一个永远地超出并远离现实的世界。我与你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

时光流逝,我会不会与你越离越远?其实,我一直都很担心。我一直都在看着你,看着一些商家为了提高制作量就胡乱简略,你的人物似乎就少了性格,你的衣服也没了褶皱。但我知道你其实一直都在,只不过他们丢失了你。我也担心我自己,一旦我失去了童心,会不会就与你从此两地相离,最后就只能一遍遍去寻找从前你的意象,这实在是残忍,如果你只能存在于一段局限的时间的话。但最后你用你和谐的钢琴曲――艾利奥在阳光下弹奏的《圣歌》,告诉我那永远不会,因为我所追求的平静在那个世界已是永存。

惯性地看表,啊,我要走了,时间催促我回到现实。我不舍但我决不会觉得无奈或是对现实产生厌恶,因为我决不会将你放在与现实对立的一端,否则就只会导致你在我生命中永远地毁灭。我站在你的门口,对你微笑,看着里面的树林一片葱荣。曾经的我不懂,现在的我终于有了感觉却又再也不能分心去懂,但无论如何,就像爸爸所说的那样,我从三岁起就和你在一起了。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和你做永远的朋友。

记得那个“三年约定”吧,在三年前的盛夏,我们最后一次拥抱然后分开。与你分离三年,是为了拥抱更美好的未来,而与你分离三年后,将是更愉快的相遇。那种喜悦,我难以想象。如今,三年即将过去,我又站到了你的门口,然而还有两天,我只能等到两天后,才能走进门去拥抱你,在这两天之外的一辈子。

[点评]一个热爱“动画世界”的人是一个充满童心的人。然而,为了高考,“我”还是与“你”有一个“分离三年”的约定。洋溢于文中的情感是浓烈的,而拟人手法的运用,倾注着“我”对“动画世界”的无比热爱;第二人称的选择,如同朋友促膝谈心,娓娓道来;而那充满思恋的亲切倾诉,则将“我”的喜爱展示得让人一览无余。

站在未来的门口

一考生

十八岁的季节里

我们回望青春

显出忧郁的脸

我们展望未来

梦想仿佛春暖花开

――题记

韶华易逝,时间让记忆只剩下苍白。回望青春的漫漫长路,却有无限的余音……

总在偌大的记忆里找寻错误以便给自己警示。虽然它常让我们痛苦得不能自已,但这种与世无争、与人无害的错误却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过往的百舸未曾停泊在记忆的长河,思念的双眼却望穿秋水。时间轰轰烈烈地跑过去,带走一切,我伸手企图抓住点滴,却发现留在手里的只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站在未来的门口,谁都不知道自己所经历的是一条怎样的不归路,也不知是否可以安抚这有裂痕的伤痛。刚结痂的岁月被揭开后看到那个遍体鳞伤的自己,如此悲伤。但我还是希望留下伤疤,毕竟没有伤痕的画廊也没有意义,钟摆反复的声音里弥漫着忧伤而优美的味道,让我有离开的冲动。

我们都是藏在壳里的软体动物,于是成长的表面便像一支记忆斑驳的水彩笔,把所有的岁月连成斑斓的曲线盛放堆积的情感。

拿着书本,苍白的脸上强颜欢笑,年轻的孤傲掩盖不了孤独的内心,总觉得世界与我们想象的不大一样。于是我选择沉默。

时间走得很慢,偶一转身,侧影沉静忧郁。

未知的未来

不要谁来编排

期待某种色彩

信手涂改

日子依旧自信风采

未知的岁月有多么多姿多彩

由我自己来主宰

少女仰慕成熟的果实,妇人留恋青涩的花朵,少年不知愁滋味却向往着春暖花开的未来……如果用荒谬的故事换美好的结局,那么所有的前途、所有的憧憬、所有的儿时幻想的梦都将暂时停留,未来某个未知时刻等待我们开启。于是,我们都爱上未来,用一种魔鬼的语言调侃那些诚恳的梦想;一个轮回的祷告,让信仰的力量成全我们的梦。

未来的我,必须是自己的,我的界限必须由我来超越。不停追求的未来使我们心灵精神永生,犹如年华正春的灿烂。

站在未来的门口,我仿佛看见――梦想花开。

[点评]站在未来的门口,回首过去,有思念,有伤痛,也有愧疚;虽然写得模糊,写得隐约,写得朦胧。少女情怀总是诗,文中写出的正是青春少女的若有若无、虚无缥缈甚至无病呻吟的微妙心理。过去的毕竟过去,于是,荒芜了一段青春的少男少女便把希望寄托在了未来。这正好说明这年轻的一代看问题很是清楚,但缺乏着自制力――或许这也正是这一代人的悲哀。

