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营造一片以人为本的教育芳草地

营造一片以人为本的教育芳草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9 17:17:04
营造一片以人为本的教育芳草地
时间:2013-12-19 17:17:04     小编:

"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再认识、对当前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的想法作了一些粗浅的阐述,表达了作者渴望营造一片以人为本的教育芳草地,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崇高的人文情怀,使我们的孩子在这块芳草地上自由呼吸,自然成长,自如生活,最终使我们的孩子在这块芳草地上托起我们伟大祖国新世纪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人文精神 再认识 必要性和迫切性 思想政治课 人文教育

【正文】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严重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倾向,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的倾向。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人文属性渐趋模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以实利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从事教育,将接受教育的过程纯粹视为“就业准备的过程”、“智力投资的过程”、“价值积累的过程”等等,甚至主张要将其“产业化”、“商品化”。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说是学习知识最好的时间,但同时也是情感迅速成熟的时期。孩子长大成人,虽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同时更需要有及时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人际交往和体育等教育。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有一句话:“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确实,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对人文精神的再认识

随着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出现了对人文精神概念的不同界定,但对“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信念、理想、气节和人格等”这一实质是共识的。(陈勇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我认为,人文精神是人文的精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着眼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对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索。在不同时代人文精神有不同的主题,它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价值取向。

同时我认为,我们今天重视、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的人文精神。在当今,科技如此高速发展与高度发达,人文文化、人文教育显然特别重要,科技与人文对人类社会与个人犹如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长空竞胜。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看来,二者本身存在着相通性。理性的科学精神必然蕴含着人文精神的成分,而高度发达的人文精神也必然包含着科学精神的要素。可以说,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这种相通性,就决定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具有实现整合的内在机制,可以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二、当前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进行人文教育是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两种基本需要。正如李铁映在2001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所指出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构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只有两轮共转,协同前进,两翼共振,携手同飞,才能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才能推动整个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2、进行人文教育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文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个人人生的成败。对个人来说,人格的高尚与卑劣,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尺度。没有完善的人格,很难谈及家庭、事业、人生的成功与辉煌。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回、锲而不舍的毅力。爱迪生认为:“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几十年来,强调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教育忽视了价值理性,带来人文精神的长期缺失,从而培养出大量德智分离、有能无德的“人才”,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不久前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烧碱泼熊便是典型。目前,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克服他们娇生惯养、意志薄弱、任性的弱点,培养他们有胆有识、坚定自信、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

三、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些想法

我们的教育应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协调而健康地育人,提高我们的青少年一代的素质。在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今天,加强人文教育尤其重要。

思想政治课属于人文学科,是目前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说,它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它的学科优势。然而,必须承认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其实际效果越来越不容乐观。据北京市中学生人文素质情况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价值观念日益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同时,传统价值观念的虚无主义倾向突出。(引自《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步研究》)而在我校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们对政治课的评价是:“政治课的内容过于空洞,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太遥远。”;“我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和书上不同的想法,但考试时必须以书上的说法为准。”;“考试就是记笔记,背习题,考试一过全都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等等。

思想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以致不被学生重视,削弱了其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作用。这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科学主义色彩浓厚,人文主义色彩淡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沿袭了科学主义的教学手段,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没有从人文主义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思想政治课首先应加强人文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在教育中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

当前,素质教育以越来越强大的气势冲击着我们,如: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试卷难度的降低,能力题、实践题、综合题、开放性试题比重的逐渐加大等,但各类考试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为了能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我们的学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对书本的学习中去了,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们还不可能超脱我们所在的地区和学校的土壤,我们在多种量化评比中虽然不得不面对现实,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勇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

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谈到:课堂上,凡属于见解型的问题,老师不能判定对错,如果一定要说,必须说明仅仅是个人观点,因此在美国校园里,学生思维活跃,师生能平等交流。反观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一方面,教材的某些内容和材料显得过时、空洞,在表述上也缺乏人文关怀,给人一种僵硬的距离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又经常摆出授道者居高临下的姿态,为了传授“正确的知识”,运用各" 种不同的技巧、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生吞活剥地去接受书本提供的所谓客观知识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学过程即传授客观知识的过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的、创新的思想就会遭到扼杀,从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又或是口服心不服,变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教育中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应该认识到随着多元开放社会的形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纷至沓来,这正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人们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和趋势。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于“奇谈怪论”是正常的,教师不仅不应压制,而且还应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对于种种想法,无论是浅薄幼稚,还是谬误百出,或是辛辣尖锐,教师都应尊重,不要动辄就充当法官,轻易做出是非判断,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创新的精神,师生也才能做到平等的交流。

2、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文科学的核心问题。人文学科的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人格与尊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来讲,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摆脱“为了应试而教”的束缚,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

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主体意识。然而现实怎样?一个心理学家向150个孩子调查,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150个答案完全一样——“找父母亲”。长期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丢掉了太多太多的个性!人和人是有差异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人和人一样则是世界的灾难。人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的教育往往是与生活中多样化的人相对立:统一的教室,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课本,统一的教师,统一的教法,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试卷和答案,甚至统一的服装,为什么要这么多统一,这么多一元呢? 当今社会以人才竞争为焦点,身处这一时代的教师,更应以学生为贵。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努力促进自由的发展,启迪自觉意识,弘扬自主精神,培养自省能力,造成自为行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成长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以益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3、教师要以增强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底蕴为宗旨,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教育理念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不仅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且还形成了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权威。从而培养了学生屈从、自卑甚至奴性的性格。以致于造成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学生应听从老师的教诲,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间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的探讨科学知识。

我们必须改变政治学科的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探究的精神。教师可以创设大量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去归纳,变学生由听客为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平等意识、创造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挥。

另外,还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辩论会、系列讲座,包括设计一些有人文精神倾向的题目等作为对学生的测试或训练,从而实现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由传统的目标教育为过程教育,最终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4、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抓住切入点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1)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授初二教材中的“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内容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又是一种人文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介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我国最缺少的资源是什么?答曰:信用。信用,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信用是一个人、一个集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是叩开社会大门的通行证。古往今来,诚、信二字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和行为指导。孔夫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史记·季布列传》也记载:楚汉名将季布以不轻然诺,严守信义,为世人称道,故有“一诺千金”的美誉。即便是过去的商人,也常在店堂里高悬“童叟无欺”、“真不二价”的招牌,以示承诺。不少人视信誉为生命,将之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甚至在招生考试中也存在着师生串通作弊现象。凡此种种社会现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这种处理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现实,培养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2)寓人文思想、理念于重大时事教育之中 通过对申奥成功的相关报道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指出对我国而言,主办奥运会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北京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目标,申奥成功,将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还还会促进西部开发、对外开放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申办成功到办好奥运会,这期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尽自己所能,为办好奥运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从而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内容,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让我们用对学生的心灵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的崇高人文情怀和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构建我们教师的德、才、学、识,营造一片以人为本的教育芳草地,使我们的孩子在这块芳草地上自由呼吸,自然成长,自如生活,使我们的孩子在这块芳草地上托起我们伟大祖国新世纪的美好明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