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简析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

简析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7 01:45:15
简析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
时间:2022-10-27 01:45:15     小编:

"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是职业院校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有多种因素妨碍着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的生成与维系,培养并保障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需要教师充分理解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职业学习,丰富对关系的认知,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需要健全职业院校相关制度。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师生关系

引言

在平凡而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因为种种原因逐步丧失对学生的同情心。当前,教师缺乏同情心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中小学,有人对31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48%的小学生、36%的中学生、18%的高中生表示,教师在批评他们的时候使用过“整天跟白痴似的”、“不要脸”、“没脑子”等歧视性语言。语言暴力是教师缺乏同情心的一种外在表现,教师刻意疏离学生也是缺乏同情心的一种表现,北京某职业学校的教务主任告诫新来的年轻教师,“不要对学生抱有多少期望,什么时候学生见了你躲着,你就是成功教师。”

同情心或称同情感,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它能够使人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困惑、痛苦和需要,并采取积极的、有建设性作用的助人行动,能够给他人自主发展提供情感和道义上的支持。

一、同情心是职业院校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

同情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孟子曾指出人皆有“恻隐之心”,这里所指的正是现代意义上的同情心。教师作为人类的特殊一员,同样具有同情心,事实上,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同情心是其有效工作的基础。教师同情心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感情,它与教师的意志以及由意志主导下的有意识的教育教学行为密不可分,它包含充分的能动力量,能够产生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意义的师生互动等。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同情心可以作为教师职业伦理的基础,是师生构建有意义关系的基础。如果说传统上提倡的尊师重教从社会层面、国家角度对教师社会地位以及师生关系等做了规定,那么教师的同情心则从教师内在人文素养的角度对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提出了要求。

现代教育学显示,有效的教育教学需要具备良好的师生关系,而教师富于同情心的言行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因而每个学生都是值得敬畏的,需要教师怀着敬畏的心理,尊重每个学生,同情每个学生,看到不同学生身上存在的差异,并充分尊重这一差异,敏感地体察到学生携带的经验、曾经经历过的伤痛,充分理解他们因外部原因造成的“偏差行为”,并真诚地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交流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格外重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少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而言在知识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存在一些不足,“职业学校近年低分数段新生中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大面积存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同情心,同情心不是教师高高在上的施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缺乏同情心的职业院校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甚至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职业院校教师的同情心并不能自动产生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也不能自动转化为学生的技能,但是深层次的同情心是职业院校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将职业院校中的知识技能教学比喻为知识技能在不同河床之间有规划的流动,同情心则是这条河流赖以顺畅流淌的保护性、预防性力量,它影响、塑造着知识技能之流的流向和流速,决定了其能否平稳运行。没有它的约束和引导,知识技能之流就会丧失方向,甚至有决堤泛滥的危险。没有同情心的教师,不会敏感地觉察到学生的需求和细微的变化,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关爱所谓的“问题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因而就不能和学生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师生关系,也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单纯的因知识传授需要形成的功利性或者准确的说功能性师生关系并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种因素妨碍着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的生成与维系

妨碍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的因素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存在客观因素。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的生成与维系受办学取向、教师所授科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办学取向的职业院校,影响教师同情心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部分职业院校在办学中或隐或显地坚持以升学为取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对知识的识记和掌握,期间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不能有感情的交流,但是感情无疑处于次要地位,需要为“分数”让步,为升学服务,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教师通常采取压缩学生休息、锻炼时间的方式,强化文化基础课教学,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减少,教室和校园越来越缺少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的空间,因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同情心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问题在于,脱离开富有同情心的互动交流,知识和技能很难在学生心里扎下根,更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近年取得很大成效,不过因为一些职业院校由于很多教师本身并不掌握必要而充分的技能,或者由于缺少必要的实习实训设备,尽管宣称一切以技能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做到,只能进行简单而机械的技能教学,甚至只是知识化、书本化的技能教学,造成师生的挫折感和无力感,也削弱了师生之间同情心赖以产生和维系的基础。