站在雨的门口

一考生

站在雨的门口,感受着雨所带来的感动,汲取着雨所带来的“营养”――

三月的雨,温柔拂面;六月的雨,酣畅淋漓;九月的雨,宜人清爽;腊月的雪,雨的精灵。没有了雨,自然界就没有了灵性;没有了雨,世界仿佛死水一潭。

雨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这雨与豪迈之情共为一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呢,与宁静的心相融;“滴沥露枝响,空餮疼稚睢敝雨,则与淡泊的心相合……更为难得的是,当你浑身燥热之际,在你头晕脑胀之时,那经过雨清洗过的空气吹来,你会不自觉地深吸一大口!那夹着雨的清风啊,会一直沁入到了心脾,使你全身为之舒畅,头脑为之清醒,精神为之一振!于是,充盈心头的委屈随风飘散,积压心底的失败随雨消融,往昔的信心再一次充实心房,美好重新渗入了生活。

这,就是雨。

一年四季总是有雨的,一年四季的雨给人的感觉也截然不同:孤独时,“时见一舟行,魉云外”;悲壮时,“夜雨荆榛连茂苑,夕阳麋鹿下胥台”;高兴时,“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就像一首神韵无穷的诗,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一支叮咚流畅的乐曲!

雨是自由的,跳跃在一片片干涸的土地上,无忧无虑,随意挥洒……而在这漫天的雨中光着头,淋着雨,踏着风,随性奔跑在雨中,则更是一种惬意,一种享受!

我喜欢雨。然而却总是受限而不能够尽情沐浴。我愿化成雨,去追逐生命的脚步,任空灵泉涌,任躯体支离破碎,皆率性所为。不用在意世俗伦理、人情世故,更不必看重名利。遨游于天地间,不屑去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只去体会空灵与洒脱,去感悟雨这近似生命的哲理,去奏响自由与生命的礼赞,洗净尘世的喧嚣。

我们穿行于书山题海中,需要这通灵的雨为我们洗去颓废。想着雨的特性,想着它的感动,却忘了累。

雨下得太多,也感受得太多。

与雨相识,不无裨益;入雨之门,受益终身。

[点评]以优美的语言来书写空灵而通人性的雨是本文最大的亮色:拟人、排比的运用,凸显了雨的灵性;诗句的引用,赋予了雨深厚的文化底蕴;整散句式的交替使用,则融合了雨的品性――去来自由、潇洒自如。或许只有爱之切,才愿意“化作雨,去追逐生命的脚步”;也正因如此,才感受得细致入微,抒写得生动感人。

站在生与死的门口

一考生

站在生与死的门口,有悲,有乐,有忧。

――题记

桌上放着一杯水。

从这杯水中,韩寒看到了中国人的劣性,从而大笔一挥,写下了那篇使他一举成名的《杯中窥人》。

而我,只看到了一杯水。

有人说,世事似水,人是茶杯。

茶杯立着,从不轻易破碎。但它薄脆的躯壳却决定了它不堪一击的本性。

曾经,有位长辈对我说过:有时人和茶杯一样,不小心就成了碎片。

那位长辈是我的爷爷。那是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以后的日子里,我整个人都仿佛被怀念和悲伤这两副幕布沉沉地遮住――那个没有太阳、气温很低的早晨,总停留在我的心中。因为从那一刻起,爷爷就这样在记忆的白纸上被黑色的绳子牢牢地拴住,永远地拴住在一个黑色的匣子里。

生与死,以前总认为期间有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可是当看到测量心电图的荧光屏上显现出一条水平直线时,才发现其实死神就在身边,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来结束不同人的生命罢了。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去朋友家做客,突然发现朋友的书橱里存放着一具真人骷髅。朋友解释道:“只是以此作为死的提示,来抓住生的分分秒秒。”

太冷酷的提示了!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三毛看到荷西送给她的礼物是从撒哈拉沙漠中捡来的一副骆驼骨骼时,竟会如此地欣喜若狂。

我也突然明白了小爷爷在弥留之际所讲的一句话:活着的人要好好地活着。

不知为什么,忽然想到了“黛玉葬花”,想到了周国平的“今天我活着”,想到了海明威在死里逃生后读到有关自己的讣告却说:“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于是,每每在我被摔成“碎片”,每每我决意鸣金收兵时,小爷爷那句喃喃低语就仿佛一枚针,在我心上扎了一下,又扎了一下。那句话唤醒了我内心深处苍白的灵魂,并让每一处被针扎过的地方都流出了真实的、忏悔的血。

桌上放着一杯水。

如果我说我从这杯水中看到了生命与死亡,这也许太过于牵强。

但是我真的看到了。

而且我也明白了:活着的人要好好地活着。

[点评]生与死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作者写来却挥洒自如。这得力于他的发散思维:韩寒、三毛、荷西、朋友,在文中信手拈来;爷爷、小爷爷的临终遗言穿插得体,而这又无不围绕着“生与死”来纵横驰骋“我”的思绪,无不是紧扣“站在生与死的门口”而发出的感想。

站在十九岁的门口

一考生

一颗流星从天际倾泻下来。下坠、下坠、下坠,然后消逝……我的十八岁,也随着它的下坠一去而不复返。

十八岁,注定着人生的不平凡: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人生很重要的一道分水岭。有谁说过,人生几十年,关键的就那几步。但是,我却麻木了,让这一年平凡地过去了,没有尝到考试带来的喜悦与伤痛,没有领会到“自力更生”的启示,没有因巨大压力而咬牙坚持。也许,我可以安慰自己:简单好啊。

