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校企合作德育的动力因素分析

试论校企合作德育的动力因素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5 00:47:19
试论校企合作德育的动力因素分析
时间:2023-02-15 00:47:19     小编:

"

论文摘要:建立校企德育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构建校企德育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企合作德育不断取得成效,实现校企双方最终合作目标的重要保证。校企双方理性认识校企合作德育的互利性,树立“德育为首”、“以德兴企”理念,建立稳定的德育合作关系,重视校企参与合作德育的价值观影响力和外在动力机制的构建是推动校企参与合作德育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校企持续参与校企合作愿望和动力的重要措施。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德育;德育合作;动力因素

一、校企合作德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德育是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及高职德育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化德育模式,其本质是高职德育内涵的延伸,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尽管理论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德育是成功的社会化德育模式,但是,在校企合作德育实践中,合作德育工作仍存在组织领导机构不健全,德育工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及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德育工作与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不协调,校企合作德育的合力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等状况。从整体上看,德育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合作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校企互动模式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更多关注的是专业建设、合作项目和技术开发、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等问题,尽管许多教师和学者注意到现行学校德育与企业、社会隔离的现象,主张德育要关注社会和企业需要,发挥学校、企业等多方合作德育的作用,解决德育教育孤立进行的被动局面,表现了要让学校德育工作适应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努力和决心,但是,囿于多种原因,从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德育机制等方面仍旧缺乏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其参与合作的目标追求,其合作行为选择具有市场性、利益性,企业决策者重视短期、近期利益和显性的直接经济利益,对合作德育所带来的长远利益、隐性利益往往缺乏兴趣,艰难、复杂的而又缺乏硬性指标的德育教育很难得到企业的回应。总之,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追求目标的功利性决定了双方在对待合作德育工作的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都有着偏差,这种偏差极易导致校企丧失以德育合作为切入点,促进双方合作关系深度融合,实现自身最终合作目标的良好契机。所以,增强校企参与德育合作动力是构建校企合作德育运行机制的关键。

二、理性认识校企合作德育的互利性,树立“德育为首”、“以德兴企”理念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德育功能所决定的德育在个体发展和企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合作德育工作对校企双方实现合作目标的重要意义,也是双方开展德育合作,形成德育合力,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德育在人格塑造中处于主导地位,德育能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心理素质,并对受教育者其他素质的健康发展及其从事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活等活动起着定向、驱动和监督等“灵魂”、“统帅”、“发动机”作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特点、德育的实践性本质和环境德育功能决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实践中能为高职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动力机制、开放性环境,并有利于促进高职德育理念、模式的改革,提高德育实效性。所以,高职院校要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遇与平台,实现培养人格健全、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目标,必须树立“德育为首”、“德育为先”的理念,主动加强校企合作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通过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而得以实现。德育在企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促进企业生产管理、协调企业人际关系、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生产和经济目标。德育所创造的人的各种精神、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决定着企业发展现代化的方向。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外部竞争环境,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竞争实力和核心力的提高。对优秀人才资源的迫切需求,已成为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不竭动力。所以,企业应树立“以德兴企”的理念,利用校企合作德育的优势,将企业的德育工作看做现代企业战略的重要保障之一,作为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战略工作。

所以,校企合作中加强德育工作既有理论上的依据,在实践中又有极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是校企双方最终合作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校企双方要充分认识合作德育的理论基础和对校企双方的重要价值,理性认识合作德育的互利性,并让双方的合作目标追求变成双方应尽的义务,这是校企双方积极创新德育观念,加强合作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前提。

三、发挥高职院校在德育合作中的主动、主导作用,建立稳定的德育合作关系

(一)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校企德育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构建企业参与合作德育的动力机制。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组织关系理论分析可知,关系越容易建立,沟通越融洽,双方信任度越高,双方重视度越高,合作成效越高。反映在校企合作德育过程中,德育合作双方对合作关系的认知程度、为了维系和促进合作关系所作的努力得到双方的认可程度、对德育合作伙伴的认可程度、对德育合作中职责的明确性等的认可度越高,德育合作关系的成效越显著。鉴于企业参加合作德育仍旧很难自发实现,构建企业参加合作德育的动力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德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它们本质上是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校企合作是教育和经济合作制度的具体化。按照经济规律来说,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应该和企业相适应,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也以自己的特点影响企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德育合作方面更应该也必须发挥主动性、主导性作用,通过一系列主动服务企业的措施,保证企业从校企合作德育中得到明显的收益,从而使企业决策者认识到校企合作德育是企业塑造和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内化,开展员工教育,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建设学习型企业的必然选择,从而促进其真正转变观念,产生参与德育合作的内在动力,并逐步使其由合作德育中的被动地位改变为主动的合作的地位。 "