不同科目、不同岗位的教师同情心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公共课教师经常因为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很难取得好成绩或者学生尽管学习成绩好,但是因为升学道路不畅,很难体现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价值,教学很难获得成就感;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基础、职场经验,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不积极,职业意识不强,加之学校书本化的专业教学很难获得来自行业企业的认可,教师专业教学成就感低;就班主任教师而言,职业院校少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需要花很多时间校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平时的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工作量大、压力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容易丧失耐心和同情心。

三、在理解中奠定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的基础

职业教育丰富而复杂,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受条件限制,部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相对机械、单调,而又必须面对产业升级带来的教学改革压力。教师需要从职业院校现状出发,真诚地理解并尊重学生,一方面,要理解学生的先前学习经历,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成绩不突出的原因可能是学习的原因,也可能是家庭环境等原因,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智力水平一定低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生成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将职业院校的学生“看死了”,通过鼓励和信任唤起学生的自信和自尊。相关研究显示,60%的学生学习准备不足主要是以往在学校和家庭中学习不足造成的,少数学生的学习准备不足不能排除智力发展低常的原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学生职业学习辛苦,教师要积极地期待并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学生在职业学习过程中需要跨越从知识到职业岗位的文化门槛,需要将学生角色转换为未来的岗位工人,期间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期的障碍,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不可确定性。职业院校教师需要拥有富有同情心的眼睛,要学会用学生的视角、视野来审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意识地忽视学生的视角和视野,不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造成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深层次交流的匮乏。尽管每个学生的视角和视野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作为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会拥有相似的价值观、行为趋向和喜好,教师需要理解体察他们言行中所暗藏的价值取向,并用它反观自身的言行,设身处地体谅学生,给予学生必要的情感支持,在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的同时创新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

四、丰富对关系的认知,在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中培育同情心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院校的教师、学校管理者越来越不自信,对于师生之间应该发展和维持的最基本的关系越来越疑惑,患得患失,甚至有少数教师抱怨说,“要我们同情学生,谁来同情我们?”在精密的经济理性核算下,教师对于学校收取高额学费,自身却得不到适当回报的相对剥夺感,学生对于交了高额学费,却得不到优质服务的抱怨,恶化着彼此之间本来就已脆弱的关系。于是,彼此之间用怀疑的眼光相互打量,保持合理的“安全”距离,紧守各自很不确定的利益。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缺乏同情心、对学生冷漠,学生就会远离他、排斥他,尽管可能当时不明显,或者表面上不会表现出来。当然,有部分教师是出于对维护班级教学纪律的考虑,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僵硬和控制的姿态,将自身隔离在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之外,但是结果是相似的,都造成师生之间人为的疏离。

造成教师疏离学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认识并摆正好自身在教育转型期的位置,或者不愿意接受已经变化的校园关系、师生关系的事实,因而削弱了自身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能力。与传统的单位制不同,市场化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实行教师聘任制之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日渐弱化,学校不再是吃喝拉撒都包的人格化可以托付终身的组织,而是一个有自身独特利益的“类企业”型组织。学校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在许多方面与教师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有些方面也存在冲突。受教师与学校关系变化的影响,教师很容易将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理解为相互利用的、功利化的关系,进而影响到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和行动,而部分学生将学校看作提供服务的类似饭店、宾馆的地方,将教师看作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一般工作人员的观念和做法,以及行业企业功利化的诉求对传统的“为人师”信念的挑战,也强化了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消极认知。尽管知识、文化传承的特殊性决定了无论什么时代师生之间的关系绝对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服务关系,但是已改变的关系的确需要职业院校院校教师在心态、言行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教师同情心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行来传达和展现,在构建积极关系中维系和发展。培育教师同情心实质是要生成有生产力的、建设性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之间开放的、动态的关系脉络,构建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这需要教师精心经营,需要师生长时间的互动交流,共同生产属于他们共有的经验、知识和价值。具体的说,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的建立需要突破狭隘的教室、封闭的校园,将家庭和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纳入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家庭和行业企业的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通过参与获得长时段、深层次知识、技能、经验、情感和价值的成长,而不只是局限于获取短时的、感官化、功能化的服务。教师则是师生共同活动平等的参与者,是学生成长与发展可以信赖的伙伴。

