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焦虑心理成因的精神分析

关于焦虑心理成因的精神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9 02:20:10
关于焦虑心理成因的精神分析
时间:2022-12-19 02:20:10     小编:

" [论文关键词]焦虑 精神分析 潜意识 冲突

[论文摘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创伤性事件的重复强化、内心冲突的潜意识压抑以及家庭综合环境对焦虑心理形成的影响,对于个体焦虑心理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焦虑是指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通常是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众多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其表现形式有因感到不明原因的、无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等精神性焦虑,还有表现出肌肉紧张、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的躯体焦虑。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个体焦虑心理源于儿童早期经历的内心冲突与防御,综合的家庭环境因素更是形成焦虑的重要原因。

创伤性事件的重复与强化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危险情境可导致其焦虑心理的产生。在发展早期,儿童控制和释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对较弱,最容易产生创伤感。伴随创伤感出现的心理体验就是焦虑。特别在幼儿时期,当母亲离开时,幼儿就会产生创伤体验,因为他们各种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母亲。随着幼儿的成长及各种心理功能的完善,特别是感知、记忆功能的完善,幼儿逐渐把母亲的离开识别为一种创伤感出现的前奏或信号。也就是说,当母亲离开时,儿童就会感受到一种危险的情境,因而产生焦虑体验。父母的爱是儿童本能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丧失父母的爱与关怀意味着本能需要将无法获得满足。因此,失去父母的爱与关怀的可能也被儿童知觉为危险情境,与此相联系的焦虑也就成为“分离焦虑”。在现代一些家庭中,儿童的父母由于特殊原因如工作特别忙而无暇顾及家庭,未能使他们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发展。如果父母特别是母亲常以简单、粗暴甚至冷漠的做法对待儿童,这更易给儿童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导致其内心不断体验失去母爱的创伤情境,从而形成焦虑心理。

内心冲突的潜意识压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存在潜意识,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响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并且成为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潜意识是个体不能知觉的精神活动,它由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构成。这部分欲望由于得不到社会通行的标准的认同,只好压抑到潜意识中。它们虽不能被个体本人意识到,但却并未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继续活动,力图渗透到意识中以获得满足。这个过程中的潜意识会遇到意识强烈的抗拒,但潜意识并不因意识的压抑而屈服,它们之间不断的活动构成了潜意识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就引发了焦虑。随着儿童的成长,超我逐渐形成后,本能的获取爱的冲动和对父母的反抗引起自卑与自责,此种内疚成为儿童的“超我焦虑”。“本我”欲望要求和“超我”控制之间的潜意识矛盾冲突导致的焦虑,反过来使得儿童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发生作用,以此达到保持心理的平稳与安宁的目的。

例如,由于孤独和恐惧感而对父母不断加剧的依赖与对父母的敌意冲动就是典型的引起儿童焦虑的心理冲突。儿童对父母的敌意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一些父母没有精力或根本忽视与儿童之间进行心理的交流与互动。为避免因处理与儿童相关的事务而致使其工作或其他事情延误,父母选择为儿童安排了一切。儿童没有权力反抗和争辩,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得到的是父母责罚和训斥。父母还可能对儿童提出无礼要求和禁忌,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公正、信用,并对来自儿童的批评予以压制。他们还可能振振有词地将上述行为说成是对儿童的爱,实际却形成对孩子心理上的虐待。儿童此时意识到自己因为幼小还需依赖父母以得生存,感到敌视父母会危急自身的安全,因而明显地表现出对父母的恐惧。对父母敌视的压抑本身并不激发儿童的焦虑,但如果这种压抑危害到自身生存这个重要价值,就可能激起他们的内在焦虑,这种心理上对父母既依赖又反叛的内心冲突必定造成儿童的焦虑。这同样也解释了一些儿童在面对与父母的关系发展恶化时,可能表现出活动减少、食欲下降、情绪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症状。

家庭综合环境的影响

在诸多环境因素中,与个体性格塑造关系最大的是其家庭中的早期人际环境。个体在儿童时期与父母的关系构成其人际环境的核心,与其它环境综合地对个体焦虑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些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无力给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环境。此时儿童还可能存在渴望但又疏远并害怕与小朋友之间交往的心理冲突。做为种种不利的人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令人沮丧的环境中,认为自己身上不再具有引力中心,而将它完全转移到作为权威者的父母身上。儿童的自我发育不全,此时被迫迎合父母的期望而失去了自主能力。这个逐渐发展的无意识过程使得儿童判定父母或老师或其他成人是一贯正确的,因而好与坏、称心与不称心、快乐与不快乐、可爱与可恶等对事物的衡量标准都从他们个人身上带走了,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愿望、目标和判断。当儿童再次遇到产生基本焦虑的类似危险情境时,他们的能力不能自由发挥,自尊与自立也失去了大半,显得无力抵御侵犯,孤立无援。

如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以及与周围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任何的创伤情境,都会使他们陷入无力反抗而内心又充满反抗的冲突之中。他们通常不敢向老师和父母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指责,反而必须压制他们的敌意,否则焦虑来得更快。因为当儿童将敌意指向被依赖的人时,敌意就成了危险,因此,他们潜意识中就不得不通过建立某些防御性态度来对付这个世界并得到可能的满足。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儿童所处人际综合环境的影响。儿童内心的冲突导致的恶性循环会更加剧了父母对他们诸如拖沓、依赖、内向、不积极、不勇敢等“不良”表现的严厉责备,使其陷入更孤立的境地,加剧了焦虑体验,也成为他们常见的交往障碍、适应障碍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个体一生中的前五年至关重要,特别是个体在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被压抑的愿望以及家庭综合环境等因素会对其今后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重视个体在儿童早期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等社会文化条件的创设对于焦虑心理的干预治疗及防止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2]Karen Horney.精神分析新法[M].雷春林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

[3]Joseph Rosner.精神分析入门[M].郑安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