十八岁,已经彻彻底底地遛走了,十九岁的大门正等着我去敲开。站在十九岁的门口,我彳亍不前。大雨倾盆而下,夹杂着伤心的泪水,浇灌着那些支离破碎的回忆。

一团团深灰色的云嘈杂地挤满了天空,沉重地叹息着。

曾经,同学们身着绿军装,渴望着一缕缕清风袭来,渴望着淡淡的但似甘霖的矿泉水。曾经,走出教室,一缕阳光投射出来,同学们都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显得郁闷而懒散。

曾经,懵懂地步入考场,缓缓地移动笔尖在纸上摩擦,摩擦出许多奇怪的记号。

曾经,面对教室左上角那张高高挂起的白纸,不敢直视,听着同学们在身边一遍遍重复着某个数字,心中一片茫然。

然后,带着初中不曾有过的悲哀,愤愤地选择了文科,打算在这里安静地度过接下来的几年。不管结果怎样,选择了这条路,就硬着头皮走下去吧。

然后,就在某一个班级扎了根,不再顾忌别人的看法,努力按着自己的目标往上爬。不再害怕面对打击,困境是人生的必修课,在这门课程中,最能帮助你的人恰恰是你自己,所以,我只能迎难而上,不再求别人的怜悯。

然后,像花儿一样,努力地微笑,今日的奋斗与煎熬,终会幻作明日最明媚的阳光,普照一生。那生活和微笑安静地定格,阳光浸润,微笑溢在唇边。

在天空稍稍暗的地方又有一颗流星划过。站在十九岁的门口,我不再踌躇,轻轻地叩响那扇庄重的大门。

[点评]青春是五彩的。然而对于一个站在高考门口的考生,青春却是红的不多,灰色的不少。本文巧将青春的回顾编制在即将逝去的十八岁,通过这看似随意的叙述渗透出那种淡淡的忧愁、伤痛以及心中的茫然。庆幸的是,在文末主人公终于走出了人生的阴暗,展现在他面前的,当是敲开十九岁大门后所看到的灿烂明媚的春天!

站在亲情的门口

一考生

我眼里的母亲似乎一直都很坚强。

父亲外出打工,家里只剩我、弟弟和母亲。弟弟当时还很小,什么都不懂。我和母亲都病了,母亲带着我一起去看医生。

“孩子只要服药就行,你的感冒严重多了,必须输液。”医生叔叔说。

“只要孩子没事就好,我没什么,不用输液的。”母亲说着带我取了药,就回了家。

半夜,我发烧了。因为不舒服,我哭着直叫“妈妈”。母亲听到哭喊声,猛地惊醒。开始忙碌起来,用湿毛巾敷在额头,毛巾升温了,又放进水里,降温变凉后拧干再敷到额头上,如此不断重复。与此同时,母亲也发着烧,但无论烧得怎样,只要听到我的声音,也会赶紧清醒,手不停地重复刚才的动作,嘴里也不停地说着:“不哭,不哭,妈妈在这呢!”

母亲,你是怎么做到的?那时候,我不懂爱,现在呢,我知道了那种执著叫“亲情”。懵懵懂懂中,认为对待亲情就像孩子对待糖果,急急地想要把它装进口袋,却不知,贴着肌肤的高温,它会化掉。

家境不好,父母亲常年在外,与他们的关系生疏了不少。偶尔过年,他们会回来,然而停留是短暂的。十五天后,他们又匆匆离去,缺少的沟通补不回来。密集的电话过来,几乎是他们在唱独角戏。他们自导自演,而我仅仅只是配角,偶尔撑撑场面,经典台词只有“嗯”、“哦”、“知道了”。哎,单词乏味,似乎就这样。

我不知道该往哪插进去,脚该往哪伸。我的阅读范围比较窄,但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看过那些文章大概有这些感触:一、与父母面对面交流。这个似乎没多大可能。见面都少得可怜,更何况面对面交谈!二、换位思考。当冲突发生时,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哎,算了,说话都少得可怜,矛盾从哪冒出来!就算吵吵架能增进感情交流,可还是尽量避免的好。三、对父母,多说些贴心话,撒撒娇。在父母眼里,你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这一条,在面对面或者通话的时候说不出,但如果是发短信的话,那就没什么了。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每次叫了声“妈”或“爸”,然后想说一些节日祝福之类的话的时候,心跳就会突然加速,到了嘴边的话忽然就没有了冲出的勇气,总会被“没什么”代替。

明明就站在亲情的门口,门开着,我还能感觉到里面时不时向我吹来一股暖风。可是我却只能呆呆地望着,双脚原地踏步,任我绞尽脑汁,也动不了一步,它好像背负着千斤重担,又好似害怕房里的高温的伤害。

[点评]初读,本文似乎跑了题――没有“站在门口”呀!或许,这正是本文不同于他文之处――先通过大段的写母亲,写“我”与爸妈的通电话来铺叙、突显亲情,最后水到渠成地一点,则文题豁然统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