高职院校以企业营造学习型组织、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迫切需求为切入点,确保企业获得预期的最大利益,推动其参与合作德育的具体措施为:首先,学校要组织具有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工作经验的领导和教师,加强关于企业文化、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问题及校企合作德育的理论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影响、转变校企领导的合作理念,成为校企合作德育有效开展的推动者,并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符合企业和高职院校办学需求的师资队伍。其次,充分研究合作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主要问题;将企业员工纳入校企合作德育教育的对象,将塑造和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作为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针对合作企业的行业和自身状况,对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德育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提案;派出人员帮助并参与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和职工教育等系列活动,如利用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资源、经验等优势,结合企业实际及需求,帮助企业筹办规模不等的企业大学或建立科学的企业教育制度,降低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扩张成本,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搭建桥梁,为校企合作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开拓更广大的合作空间。

(二)推进校企德育合作关系及其治理,建立良好的德育合作互动氛围。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组织关系理论分析可知,关系的稳定性越高,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信任度、沟通频率以及校企的主动性越高,合作成效越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德育资源依赖性仅仅表明了潜在的校企合作德育价值,而双方要实现较高的合作德育成效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双方有效的关系管理所带来的德育资源整合效应,所以,校企双方合作关系的状况及其管理对合作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价值,校企合作双方应进行有效的关系管理,建立良好的德育合作互动氛围,其中,双方关系的信任、有效沟通、校企对合作关系及其合作德育价值的认知是三个重要维度。

首先,校企双方要在认识自身状况,区分合作层次与特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对合作德育成效的影响、校企双方的德育资源状况及其在德育合作中的优势、合作德育对双方目标的实现所产生影响的重要程度及德育合作的相互依赖性和互利性,明确双方在德育合作中的应然关系及彼此的职责,深刻认识合作德育的障碍性因素及消除措施,理性认识德育合作关系的状况及开展德育合作的基础及可能合作的深度及层次,持续保持校企互动合作的愿望和动力。其次,校企双方应站在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合作研究合作德育的内涵、功能、要素、合作目标、角色定位及校企德育合作的形式、结合点及合作点,使校企合作德育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校企双方探索德育合作机制及实施策略,实现德育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构建适合校企特点的德育合作模式,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德育的优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合作、良性循环机制。

四、成立相应机构,构建校企参与合作德育的内在和外在动力机制

构建校企合作德育动力机制,要靠政策的指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下,成立以教育主管机构领导人员、高职院校领导、德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当地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行业的领导组成的校企合作德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校企合作德育的第三方,要加强校企合作德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促进校企合作德育良好氛围的形成,保持校企持续参与德育合作的动力。

(一)运用宣传、教育手段构建校企主体的合作价值观影响机制。每个合作主体的行为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进行的。校企领导树立正确的德育合作价值观,是保证合作能够走向深度融合的重要前提。为此,校企合作德育指导委员会要通过组织德育合作研讨会、协调会、示范成果展示及推广会等多种宣传、教育途径,宣传德育合作的近期重要意义和远期战略意义,并将其与校企战略发展目标、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相结合,进而从时代的要求、社会使命的高度,培育企业和高职院校德育合作能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整体功效大的双赢理念和价值观,在保证双方自愿且合作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提高校企参与德育合作的自觉性、责任感,使校企合作德育成为企业经营者和高职院校共同追求的愿望和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而促使其在合作价值观影响下形成内在合作动力,并最终促使双方积极发挥其组织优势,在合作德育的理念、措施、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并取得实效。

(二)构建校企德育合作的外在动力机制。校企合作德育指导委员会要制定校企合作德育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条例,确立校企参与合作德育的法定责任、具体义务,保障各方利益,完善监督制度、奖惩制度,指导校企合作德育工作的宣传、开展、评价、奖惩等工作。建立有效的合作德育评估机制,将考核重点应放在顶岗实习学生、企业员工所接受的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在其社会和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素质及其所带来的工作绩效改善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上。

五、结语

校企合作德育的动力机制和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分属不同领域的合作,其合作的必要性和应遵循的规律也不必然相同。合作德育属于上层建筑部分,其合作成效将最终成为促进校企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动力因素,能促使校企合作真正达到深度融合。在合作状况良好的校企之间,合作德育有着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合作状况处于肤浅、表面层次的校企或者没有其他方面合作关系的校企之间也有建立良好的德育合作关系的可能,其关键是校企领导层面对校企合作德育意义的认可程度,及其合作德育契合点的寻找和合作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的建立状况。高职院校、企业应站在建设和谐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结合自身社会职能,优化配置相关德育资源,积极开展联合协作,形成社会化德育合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