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00:11:57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2-21 00:11:57     小编:刘昌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它倡导人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是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就是积极管理,就是教师主动搜寻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获得成功。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积极特质

中职学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他们基本上来自于被普高筛选了的落榜生,许多学生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走进中职学校的大门的,中职学生与相同年龄段的高中生相比,具有优势,也有劣势;优点与长处、困惑与不足并存,是一个多特质、复杂的混合型群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职学生渴望进步与成功,但他们人生方向迷茫,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二是中职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并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但是有自卑、孤独、焦虑等情绪;三是中职学生思维敏捷,但容易偏激;热情,但容易冲动;勇于创新,但缺乏持久性;四是中职学生在处理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关系时,易出现困惑、苦闷、焦虑。对家长和教师表现出较为普遍的逆反心理。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中职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人格特质?这是我们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将积极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与行为理论运用到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用赏识的眼光关注学生,注重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积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正向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和时效性。

1.积极投身学习,准确把握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特质

德育教师能否科学而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对德育课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笔者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意识地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到德育课教学中,在确立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内容时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认知能力相结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主动寻找适合中职学生参与的互动方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积极语言,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2.确立积极的德育教学目标

笔者用积极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与行为理论指导德育课教学,把知与行作为德育目标的落脚点, 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对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将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建立在学生对时代发展和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德育目标由传统静态变为动态,由传统远、大、虚变为近、小、实,由抽象变为具体;重点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由 知识到行动的转变,从亲身实践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和升华,最终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例如,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网瘾问题、早恋问题、校园暴力问题、师生冲突等问题,确立德育教学目标,把目标融入到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模块中,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设计积极的德育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注重对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笔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创新,不局限在教参的桎梏之中,内容尽可能地体现积极内涵,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突出人文性,同时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教学内容注重体现活动性的特点,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积极吸引学生参加,如角色扮演、探究讨论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积极向上的力量,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讲到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一节内容时,笔者把当前大家热议的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通过播放小品扶不扶视频及讲述真实案例,引发学生探究讨论,在师生大讨论中辨明是非,澄清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观。

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改变德育课传统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探究讨论、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方聚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价值澄清,反映探究性,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讲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一节内容时,采用了游戏法瞎子走路游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在讲到师生关系内容时,采用了角色扮演法,今天课堂我是老师学生扮演老师,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学会角色互换,换位思考;在讲到职业礼仪内容时,采用了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即将走向职场、企业面试的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职业礼仪的具体要求。

5.积极运用赏识教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学生应从关注他们的缺点转为关注其优点,从而欣赏它,那么优点使整个人增值。笔者在德育课教学中,始终饱含着对学生的爱与期望,重视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积极力量。笔者关注学生,赏识学生,细心探索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欣喜地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就像沐浴在春风之中,感到欢乐与幸福,也使他们愿意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6.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积极评价

面对中职学生这样一个多特质、复杂的混合型群体,传统单一的考试计分法评价方式不能科学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不能充分挖掘学生内心的积极特质。为此,本人针对性地采用了观察法、等级计分法、成长记录、多主体评定(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等多元化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为学生确定个性化有进步即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使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获得自尊、自信。通过积极评价,让每个人深信自己具有一定的潜能,只要积极努力就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