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社区学院荣誉教育对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借鉴

试析社区学院荣誉教育对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借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5 03:19:15
试析社区学院荣誉教育对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借鉴
时间:2022-11-15 03:19:15     小编:

"

论文摘要:美国社区学院通过实施荣誉教育,从拔尖人才的选拔、重构课程体系实现方式、多元化考核途径等不同层面为拔尖人才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成功地在美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借鉴其成功经验,以提升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为出发点,对我国实施高职教育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分析,从该类人才的培养观念、培养机制、培养环境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论文关键词:社区学院;荣誉教育;高职;拔尖人才

一、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项目

1.美国教育体系 2.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项目

(1)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发展历程。美国全国高校荣誉理事会对荣誉教育定义是:通过各类课程或借助教学风格、教育目标等不同途径并经过各类的教育方式实现对能力卓越的优秀人才培养。基于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荣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最终实现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美国的社区学院最初仅仅以提供职业课程、职业训练课程为主要目标,但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美国社区学院认识到基本的职业培训类课程已经不能够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实际需求。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少量的2年制社区学院开始接触荣誉教育,80年代初荣誉教育项目在2年制学院中逐步大范围推广和实施。为实现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卓越学生学术水平,80年代开始,美国各州的高校与社区学院之间构建了2年制社区学院与4年制高校的转学计划,以鼓励卓越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

(2)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的实施方式。荣誉教育学生的选拔,一般学院需要学生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或以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成绩作为参考。除成绩因素外,其他一些因素也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进入到荣誉教育中的主要参考:如体现学生书写能力的课程论文,在项目实施或职务担任过程中体现出的特定创造能力、导师的推荐信以及在面试、学习工作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学习热情和动机等。

美国各个州社区学院的荣誉教育,其实现和组织的方式多样,包括有荣誉项目、荣誉学院等不同形式。荣誉教育的课程也采取了课程内选择(In-Course)和跨学科课程(Interdisciplinary)学习等多种的实现方式。以课程内选择为例,其荣誉课程实现方式是以教学计划内的标准课程为参照,将之转换为荣誉课程。荣誉课程通过在原有的标准课程中进一步设置更多富有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讨论课题,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能力的内容,以最终实现学生学术严谨性、学术水平的提升。课程最终的实现形式则通过更多的阅读和讨论、独立学习或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更高的写作要求、更高层次的批评性思维拓展等多种形式展开。除课程内选择外,部分荣誉课程则在基于特定主题的基础上,以跨学科课程学习的方式来展开。比如内华达州的Clark County社区学院,其荣誉课程覆盖计算机语言与软件、科幻、技术历史、技术价值和技术写作等多学科领域内的课程;田纳西州的Motlow State社区学院的课程“美国文化缩影——阿巴拉契亚文化”是在将两门跨学科的荣誉课程序化后的形式实现。除上述方式外,荣誉课程往往也以通过对普通核心课程外围进行扩展,围绕特定讲座以开展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展开。

对于荣誉课程的标准和考核,美国社区学院以所在州的高等教育机构要求的标准作为参考,其质量也由州高等教育机构的QC部门负责。荣誉项目毕业的学生,其毕业最终的GPA最小累计需要达到3.25~3.5左右,并修满12个左右的学分,学分范围不仅涵盖学生参加并完成的荣誉课程,还包括完成在荣誉座谈会、文化或社会活动中涉及的相关任务的实现。不难看出,美国的荣誉教育依然是能力本位教育在拔尖人才实施过程中的体现。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性拔尖人才现状分析

1.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尚未形成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但由于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很多支撑的理论体系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故当前高职教育层次重点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缺乏对研究和实践高职教育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问题的关注,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理念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2.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及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斐然,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学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加强。但由于底子薄、适合教师素质提升的机制和体制尚在推进阶段,因此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适应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亟待加强培育,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更需要明显提升。

