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析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教学现状及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8:52:07
试析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教学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3-12-18 18:52:07     小编:

"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精神失落等现象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修养和人格塑造的特殊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深入探讨人文类公选课开设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的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人文理性”的借鉴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公选课;人文教育

公选课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以及培养人格魅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类公选课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人格精神等综合素质,为高职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奠定基本的素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精神失落等现象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修养和人格塑造的特殊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在深入探讨人文类公选课开设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的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人文理性”的借鉴与思考。

一、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类公选课的意义探讨

从总体上讲,“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却又很难界定的概念。可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人文”又常常与人的价值、尊严、人格、个性以及人的生存、存在意义等紧密相连。《辞海》的解释为:“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新华汉语词典》将其释义为“关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可见,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其核心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塞缪尔·斯迈尔斯曾经说过:“学习知识必须与美德结合。”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类公选课旨在传播人文知识,传承优秀文化,提升人文修养,教育当代大学生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人为本,学会做人。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会做人,完善人格和品格,而不仅仅是成为“工具理性”的人。高职院校本质上属于高等教育,而并非就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甚至是就业教育,这样的教育属于技术主义教育。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教育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是一种短视行为。“当今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人和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应该并且切实关注人的健康发展、人格的建构、人性的提升诸方面。人文类公选课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提升人文素养、人格境界和精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性的重要地位。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长时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型、创造型人才的缺失是自然而然的。培养创新型和创造性人才离不开人文类课程的隐性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类公选课的呼声日益高涨,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体系的建构早已提上议事日程。高职院校开设好人文类公选课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建构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长远的意义,决不可小觑。

二、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已成不争的事实。但是,从行业和就业总体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不容乐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用人单位不仅注重专业技能好、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同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最受市场看好。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其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从现状来看,人文类公选课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除了大学教育的功利性(知识教育、技能培养)影响外,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人文类公选课的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离开了这个“基础”,大学教育的使命无从谈起。人文类公选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工具性”一面,又有“人文性”的一面。人文类公选课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其外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人文性”则揭示了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这“内在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人文类公选课的生命力和基础地位,也是教育的本质得以显现的属性。因而,人文类公选课并非可有可无,也并非是专业课程的补充或附庸。

2.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人文类公选课的开设需要教者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由于体制等原因,教师对人文类公选课的认识和投入不足。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固守单一的教学法,难以胜任人文类公选课的教学。事实上,真正上好公选课并非易事,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人文知识,对自己开设的课程有明确的定位,有责任意识,而且需要教师有“一盘棋”思想,有人文精神的底蕴,有长远的规划和设想。教师面对的是90后学生群体,需要研究和思考受教育者的层次结构、心理特征,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适合青年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传授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精神。"

3.学生选课的“自由”与“盲目”

教学是教师、学生、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如果学生不选、不学,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意义。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类公选课的选课目的不清楚,选课心理不一,实用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思想占主流,甚至存在“选而不修”的情况,因而让人文类公选课教学陷入两难境地。大学生选课除了好奇心以外,从众心理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完全是为了完成学分而选。加上对选课并没有什么限制,学生想选什么都是出于自愿的,因此,选课的随意性、盲目性、自由度较大。这种种情况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选课虽然是自愿的,基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层次,有关部门和教师应通力合作,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将选课与学生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三、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教学对策分析

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指出:“人文教育是通过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优化人文类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合理的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并建立客观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实现人文教育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1.构建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人文类公选课课程体系

人文类公选课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形成自身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如果说专业技术课程主要解决的是未来“职业人”的问题,那么,“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人文类课程应对的是“高素质”的问题,即解决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及生存等问题。“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人文类公选课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为人文素养和人文应用两大类。其中人文素养类课程又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政治、地理、哲学、法律、宗教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内容。第二层面包括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等内容。第三层面指的是包括人类文明的基本成果、人类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内容。人文应用类课程则包括现代礼仪、人际沟通、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成功学、企业文化等内容。构建这样的学科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为塑造具有职业精神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能够与专业技能和职场实现成功对接,学会生存。

2.建构合理的“人文”教师团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和影响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和磨练人的意志、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就在于影响人的灵魂,提升人格境界。胡锦涛总书记曾对广大教师提出四点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四点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座右铭。

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就无法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大学生。教师必须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从学历层次、知识层次、年龄层次以及职称上进一步优化人文类课程教师队伍,建构合理的“人文”教学团队,发挥其在人文类公选课培养创新人才塑造灵魂方面的积极作用。

3.以人为本,改变教学方法,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般地说,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层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人文类公选课不同于专业基础等课程,教者必须根据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以达到“人文”修养之目的,塑造人文精神之任务。学生则在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引导下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如自主探究、合作等)。人文类公选课的教学方法不能强求一致,也无法实现一致,但笔者认为仅在课堂上传授一些人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强调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此言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量人文类作品的阅读与积累,没有与中外经典进行对话,没有将人文知识内化,要想成为一个精神成长的个体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建构及竞争力取决于它的信仰和精神力量,而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国家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其阅读的力量。阅读在人文类公选课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必须强化阅读在人文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要发挥这样的作用,阅读的指导也是必需的。教者必须引导大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教者对学生的阅读计划(包括假期阅读)、读书的选择、读书方法以及读书笔记的写法等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学生领会到“阅读不仅是一次发现和探险的旅程,一种跨时空的创造,而且是一种信任,对他人经验和智识的信任;一种延续,一种人类文明的承继和绵延。”另外,要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避免阅读带来的偏差。

4.建设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体系

考核制度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检验教学质量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与手段,是“教”与“学”的晴雨表。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又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检查。就人文类公选课而言,建立符合人文教育过程和目的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过程性考核,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具体说,考核结果不再以分值表示,而应以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的方式体现出来。考核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笔记、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布置以及期末检测等多样化的形式,而不能仅仅靠几次作业敷衍了事。考核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既能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教育的目的。

人文类公选课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是国家、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传播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精神的必然途径。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理应担当“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任,在培育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计,任重而道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