五、健全制度,保障教师同情心

教师同情心需要通过教育教学行为来具体展现,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学校、特定的教育制度环境中,没有来自学校的默许、支持,缺乏制度的保障,即使教师产生了同情心并按照同情心来实施教学、关爱并指导学生,这一行为也不能持久,往往缺乏稳定性,即使教师这次愿意展现自己同情心并且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可能负面结果(班级秩序某种程度的混乱,班级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一定程度的徘徊甚至居于同年级的末尾等。)但是并不能保证下一次仍然能够展现同情心。特别是就教师群体层面的同情心而言,则必须有制度保障,在职业院校的规章制度、教师的奖励政策中有允许、鼓励教师同情心的相关设计。如果职业院校教师积极的富有同情心的行动客观上存在一个门槛,一个下限——制度不是惩罚性的,或者潜在不利于富于同情心的行动的。当外部真实的物质、经济、声望的代价超过内在的由同情心带来的满足和幸福后,职业院校教师的同情心将会萎缩甚至趋于消失。职业院校教师的同情心不论是个体层面还是教师群体层面其产生、维系和发展,都需要外部的制度支持,特别是教学评估制度、教师评价制度,也需要社会的、整体性教育教学文化以及人才激励制度的支持,毕竟教师展现同情心需要承担可能的风险与代价。

在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安排下,行政力量特别是学校上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校长在培育教师同情心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由于教师同情心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学生的成绩,以及赖以决定学校校长、学校业绩声望,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给校长减压,校长需要给教师减压,更多的释放构建教师同情心的空间,创造生成教师同情心的机会,建立并逐步完善教师同情心生成与发展的机制,在建构教师同情心的过程中,同步培养“校长的道德领导”能力,让校长首先成为一位有同情心的领导。

总体上看,尽管近年我国职业教育取得巨大发展,规模扩大,但是质量不高、社会声誉较低仍困扰着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造成教师的自我预期,以及对学生的预期都较低,妨碍了教师同情心的生成和维系。要构建同情心职业院校教师需要理解职业教育的处境、自身的处境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将自身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放在社会转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整体考虑,丰富自身对职业教育、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对学生职业学习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用教师富于同情心的言行帮助学生重新找到自信和尊严,找到激情,找到属于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召唤出学生有方向、有力量的行动!而学生积极的改变反过来也会帮助教师自身走出职业的困惑与倦怠!

提倡同情心不是要摒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更不是要放纵学生,片面的屈服于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放任不管学生的违纪行为,而是要在坚持教育教学基本规范的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个体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引导推动学生自主发展。一位不懂严格为何物的教师就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同情,缺少严格要求的同情是不负责任的。因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策略的,有时需要做出精心的设计,不过无论怎样设计,都需要基于教师对于学生的真诚的关爱。教师真诚地面对师生之间,特别是学生出现的问题,问题一旦发生就勇敢面对,及时有效地解决,不让问题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毕竟问题并不会自动消失,尽管有可能成为有价值的资源,但是如果得不到教师及时、合理的梳理,它会转化为学生消极的经验和认识,他们中的一部分会成为师生构建积极师生关系、学生自主发展的包袱。

提倡教师的同情心也不是要给职业院校教师增加新的负担,不是要给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添加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它内在于教师伦理中,意在唤起教师的职业意识,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当然,特定的教师,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的教师同情心总是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地域特点甚至是个人特点,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很难在不同的教师之间比较彼此同情心的大小和相对价值,不过职业院校教师同情心有一个基本要求——教师的言行应该有助于生成师生之间建设性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