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

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9 15:35:13
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
时间:2013-12-19 15:35:13     小编:

"

一、研究的意义

社会课是集中培养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社会课于1916年在美国正式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 。在许多国家的中小学课程中,社会课是一门与语文、数学相并列的核心课程。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社会课的教学实验研究的目标:站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立场上,依据国家颁布 的社会课教学大纲,确立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其中包括 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社会问题,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促进学生的社会认 识和社会情感的统一协调发展。

实验的具体操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构建整体性的学生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我们参照教育评价目标分类的方法,将实验教学的目标具体划分为:

(1)情感、态度目标

观察身边社会现象的兴趣和关心社会事物的态度。

尊重各行各业工作价值和劳动的态度。

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热爱祖国国土、文化,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主动探求知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2)技能、能力目标

初步的判断和思考具体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

初步的参与、合作、交往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技能。

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

选用适当形式(图画、表、数字、文字、言语等)表现身边社会事物、现象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3)认知目标

掌握初步的社会生活常识、法律常识。

初步认识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工作价值。

初步的环境常识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初步的地理、历史常识。

2.充实具有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征的学习内容

社会课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跨学科和以专题构建的单元内容两方面。因此,我们拟通过专题设计的方式, 对现有的内容加以充实和完善,体现和突出综合性的特点。

社会课学习内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性。要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和具体事实出发去理解、认识社会,而 不是脱离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从抽象的理论和观念出发去认识社会。尽管社会课教科书已在贴近学生的生 活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别大,因而教科书在呈现具体和现实性的问题上不可避 免地受到约束,它所呈现的内容也不可能适宜于各个地区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加以 必要的补充和改造。其中包括收集和利用现有的图书、音像资料;以单元内容为主题,收集和整理区域性人文 、地理、历史等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单元内容。

3.构建以学生体验和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学习过程

构成社会课学习的三种基本学习方式为: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 着重探讨它们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

对现实社会的体验可以有:公共交通、野营生活、购物、乘车(船)、下乡劳动、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 活动以及人际交流体验,如与老人或幼儿园小朋友交谈,与不同地区或民族的同学交谈等。它们不限于在教室 中进行,而更多的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

“模拟体验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或情境的模拟活动,模拟体验活动可以有:人物模拟活动,如模 仿父母工作或照顾家人生活,模仿售货员、售票员、司机、老师、医生、护士、法官等工作情形;场景模拟活 动,如遇到危险时(失火、煤气、交通事故)、遇到特殊情况时(拾物—失物,救人—被救)等。

体验学习拓宽了学生理解和认识社会的渠道,对于学生来说,其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 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 原动力。

(2)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通过具体的探讨,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其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 ,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活动。

探索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索,而不是某种固定过程、方式的重复和再现。探索常常伴随着失败,因此从一定 意义上说,探索学习也是体验失败的学习。经受和体验失败本身就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

与探索科学问题不同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探索最终可能没有标准的或唯一的答案,但它可以引发学生对于 社会问题的进一步思索。

形成某种技能是探索学习活动的一方面意义,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创造的机会 ,使学生可以发挥主动性去思考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础。

(3)解决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是从社会事实和问题出发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 的过程中,学会综合的、关联的、切合实际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 活的行为方式,同时形成评判社会问题,评判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

解决问题学习不是按照某种固有的体系、顺序来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实 ,通过提出问题、查寻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解决和解释问题的活动过程进行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的基础是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多样性即构成了对于问 题分析的角度和所寻求的解决方式的不同。认识和方法的非唯一性是社会学习的固有特征。

为使上述各种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我们将以小组协同、合作学习作为社会课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与班 级讲授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优势:

a)小组学习可以给更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以相对多的自由表 现和发言的机会。

b)小组学习可以较好地开展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他们学会从多种角度认识和思考 问题,了解多种学习方法和信息渠道,并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

c)小组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对自身的学习有一种参与感、责任感。

4.构建有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学指导

教师的指导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关注态度、言语指导和行为指导体现出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 则:

(1)面向全体的原则。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社会课的学习,就要求教师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参与和表现机会,特别应 当给予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不佳或内向的学生以相对多的自由表现 机会。给予每一个儿童以同样的关注是使其获得自信、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条件。

(2)尊重个性的原则。

由于社会课学习活动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的体验、经历不同,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同, 所获得的认识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当认识到,学生个体在思考上的不一致 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尝试错误,苛求认识一步到位往往使学生陷于对书" 本 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形成真正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原则

无论是在探讨思路、方法选择或是具体操作中,都尽可能地不提供“标准件”,给予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 利,以此改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依赖性和盲从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4)关注过程的原则

在社会课指导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比较关注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 度和行为方式所具有的意义。要作到有效指导,就必须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兴趣和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 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5)强调多边互动的原则

教室环境是构成教学过程中非言语交流的主要条件,为使学生间的交流能够在一种更自然的条件下进行, 教师要探讨通过改变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来改变交流者之间的接近度和关注度,进而促进学生参与交流、扩大 交流。

5.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社会课追求的是多层次目标要求、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由此形成的学习成果也必然呈现出多样 性。知识的掌握仅为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它是获得能力、行为发展的一种手段,而思考能力、情感态度等 的发展则为更重要的目标。前者可以直接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有形成果;而后者一般只能通 过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在短时间内难以展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无形成果。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成果都 显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都应当得到恰当的、全面的评价。为此,我们确定以下评价原则:

(1)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 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因此,作为社会课学习的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记忆程度如何不是评价的重 点,而学生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了学习,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学习 方法的掌握程度,计划的合理性,学习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合作态度和方式,是否学会了基本的自我约束和管 理方法等等,才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的涵义。

(2)评价的多样性原则

社会课教学的特点在于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授,学习途径是多样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 的兴趣和关心不同,探求的角度、方式不同,因而所获得的答案和学习结果也必然具有多样性。对于多样性的 学习结果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则限定了学习活动和思维发展,显然是不适宜的。同时,学生获 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或技能,而更多的是情感的体验、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具有个性的社会思考能力的形 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这一类属于发展性目标和情意性目标的内容,采用统一的标准化评价方法也是不适 宜的。因此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对于有些成果,如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的范围、科学性,运用知识说明解释问题、观点的恰当 性,操作水平等,可以采用相对等级评价的方法来评价。但对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在学习中建立的 自信心,激发的探求欲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意识、水平的提高,查阅、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等,将主要采用 观察、记录、特征描述、教学过程分析等定性评价的方式。

(3)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观强调,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在于选拔和鉴定,而在于通过评价获得更多的、更全面的有助于 调节教学的信息,同时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我们进行社会课教学评价的基本立场。

长期以来学生学科学习成就评价,主要采用的是相对评价或绝对评价的方式,它们都是依据于某种外在标 准的评价,是一种横向的比较和评价。尽管它们都有其科学和合理的一面,但由于忽视了每一个学生自身原有 的基础和个性心理特征,因而往往只有少部分人能够通过肯定的评价获得成就感。相当多的学生却只能承受由 评价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少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体验成就感,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为了使评价能够真正 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其能够发挥激励学生参与学习、获得自我肯定的功能,我们主张,社会 课学习评价必须依据学生个人的基础和特征进行,即:较少横向比较而以个人进步程度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只 要学生付出了努力,在原有起点上有所发展获得进步,哪怕其水平是较低的,其幅度是微不足道的,就应当得 到积极的鼓励和强化。教师不仅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变化,而且要引导学生评价、认识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 快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