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用“篁竹”后的“水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用“篁竹”后的“水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1 01:23:32
用“篁竹”后的“水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时间:2022-12-11 01:23:32     小编:

【关键词】 篁竹 水声 阅读兴趣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0.12.019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应当成为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 让学生“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笔者常采用生活显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这样导入课文:生活就是一首歌。下面我们大家听听这首《好汉歌》,享受享受生活……开始时学生轻轻的跟着哼,后来越来越大声地跟着唱了,最后他们的声音盖过了录音机的声音。音乐结束后,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在这个时候,我趁势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一个片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的导入,正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水声”,天籁之音,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听着,正如“隔着篁竹”听到“如鸣佩环”的声音,自然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了。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都能复述课文的内容了,并对嫉恶如仇的鲁提辖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语言的描述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先这样描述:故土情怀总是诗。我们常常这样追问自己,问天何时老,问地何时绝,我心有千千结。故土情结,是一种任凭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之褪色的情感。它用慈爱召唤游子,它用温情抚慰失落。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拥有炽热的爱,只要没有泯灭那份情,就会涌动悲壮的豪情,迎着漫漫风沙,笑看大漠孤烟,独品长河落日,向脚下厚实的土地大喊――我爱这土地。这段语言把学生心中的那份情感和课文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拉近了,加上课堂上的分析、互动,学生对课文所用的象征手法也较容易理解了,深刻地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痛恨的感情。

二、 让学生“伐竹取道”,去寻找那“水尤清冽”的“小石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然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一旦产生了这种需要,教师要及时授以他们方法,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究。教师运用透彻、精微而妥帖的语言,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用想象的语言描述: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出,一首乡愁诗在他的心中流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会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这位老人是谁呢?在这个节骨眼上再提出问题:乡愁为什么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为什么用这些具体的东西来表达?这几种物象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明白了诗人“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愈重”的故土情结。也明白诗言志的真正内涵,感受了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 让学生看清“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小石潭底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体地位和独特感受,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与作者进行感情交流和思想交流,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让学生在研究和赏析文章时,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畅所欲言,他们或被父亲蹒跚的背影所感动,或被真挚的父子之情所感动,或被言浅而情深的语言所感动,或被故作轻松的动作所感动……这样,学生的阅读就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构建、创造意义,从而获得对文本的真切体验。

四、 让学生去欣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迷人风景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文本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它承载着多方面的功能,需要我们去开发它、利用它: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挖掘利用它的思想内容,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它的表达和篇章的资源等等。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要学习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卉竞相争荣、蜂儿蝶儿飞舞歌唱、老老少少抖擞做事的种种景象。学习郭沫若的《石榴》就要领悟作者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石榴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颂扬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正义的坚定信念,讴歌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的内涵。这些资源无一不是迷人的风景,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自然会乐不思蜀,忘记那些网吧游戏,从而大大提高阅读能力。

五、 让学生去享受“似与游者相乐”的醉人境界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阅读教学没有学生自己实践,就像作文教学没有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一样,肯定收不到实效。学生通过读,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少问题。阅读有了收获,就像看到小石潭中的游鱼,忽上忽下,忽静忽动,让游人感到“似与游者相乐”的神秘境界一样。如学到《三峡》对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描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时,学生是这样说的:“哇!这儿不是人间仙境吗?碧绿的潭水,洁白的浪花,时不时飞溅到你的脸上,凉凉的,舒服极了!清澈的潭水里,倒映着山、树、草木的影子,随风飘荡,美丽极了。抬头看,高高的岩石缝里,生长着古老的,奇特的柏树,泉水如是挂在半空,瀑布飞流直下,在山涧中回荡――”如此精美的语言描述,难道可以说学生不是在享受醉人的美景吗?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