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如何将“声音”描绘得生动

如何将“声音”描绘得生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7 00:33:55
如何将“声音”描绘得生动
时间:2023-08-17 00:33:55     小编:

相传,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就已构思好在哪几个章节描写打虎的故事,比如解珍、解宝兄弟二人猎虎,比如黑旋风李逵沂岭杀虎,再比如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等等。但同时,施耐庵又觉得要描写好打虎还是有难度的,毕竟他连老虎的吼声都没听过,这可如何是好?缺少了有声有色的描写,这几节文字就无法做到栩栩如生。

于是,施耐庵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不顾危险,多次去人烟稀少、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里。他爬到大树上,长时间地观察老虎行走、猎物、捕食的一举一动。同时,他还访问过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了解猎虎以及与猛虎搏斗的情况,最终把《水浒传》中的打虎故事写得活灵活现。

施耐庵是一位非常严肃认真的作家,他的写作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不闻虎声,如何打虎?写作也一样,它是一种有声有色的创作活动。如果把“声”写好了,相信文章定能出“色”!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方不虚此生耳。”张潮在《幽梦影》中如此描述听“声”之乐趣。确实如此,人是在有声的世界中生活的。鸟啼蝉鸣狗吠声,雨滴泉流松涛声,欢歌笑语读书声,自然界、人世间,万籁有声,声声入耳。然而“声音”无形无影,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角度来说,描写“声音”比描写其他事物似乎要更难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该如何将“声音”描绘出来,让笔下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呢?我们要学习善于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作者,巧用多姿多彩的方法把“声音”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如闻其声。

一、描述――引发联想,激发想象

采用描述的手法引导读者运用生活经验去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而感悟到其描写的声音,这是描写声音常用的手法。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有一段对“雷声”的描述,就可让读者想象到那狂风暴雨的情景,耳边似乎也听到了隆隆的雷声: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再如王蒙的《在声音的世界里》中将风格迥异的戏曲唱声表现得酣畅淋漓:

河南坠子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小大姐的白话。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痴如醉。

具体细腻的描述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荧屏上、舞台上、生活中听到过的“河南坠子”与“河北梆子”迥然不同的唱声便会在读者的耳际萦绕。

二、摹拟――惟妙惟肖,如闻其声

巧用拟声词来摹绘声音是运用最广泛也最常见的描写声音的方法。何立伟的《白色鸟》中用“格格格格”描绘两少年纯真的笑声,用“嘶嘶嘶嘶”描绘蝉鸣声,用“嗡嗡嘤嘤”来描绘蜂鸣声,用“咚”模拟石头落水的声音。江口涣的《鹤群翔空》中用“哦―哦―哦”摹绘鹤群翔空时发出的啼声,用“飕”描绘苍鹰急速翻飞似箭冲进鹤群时发出的响声。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里用“咩―咩”来模拟斑羚羊的叫声。

三、比喻――生动具体,亲切可感

恰到好处地运用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来描绘声音,能让读者从形象生动的比喻中品味到作者笔下所写的声音。如简在《夏之绝句》中写道: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虫鸣及蝉唱的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惊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间,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蝉声亦有甜美温柔如夜的语言的时候,那该是情歌吧……

这段栩栩如生的比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笔下所描写的声音。又如《在声音的世界里》中作者炉火纯青地运用了一组“博喻”:“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作者将钢琴协奏曲中乐声的轻重快慢、急缓高低通过“春潮”“月华”“鲜花灿烂”“水银泻地”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去感悟,从而思之得之,如此写“声”的确妙不可言。

四、通感――赋声以形,历历可见

声本无形,而巧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将人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形容或比喻沟通起来。高明的作者在写声时往往巧用此方法将无形之声化为可感之物。刘鹗的《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里就运用了通感手法描绘王小玉的美妙歌声: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里,作者先以吃人参果的“味觉”感受来描绘其歌声的悦耳动听,再用浑身畅快的“触觉”来表现歌声美妙得令人心旷神怡,接着又用钢丝抛入天际的“视觉”描绘音调之高令人叹为观止。用通感描绘声音可化无形为有形,让人可见、可触、可感、可品。如此写声怎不让人拍案叫绝?

五、烘托――侧面绘声,如临其境

描写听众的反应,渲染场面气氛,从侧面描绘是写声的又一手法。如《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中写王小玉演唱完时,就用了“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的描写,从侧面写出歌声的美妙绝伦。接着又写台下听众的议论:

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

这段以听众的感受烘托了小玉歌声的美妙、悦耳。

侧面描写声音有如“回音壁”,能把所描写的声音反射出来,让读者从“回音”里品味到其声,这种间接写声的艺术效果往往是直接描写所难以替代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