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小学语文教学随感

小学语文教学随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12-20 13:35:55
小学语文教学随感
时间:2016-12-20 13:35:55     小编:刘羿彤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1.精心准备,创造讨论条件

1.1角色准备。首先让每一个参与讨论的学生意识到我与他人,尤其与老师是平等的学习者;其次让学生意识到我是一个积极的说话者和谦逊的倾听者。这样的角色意识是任何形式的讨论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这有赖于在平时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这是讨论焕发生命活力的有力保障。教师应以平等的目光注视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个性行为给予接纳和满足,使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体验到一种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受到真正的心理自由。

1.2问题准备。问题来源于何处,问题的好坏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实践表明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来源于问题情境的问题学生最感兴趣。而好问题的特征应该是:问题本身明白易懂;问题的答案离不开文章的支撑,但又不拘泥于文章本身;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场;问题是特定的文章所特有的问题;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衍生出子问题,从而推动讨论深入下去,激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怎样得到好问题呢?我从三个角度获得了体会。①精读文本,巧找问点,设计问题情境。②抓好预习,课前质疑,落实讨论问题。③捕捉良机,即兴提问,创设讨论氛围。

1.3观点准备。讨论是在观点的碰撞中展开并走向深入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个别思考的时间。即讨论应是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前应让学生形成观点或观点雏形再参与到讨论活动中。这样一来学生在讨论中才有话可说,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给他人分享思维果实的快乐。因此在课堂上应处理好自主学习与讨论的关系。这一环节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讨论失败。

2.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带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从小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要以学生学习为重,但是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学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肯能使学生走弯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须的。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于课堂教学者的综合素质和方法。课文只是个例子,充其量只是个典型的例子。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应用性和教育性特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要以课文为例子,以小见大,是学生根据一篇小小的文章,学到大的知识。例如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在起到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讲究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既要立足于课本,又要放眼课外,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紧密结合。比如在学习课文《离开南极,不带滴水片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所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外阅读中查找的有关资料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别谈谈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珍稀动物的处境,以及如何保护珍稀动物?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强学生对语文这个科目的兴趣。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课本应用于实际生活

俗话说,学以致用。就是说学的理论知识要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算真正学会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语文,这也是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特点。人们平时说话、办事和交际等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运用。语文功底好的人说话办事行之有效。所以说学习语文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这个科目本身有其特有的特点,学生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始终都在运用语文知识,所以说语文教学具有深远意义。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如何学习理解上,比如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等。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语。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教会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如何去学习表达。让学生对书本知识透彻理解后,多把时间用在表达上。学会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完美的结合,才能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理解而应用于实际生活,要使学生努力掌握: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会理解"和"学会运用"两方面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本的真谛。

4.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1)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2)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3)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4)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其次还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

从更广的视角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练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这样学生将受益无穷。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有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常用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此外,还有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

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虚不是无,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如果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如果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从而来培养学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