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掌握大学生心理,提高“两课"教学效果

浅谈掌握大学生心理,提高“两课"教学效果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8 00:57:05
浅谈掌握大学生心理,提高“两课"教学效果
时间:2022-11-28 00:57:05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逆反心理;两课;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从当代大学生对“两课”教学产生的逆反心理入手,对这种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及由此引发的消极效应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相应措施,以期最终达到提高“两课”教学实效的目的。

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目的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但就“两课”教学的总体效果看,其内在魅力并没有在理论教学中充分发展出来。大学生对“两课”教学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但影响了“两课”教学效果的发挥也打击和动摇了“两课”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外部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起作用,使受教育者接受定向影响,教育才是成功的。因此,准确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分析大学生对“两课”教育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已成为“两课”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1在“两课”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1.1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尊心、自信心、成人感愈来愈强烈,渴望被社会承认,希望得到别人理解。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思维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和方法,而喜欢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但是由于他们社会阅历缺乏,世界观还未完全成型,不能用辨正的观点看问题。因而对社会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主观性,把局部的不足夸大为全部。

1.3“两课”教学模式与教学安排地非科学因素。目前,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相当一部分“两课”教师把讲课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基本原理的讲解和论证上,注重各门学科内在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采用以“灌输”“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影响了“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据某大学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两课”的目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培养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仅有10%左右的大学生是出于“应付考试”。但是在“两课”教师中却有80%以上的人认为大学生学习“两课”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一反差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两课”的需要层次是不低的,而且对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也看得比较重。但是这一点却被相当一部分“两课”教师所忽视,以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更多的考虑当代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兴奋点”,不能更贴近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只是一味的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有的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也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这当然会影响学生对“两课”的接受度。

1.4社会偏见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离现在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有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过时了,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两课”的积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它不仅使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使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新的变革。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创新观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对社会价值的取向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极端功利化的倾向正在向大学校园渗透。由于“两课”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因而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两课”无用的观点,对学习“两课”抱冷漠态度。

2大学生对“两课”产生逆反心理后的消极表现

首先,现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关心政治是主流,但一部分学生由于对“两课”的逆反,就片面的认为政治是一种空洞、抽象、教条的马列说教。既然它是一种“无用”的东西,最好少谈什么国家、政治、制度等问题。于是把精力全力集中在专业课、外语学习上。认为只有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不积极主动同党组织、团组织靠拢的同时,也不愿意参加一些积极、进步的社团活动,把一个人的知识追求、积累看成只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其次,一部分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聚焦点不是对准社会中正面、闪光的形象上,而是集中到社会的个别、支流现象上。上个好专业、找个好职业是最实在的,把人的精神追求和物欲的追求混淆、等同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理想的追求。"

再次,有些大学生把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不能把握住个体与社会的辨正关系。过多强调自我,不少人自觉不自觉的信奉起“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具体表现在不光是专业学习讲实用,人际交往也讲实用,甚至生活能力的培养也讲实用,在个人存在的价值上无时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

最后,由于拒绝接纳“两课”中的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部分大学生难于形成系统、科学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准则。在对自我价值估计过高的同时,表现出了理性道德和道德实践的巨大反差,在实践中不能严格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不能真正做到追求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又不妨碍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3解开大学生对“两课”逆反心理的症结,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

3.1“两课”教学要贴近现实。首先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当代大学生时持冷静慎重的理性态度,独立判断意识增强。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我们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提出一些他们感到困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共同讨论。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在哪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是要专而精还是广而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的道德素质滑坡有联系吗?体制改革对学生就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只有敢于和善于回答、解决学生心中疑虑重、难度大的现实思想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想听爱听。其次要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在上“两课”时要结合不同专业,讲课内容应有所侧重。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再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大学新生由原来的父母包管到进入高校融人集体,许多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交友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爱情与学业以及特困生的求学和勤工俭学大等多方面的问题。“两课”必须紧贴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方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爱情观,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3.2“两课”教学流程要创新。面对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挑战,人们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一个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和支配,他造成的社会危害或许要比一个文盲大的多。传统的“教一学一考”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社会的需求。因此,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事实上,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改革“两课”传统教学模式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诸多尝试,力求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两课”知识,进而转化为学生的信念。但改革仅仅局限于课堂是不够的。

3.3“两课”教学要高屋建瓴。通过“两课”解决人们遇到的一些具体思想问题和理论问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育开阔学生的思想,拓宽他们的胸怀,从政治上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作到这一点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从本校的客观实际出发与放眼国际“大气候”、国内“小气候”的关系。讲课不仅要紧密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还要注意联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形式的变化发展。比如在讲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时,就要从这方面着眼,使学生听完这堂课后,开阔心胸,拓宽了眼界,受益匪浅。

二是紧紧联系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与着眼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种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无疑是“两课”联系实际的基本素材之一。但如果仅仅联系这些,必然会使学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立足局限在一个较低的位置,考虑问题容易仅从个人和小团体出发。只有引导学生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准绳,观察分析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思想实际,才能站的高,看的远,看的开。

三是解开学生思想疙瘩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关系。“两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解疙瘩”上,而要教会学生“解疙瘩”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能力。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常见的心理冲突,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等。即要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