3.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体制匮乏

因为缺少对高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视,因此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思考与研究,相关培养机制和体制匮缺,导致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另外,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上,尚未构建形成合理的立交桥,缺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衔接的通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类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三、美国社区学院荣誉教育对我国高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教育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荣誉教育有效实现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对人才的选拔起到关键作用,达到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同步提升及学院、社会共赢局面,有效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借鉴荣誉教育的实施经验,对于解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1.借鉴荣誉教育卓越人才培养观,构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要实现这一战略,必须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这也正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承担着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开展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发挥高职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1)树立高职多元化人才培养全局观。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多元化人才培养思想体系为基础,建立高职院校多元化人才培养全局观。多元化人才培养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而展开因材施教以实现充分发展个性潜能的需求,只有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必要性,才能进一步树立高职院校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上可以有所作为的正确认识,在意识层面达到高度统一。

(2)构建智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培育观。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教育对个体的健全人格与个体全面素质的整体塑造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通过以目前课程教育为形式的智力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完成,更需要通过在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方面加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培育来实现。借助人文素质教育的支撑,将人文知识提升到与技术知识同等的地位,最终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目标,使得育人层面从基本知识技能学习升华到个人素养全方面提升发展,通过贯彻和实施全面教育观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育思想。纵观美国的荣誉教育培养体系,从荣誉学生的选拔、荣誉课程的选择、荣誉项目考核方式的选择,都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来开展。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环境建设中,需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能在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得到极大的提升,进而确保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拓宽和增强。

(4)树立高职教育交叉学科培养体系意识。创新型拔尖人才是具有创造潜力的综合性人才,单一的学科学习模式不足以支持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工科类人才培养需要形象思维的课程培育体系支撑,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文类人才培养亦需要逻辑思维类的课程培养体系加以完善,构建高职教育交叉学科的培养体系可以使得创新性人才具备较宽的知识口径,以此为基础进而达到较深的专业素养。"

2.借鉴荣誉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1)构建动态的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职全院范围内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大范围的人才选拔考评,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工作压力承受能力、思维灵活性和想象力、创新精神和意识等方面以笔试、面试的方式进行考核,选拔综合能力优异、潜力较大、在某些技能方面有一定特长且具备培养潜力的学生组建专门班级,实行灵活的考评机制和淘汰机制,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

(2)构建系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复合”。因此,在实施该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区域、行业发展,遴选优势专业,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专门机构负责并管理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研究、制订培养目标,协调并强化各部门责任意识,发挥整体优势,分阶段、有步骤开展试点工作。

(3)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相关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需要上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开放性和一定的研究性,既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训练又重视一定学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注重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管理实践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加大人文知识传授力度,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小班化教学环境,实施跨学科交叉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动、全面学习观念,并制订完善和灵活的考核评估体系;制订适当的导师制度,由导师对拔尖学生的应用研究分析能力、人文素养等能力进行全面及时的跟踪、评估和指导。

3.借鉴荣誉教育卓越人才培养环境,推进教育资源整合

借鉴美国社会及各级政府在社区学院荣誉教育中参与力度和各类资源投入,对我国高职教育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1)集中优秀教师资源。高职拔尖人才的培育首先依赖于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必要土壤。一方面可对现有专职教师制订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提升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到本科院校进修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从企业聘用具备较高的素质、丰富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到学院作为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拔尖人才培养。

(2)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对高职院校内现有的教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发基地等资源进行整合,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创新型拔尖人才专用的开放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资料室,构建完善的设施环境和文化氛围。目前高职院校在各级大赛人才选拔、校企合作人才共育中已经探索出一定成功的经验,梳理上述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可为构建新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提供借鉴和参考。

(3)集中优良校外资源。构建政、行、校、企参与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地方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制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和途径,加大各级政府和各级行业协会对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支持力度,从政府资金的投入、行业的制度扶持两个层面出发,为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所需的基地建设、师资建设、培养方案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进一步拓展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一线的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实践途径,通过技术攻关、管理提升等途径为企业攻克相关课题,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企业效益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双赢局面。

4.借鉴荣誉教育卓越人才培养通道,构建高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立交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