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4 00:31:47
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时间:2023-05-14 00:31:47     小编:

一、何为“信息化教学”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双方使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信息资源并结合教育技术进行的教学方式。它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也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进行“整合”;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丰富多变的实践情境是教学设计创新的源泉;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点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大纲来确定,也可以参考课程标准或是企业岗位标准来制定,可以是二维的,也可以是三维的,切忌大、空、虚。不同类型的课程,其教学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目标,反映统一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教学重难点

在描述时一定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如“了解……的定义,掌握……的方法”等;在确立重难点时也是如此,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现有基础,重难点有时与教学目标是相同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侧重运用信息化的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有些老师往往过于注重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而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开展,要知道,所有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而设计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主导,要让学生期待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让学生做什么;否则,这样的教学模式依然只是传递―接受式的。

1.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所要体现的是,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过程性评价方式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等。

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转变,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常用的教学模式有探究式教学、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等。

2.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以信息化手段来解决问题,但切不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能用图表达清楚的不用视频,能用视频解释的不用动画,能用动画展现的不用三维仿真;而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项目式、情境式、小组讨论式、观点评论式等易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法学法,并融入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实现人机交互。

3.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的过程不仅仅只限于课堂教学,更要拓展到课前课后。通过引导文、任务书、学案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前获取教学内容、目标、任务等信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充分的准备来提高教学成效;通过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手段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实时评价反馈;课后通过作业、任务、活动等来进行拓展,合理分配课时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以学生学会“做”作为老师“教”的出发点与终结点,体现“做中教”的现代职教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学”的技巧,遵循“做中学”的原则。

(三)教学资源的运用

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它提供的各种素材被使用者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资料、支持系统等组成部分。

1.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的环境通常是在多媒体教室,而一些实训教学还会使用到实验实训室等场地,教学环境不只是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主要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例如在实训教学中,通常使用校企结合教学形式,是将教学设备、环境、教学过程以企业的工作要求来进行设置,使学生体验企业氛围,规范其工作行为,培养其岗位素养。在教学环境中往往需要多媒体教室与实训场所之间有网络互通,以便学习资料的传输、课堂教学的监控以及实时通讯等。

2.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为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教学资料的形式多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这些资源是支撑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大多数教学资料都可用于教学过程中,而部分三维动画、仿真软件等的使用则要注意,因为这一类资源通常会涉及版权问题。当遇到现有资源不足以解决教学问题时,则需要自己开发,或借助外界的技术支持,因而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软件项目与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之间的关联性。但只运用上述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的教学还算不上信息化教学,只能被称为多媒体教学,因为缺少了支持系统。

3.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等。所谓学习能量可以定义为一个联合起来塑造个体参与学习机会的价值观、倾向和态度的复合体。例如,在体现校企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与素养,帮助其达成人生职业规划,就成为学生学习能量的支持。而设备与信息的支持则包含了教学过程中软硬件的资源,之前所介绍的教学资料可搭载于这个系统内,成为教学资源,通常我们称之为课程教学平台或者教学系统,它的作用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资料的共享,而且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反馈。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的功能,体现了教学的信息化传输与存储。

比如以往的评价反馈,一般一张评价表就能对学生打分,但是积累多以后,纸质的评价表不便于保存、查看,而且看不出班级总体情况。因此,我们开发了课程教学平台,利用其评价反馈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用反馈的数据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分析功能看出学生成绩的分布,生成成绩单通过网络发布;学生也可以登录平台查询自己的成绩,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多次教学所得出的数据在分析后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的常见误区

在信息化教学中,应当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过程性评价方式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信息化手段是为了提高上课效率、减少设备损耗等目的而运用,切不可一味追求,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信息化资源的必要性。例如,在针对实验实训教具开发软件时,如果教具本身的价值并不是很高,可以做到人手一套,那开发的必要性就很低了。

(二)“信息化教学”不能完全替代“常规教学”

使用信息化只是一种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而辅助常规教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常规教学,也就是说,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要“适度”。PPT是现在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也是最基本的信息化手段,偶尔的视频教学与FLASH教学游戏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上课学习的效果,不会因为枯燥而无法提起兴趣。但是,如果一堂课中插入过多的动画、视频、游戏,让学生自己学习,那势必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只专注于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而没有意识到教学的重难点。过多依赖于多媒体,也会失去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信息化”要基于“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肯定要有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比文化基础课程更加适合创设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情境”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之间的交流,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意义建构”靠学生主动去完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问题。教师切不可盲目将信息化强加于教学设计中。比如在某些情境中,教师给一个关键词就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网络资源如此庞大,教师尚不能完美把握精华与糟粕,更何况学生?合理地利用信息化,使其服务于教学设计,才能造就一堂好课。

【参考文献】

[1]姚晓蓉.审计信息化教学改革初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

[2]陆扬.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及时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