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聚焦新课程》等的体会

浅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聚焦新课程》等的体会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9 02:20:59
浅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聚焦新课程》等的体会
时间:2023-02-19 02:20:59     小编:

" 1.语文课改是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各方面,要群策群力,朝共同的目标迈进,才会达到最佳效果。要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非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可,非进行系统的改革不可。

课程改革涉及到不同部门,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编写者、教材使用者(师、生),评价部门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各尽所能,才能够推进改革的步伐。新课程标准经历长期酝酿面世,听取专家、教育工作者、学生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呼声,成为很有时代性的标准。彻底改变了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一切为学生的学会学习,培养道德服务。在娱乐中学习、在探究中进步、在合作中互相启发……正成为新一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老套的观念、学生要学会适应“没有灌输”下的教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发挥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学校要制定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评价体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敢于抛弃“升学率”这个“指挥棒”,为学校、师生松绑,才会形成有活力的学风,有创造性的校风,素质教育才会落到实处。只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明天的教育才会培养出有创新、能领先世界的人才。

2.课程改革的最明显之处是摆正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指导教育工作者今后工作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 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怎样通过事实得出理论,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不能够依据教参抄写教案,课堂上灌输知识;而要备课时先当一回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东西,才会使得学生有深入一步的理解。我曾经讲授鲁迅先生的《风筝》,当时是第一次在外校试讲,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只有一篇课文以及课题下的预习指导。我熟读全文,深挖课文语句,感受鲁迅先生的思路,得出比原文更合理的理解:认为借《风筝》表现对童年往事的愧疚心情,更有对弱小心灵摧残的反思、呐喊、呼吁。作者心情是复杂的。至今,我仍记得讲授《风筝》多年的评委们当时认同的表情。不盲从、不虚空,才是一线教师的素养。我们是为教学而探究,经过这一番探究,再考虑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成为自觉的要求,怎样引导、怎样组织 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心里也就有数了。学生初读课文后理解到一个什么程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就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引导他们探究。这样,学生思考的难点我们教师也很明白,备课会有侧重,不会出现学生会的、老师下力气讲,学生不会的、教师蜻蜓点水讲的局面。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切为学生进步服务,我们要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怎么去给予,才会激发他们的兴趣,才会使得他们终生难忘,受益非浅,关键在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方法才算教育的达标。

3.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校园、教室,应该在日常学、教中切实体现素质教育。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空口号,关键还要看毕业时的升学率,升学率下降了,看你还敢不敢再进行素质教育。的确,改革要冒风险,但改革还要进行,要稳步改革。整天看重分数的学校,好多已经感到缺乏后劲,教育走进了死胡同。改革的学校,正焕发生机,活力无限,师生从分数中都解放了。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既要教知识,更要教做人。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学生闪光点、不足处,采取合适的方式教育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尝试过讲授新课时,请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对比自己的结论与教参的理解有无出入,谁对谁错。学生很乐意在自发状态下的求知,大家分工合作,激烈争论,我则捕捉争论关键处,为总结全文做准备。学生是有活力的,我怎能只关心教材,忽略教育对象的感受呢?“在争论中提高,在总结中反思”,自主学习,学生成了自己的主人。素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我们能够每天对学生有一点素质方面的渗透,积少成多,何愁素质教育会落空?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时常问自己:我的学生毕业后,他的脑海里会不会有毕生难忘的我的影子;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中学老师,是什么让我对他记忆犹新。这样,我才会时刻警醒自己:怎样去教育学生。

4.要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方面发挥作 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所选用的基本材料往往具有深刻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方面的影响往往是直接而深广的,语文学习必须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所以语文教育应该特别重视语文教材所选材料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所选课文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让学生在独立阅读语文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感染,并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是美,新课标要求师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没有感受到课文的美,不会是多好的学习,无非是劳而无功白费力。没有健全的人格,即使再美的事物,也未必能够体验出美。语文不是政治,她应该是促人向善,熏陶感化人的。何时我们的语文课不再缺少美,就应该认为是实施“素质教育”了。

5. 传统的教育思想是

"

传道、授业、解惑

"

,教学摸式必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现代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为主,学习了课程改革的有关书籍后,我觉得关键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

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教师观念的更新,才有学生学习方法的相应改变。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能力,教师的素质才会提高。这种提高又大大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化,形成双向的互动作用。我认为教师要树立这几个观念:

一、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二、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独立地参与学习活动,变被 动的学为主动的学。

三、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有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四、 提倡合作精神: 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合作,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五、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

6.教辅用书应力求体现《新课标》指导思想,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训练题既要能够抓住知识要点,又要精炼,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以合理的思维形式引导学生从实际、实践中得出结论,学到知识,巩固课堂内容。还应该成为向师生反馈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一清二楚,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的现状有全面的了解。也为学期结束的总复习提供帮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