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对终身体育与公共体育课的思考

论对终身体育与公共体育课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9 00:42:29
论对终身体育与公共体育课的思考
时间:2023-03-09 00:42:29     小编:

"

论文摘要:对高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课程的设置应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终身体育;公共体育;体育课程

公共体育课,即学校为非体育运动专业的广大学生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前,作为我国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为祖国建设与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而,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已成为学校领导及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和落实的艰巨而光荣的工作。

1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体育课的教学往往是按照竞技运动的一套理论与模式去进行,其结果是学生学起来吃力,缺乏主动性和兴趣的持久性,教师又有英雄难有用武之地之惑,加之普遍存在的场地、器材、设备的短缺和稀少,许多体育课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对近1000名学生的采访和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参与运动锻炼是有兴趣的,也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但是如何科学有效的针对个体作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过程中如何把握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如何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如何针对个体的不同而选择运动锻炼项目却是知之甚少,对于竞技比赛项目的规则,技战术也缺乏认识。此外,另据调查显示从人均接受16—19年学校教育的高校教师的身上也反映出运动技能、运动健身理论的掌握水平贫乏的事实。而另一方面,不少的学校却在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用在某一次、某一届运动会或某一项竞技比赛上,去争锦标、夺金牌,争名夺利上。将学校体育要达到的目标弃在一边,其现象就如运动场上的一次“酒宴”。

尽管公共体育课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也进行了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但从教材的选择和教育手段上还是受到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教师的脑子里想的还是高标准,严要求,对技术的掌握精益求精,甚而还有“冬炼三九”、“夏炼三仗”、“三从一大”的竞技要求教学在围绕着田径的跑、跳、投掷,和大纲中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去进行专业传授,其结果是学生不感兴趣。通过十几年的体育课学习后,很少有人用跳高、推铅球、掷标枪去锻炼身体与增强素质,看到的跳绳、跑步运动也只是走走形式,而打篮球、踢足球等多的是消谴娱乐。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没有达到面对社会与未来的要求。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了课程的新理念和课程的新目标.从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层面,进行了重大的修订与更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突出主体性,张扬个性发展和建立新型师生观等特征,对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纲要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有作任何规定,以便各所大学发挥各校风格和特色,为各所大学构建个性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和创新思路.不少高校在体育课中增加了选择性,生活性和娱乐性项目,增加了对终身体育有显著作用的体育项目,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模糊,存在了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违背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初衷.为了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学校体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提出,明确了教学工作的重心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发展与提高为目标,作为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运动能力方面去,进而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进入2l世纪,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正飞速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身体强健和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这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和要承担的责任,终身体育也顺应了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体育的意义就在于维系人生的健康,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1体育课程的目标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

终身体育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整个生活历程中都要持续不断地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体育活动而满足身心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地这已是人皆共知的常识。而怎样运动,如何科学的把握运动规律,这就是学校和体育工作者要为学生解决的问题。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加强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习惯和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运动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体育与竞技的理解,深入钻研体育教学理论,体现因材施教,全面育才的内涵真正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每堂体育课的教与学,让学生明白体育课的学习是自己跟自己较劲,而不是竞技运动中的发掘人体机能的最大潜能,与别人在某一个运动项目的一较高下,使体育课成为人人都是参与者而没有旁观者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渴望能参与其中。

2.2课程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适应于广大学生,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是非体育运动专业的学生,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将教学目标指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因而,教材内容要尽可能多的贴近学生实际,可选编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易于开展和参与的健身跑,器械健美、健身操、球类运动、武术健身等内容,教法上还需淡化竞技方面的技术教学和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让明白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于身体将会产生的效用。

课程的内容设置一定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约20%的人群中,运动锻炼缺乏科学性,活动也处于盲目状态。而近50%的人群认为从体育课中获得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对指导运动锻炼没什么影响,遇到问题也不知如何正确解决。如,对健身跑的呼吸方法不知所云,器械健身时也不懂怎么安排强度、密度、持续时间,不会考虑个体差异而只是一味模仿。因而,加强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能科学地掌握运动规律,运动方法及手段,解决运动锻炼中出现的问题,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增强自信心,有效地提高其运动锻炼水平,培养兴趣,并持之以恒地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2.3教师问题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新的理念、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高校体育教师队伍都来源于体育大学和体育学院,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他们更偏爱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也会重视专项特长的学习,如果是要提高某一竞技运动项目的成绩,他们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和手段方法。然而,当他们面对非运动专业的学生,面对如何进行好健康教育,如何对无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改变和增进他们的身体健康状态,如何有效地通过适宜的运动手段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去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时,这些体育教师或许就需要更好地钻研体育教育理论,对症下药,或许会有人束手无策,甚至败下阵来,这就好象一个声名显赫的将军要把一群训练无素的老百姓带上战场去与凶狠的敌人搏斗,其结果也是可知的一样。

因而,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让他们继续学习,而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通晓体育课程理论,要扎扎实实地钻研业务,真正做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必须为每个学生负责,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进而具有坚持性和创新性,体现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身心要求,终身受益,而不应出现“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要使体育课真正从过去的“要我上”变成“我要上”.

3建议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终身体育的需要,对于广大的体育教师来说是首当其冲,如何身体力行,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这是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自身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作为体育教育的执行者,必须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加强个人的学习与修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在教学活动中要明确教书育人的思想。不但要着眼于短期效果的达成,更要注重远期效果,对教学勇于创新,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自炼、自评的能力,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系,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将教学目标锁定在终身体育上。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要有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水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