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我想听花开的声音”

“我想听花开的声音”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9 15:13:59
“我想听花开的声音”
时间:2013-12-19 15:13:59     小编:

" 曾听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老师要他的学生用“想”造个句子,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听花开的声音。”老师听了勃然大怒:“乱弹琴,花开的声音怎么可以听?错了,重说!”

花开也许真有声音,只是我们目前限于条件还听不到;花开也许确实没有声音,想听声音便是一种幻想和追求。而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前面那位老师的粗暴指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法。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创造性思维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交融。

与一般思维相比,创造性思维有以下特点:



一、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创见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不能用常规、传统的方式加以解决。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以前不存在的、至少以前在创造主体头脑中是不存在的东西。它是具有创见性的,对社会或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产品。



二、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性想像的参与。

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性想像的参与,因而能够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里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这是创造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创造性想像是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成分,也是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



三、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

创造性思维既包含逻辑思维,又包含非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互补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新观念的提出、问题的突破,往往表现为从“逻辑的中断”到“思想的飞跃”。这时,通常都伴随着直觉、机智、灵感状态。直觉、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



四、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

在创造活动中,既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使用,又难以用常规的、传统的方法解决问题,它要求提出崭新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这就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聚合思维。只有通过发散思维提出种种新设想,才能通过聚合思维挑选出好的设想。可见,创造性思维首先表现在发散思维上。但事物是辩证统一的,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但由于语言的性质、作用,决定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的特殊功能。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

长期以来,在我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提到重要的位置。从语文教学看,老师囿于教材甚至把教材当金科玉律,“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基本上没什么改变。肢解课文,掰开了,揉碎了,把教参的分析和老师的理解硬塞给学生,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甚者,为了应考,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背孤立的词语解释,挖空心思地虚构作文,而真正需要读的书,却无暇顾及,难怪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样的教学,当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为此,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创新教育。

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科学是极富创造性的,其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面对大千世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中常有“为什么”相伴,这恰是产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动力,是使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认识世界的阶梯。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首先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就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而言,学生的质疑问难可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进行。

学生在课前质疑问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进行思维的扩散性训练。如教学《赶集》,课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读读课文,学着给课文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提在字词方面,有的提在句子的理解方面,有的从课文的背景方面提,有的从课文的内容方面提,有的还从课文的写法方面提。虽然问题的质量不一,层次有高低,但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解放。

学生在课中质疑问难,有助于学生深入文章,培养思维深刻性。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让学生对课文中音乐声进行质疑:为什么在乡村酒店用“轻快、柔和”,而在地主家的食具间用“轻微、凄惨”?通过学习课文,深入探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和命运的悲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课后质疑问难,既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结果,又能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如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教学了《三顾茅庐》之后,让学生质疑,结果有学生问:请诸葛亮时,张飞这么粗鲁,诸葛亮后来帮助刘备,诸葛亮有没有给张飞穿小鞋?老师请学生去看少年版的《三国演义》再来回答。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还应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就一篇课文而言,可以指导学生从这些方面提出问题:从课题的理解上提;从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上提;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以及句与句、段与段关系上提;从文章的写作特点、表现主题的手法上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

(二)引发争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精髓,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只有教师的繁琐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理解争议的课堂就好比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

培根曾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那另一半就是学会分析争议,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课应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学生争议时,不仅是追求正确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追求取得正确成果的思维活动。争议的内容不是对一个个琐细的问题的回答,而是完成一个个任务。争议的形成不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裁判学生的答案,而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辩,相互裁判;教师的作用不是包办思维过程,而是确定任务,定向点拨,引导深入。这样,学生就被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为了在争议中尽可能使胜利的天平倾向于自己,争议的双方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这就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感性、独立性。争议的过程实际上还是学生由发散思维向聚合思维的过程,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

如教学《草船借箭》,可对周瑜的话“这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周瑜有没有逼诸葛亮?开始,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周瑜没逼诸葛亮,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周瑜是逼了诸葛亮。当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各抒己见之后,意见便会逐渐统一起来:周瑜正是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才借公事之名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暴露出周瑜的小气量。

组织学生课堂争议,要注意:

1.争议的问题要统领全文,有助于通过争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锻炼学生的思维;

2.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争议之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时间,以便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争议;

3.在学生进行争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有理有据地争辩,而不是意气用事,更不能攻击人身。阐述问题时事实要清楚,理由要充分,思维要严密,语言要简练。



(三)引导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阅读教学凭借的课文,不少是名家的精品名著,随处可寻想像的训练点。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说来,语文课中可通过以下途径指导学生展开想像。

1.依据课文插图进行想像。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许多插图可作为指导学生想像的现成材料。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庐山云雾》,课文有两幅插图,表现庐山云海的壮观。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读课文,再仔细观察插图,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创造性地想像庐山云海的美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针对文章空白处进行想像。有的课文由于表现主题、塑造形象的需要,把文章的某些情节故意不写或写得简单,留待读者想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展开深入而丰富的想像,在想像中理解课文,发展创造性思维。如《三人行》,王吉文背负着黄元庆前进,由于过度劳累,昏倒在地。当他醒来,发现自己的伤口已经包扎好,小周和黄元庆正拉着自己前进。那么,小周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课文没有交待。教学时,应当组织学生根据上下文进行创造性想像,把想像的结果写下来并相互交流。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利用重点词句进行想像。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想像,不但可以加深对词句的理解,还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家乡的秋白梨》第二自然段,可抓住“一片雪白”、“像一片银海”等关键词语,想像春天的江湾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利用课文结尾进行想像。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想像的余地。如《凡卡》的结尾:“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教师可启发学生想像:凡卡的梦想能实现吗?

一篇文章可想像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要因文而异,紧扣课文的读写训练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各个不同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明确指出:“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子工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学时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为语文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开创广阔的空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