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3-01 11:45:57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16-03-01 11:45:57     小编:

[摘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重点。论文以会计与金融服务专业群为例,阐述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导向与建设内容。

[关键词]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专业群的内涵

“专业群”建设任务的提出,缘起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但是究竟何为“专业群”,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许多学者基于专业群建设的实施或管理实践,对“专业群”的概念做出了各有侧重点的理论阐释。

陈林杰认为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孙毅颖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具有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等’特征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整合跨类别专业、培育孵化新专业、建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立实验实训基地、配备师资团队、建设质控评价体系等。专业群的建设水平是一所院校特色化办学能力的综合体现,诸多的工作无不蕴含其中。概括地说,专业群是以办学实力、行业背景、发展潜力等综合优势明显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的构建导向与建设内容――以会计与金融服务专业群为例

以由会计与审计、金融与证券、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组成的“会计与金融服务专业群”为例,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技术与服务领域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以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导向

1.底层共享,构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课程平台

这个用以共享的平台性的课程群的设置内容,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理念。一是搭建“基本素质平台”,其中囊括了高职学生所必备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二是搭建“专业素质平台”,其中包括了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的如会计基础,应用统计,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等4门职业基础课程。

2.中层分立,构建核心课程平台

依据群内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岗位,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过程)设置体现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综合的专业核心“理实一体化”课程,推进“教学做合一”。以会计与审计专业为例,依据该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过程)要求,重点开设会计实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实务、国家税收、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

3.高层互选,构建素质拓展和专业拓展课程平台

开设的可供群内各专业交叉互选的素质拓展和专业拓展课程平台。例如,会计与审计、金融与证券、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可选修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素质拓展模块中的课程;以及会计电算化实训,证券投资分析等专业拓展模块中的课程及实训;在巩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跨岗位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口径,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依据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工学项目模块设计→项目课程体系→教学方案设计的路径,将教学计划与岗位能力要求有机结合,以实现为企业和行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卓越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实施招工即招生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拔人才,使学生入学伊始便获得了“学校学生”与“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岗位技能标准、评价体系等,工学交替、轮岗培训,深化学生学徒的一体化培养。

2.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

改变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实行的“学院→院系→教研室”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学院→院系→专业团队→课程团队”的四级教学管理模式,并且重心下沉。发挥专业建设负责人的团队引领作用,由专业团队和课程团队全面负责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和教材建设,组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实施学生的“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开发并丰富平台课程与拓展课程,对底层共享、高层互选的课程实施“弹性学分制”,学生可在两类课程范围内自主选课。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构建“校内课程实习、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与实践,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人力、设施设备、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三、结语

专业群课程体系究竟如何构建,各个高职院校都是在研究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学习示范性院校建设榜样的基础上,探索自身实践的建设思路与路径。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基于市场适应性动态的、开放的体系;且建设成效反映在高职院校通过整合现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培养卓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上。所以,无论从过程还是成效来看,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高职院校都是“在路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