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初一入学教育,从“心”开始

初一入学教育,从“心”开始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16 01:24:36
初一入学教育,从“心”开始
时间:2022-08-16 01:24:36     小编: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是其学习道路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引导新生改进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使初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因此,开学初必须做好初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一、关心加耐心――“自理”方能自立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要想让他们克服这种依赖心理,培养其独立自理能力,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要放手而不撒手。即教师既要关心呵护更要耐心指导,向学生讲清楚具体的行为要求,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知道怎样做。

2.开展“十个好习惯”的培养活动。利用班会时间,每周对学生进行某一个好习惯的培养。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然后从多个方面指导学生具体应该如何去做。

3.用“好习惯明星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为了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进步的信心,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对后进生的要求应更具体,使他们逐步改掉身上的缺点。待他们稍有进步,教师就要在班里大力表扬,然后找他们进行个别谈话,向他们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让学生参加班级管理工作。在开学初的编组、排座位、发书及教室的布置和卫生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自己动手,班主任只做穿针引线的工作,努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增长才智,提高自理自立能力。

5.班主任要用无声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看到班上卫生角的扫把倒了,教师不经意地走过去把它轻轻地扶正;学生洗漱完毕,有些粗心的男生挂毛巾时前后没对齐,教师可走上前去帮他弄整齐。虽然这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真心加细心――有“规矩”方能成方圆

孔子曰:“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进入初中前,学生的行为习惯渐形成,进入初中后,巩固良好习惯、矫正不良行为非常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中学后学生将逐渐走出过去那种主要靠他律的局面,转而进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建立明确、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让学生了解。入学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守则”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为核心,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不应该做什么,做了以后会产生什么后果。从初一新生入学那天开始,学校就要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对学生坐、言、走、行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在开学初的一两周内,教师可集中一段时间组织新生反复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列举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如张贴“守则”和“规范”的全部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撰写学习后的感想,安排学生发言。同时,教师还可开展纪律方面的知识竞赛,强化“守则和规范”的知识引导。

2.要让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必要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主任切忌拿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而应从心灵入手,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地关心学生,细心地帮助学生。如果只是让学生知道要遵守什么,而不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遵守,那么,他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非要遵守不可呢?因此,教师在宣讲规章制度的时候,要尽量用人性化的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学生知道,纪律是成功的前提,是胜利的保证。而且纪律与他们密切相关,只有人人都遵守纪律,才能保证学习、生活的良好秩序。

3.教师要作出表率,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反躬自问,要经常鞭策自己,争取做学生的表率。

4.教师要注意经常监督。教师应当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督促自律性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习惯一旦形成,遵守纪律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信心加爱心――有“比较”方能从容应对

初中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与小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增加其对初中学习的信心。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他们,对其单独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力争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1.就学生本身而言,进入初中,学生在思想上容易放松自己,所以教师要帮助其树立警醒意识,克服麻痹思想。

2.从学习内容而言,初中阶段学科增多了,学习范围扩展了,难度增加了,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更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3.从学习方式而言,中学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代替了小学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由小学的“知识教育”转到了中学的“能力培养”上,教师也应由“保姆型”变为“放手型”。

4.小学课业负担轻,而中学则负担逐渐加重,小学教学时间松懈,中学的时间长而紧凑,这就要求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去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遇到问题不逃避、主动请教不放弃等。

四、热心加恒心――有“靶心”方能团结一致

初一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尚未形成集体观念,还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班集体。而同学之间还不熟悉,更谈不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因此教师要把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集体主义教育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学前通过学籍卡或重点家访等方式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开学后通过观察、谈话、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学生,如了解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学生家庭情况;学生德育情况,学生入学成绩,各科是否平衡;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

2.制订集体的奋斗目标。一个班集体,应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在接班的第一天,就应该告诉学生我们班本学期(年)的奋斗目标,三年后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出近期、远期目标。围绕目标“靶心”,团结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班集体,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可团结学生,对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大有好处。

4.建设好一个班集体必须有恒心。那些半道施教、半途而废、一曝十寒的做法都会影响班集体建设的成效。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初一新生的入学教育非常繁杂,其方法也很多,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以爱心为基础,细心、耐心、热心地开展工作,让所有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新环境、把握新节奏,做新生活的主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