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新一轮职教改革的表里和宣示

关于新一轮职教改革的表里和宣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6 01:33:38
关于新一轮职教改革的表里和宣示
时间:2023-03-16 01:33:38     小编:

"

论文摘要: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时代。伴随新中国成立而生的第一代中国职业教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职业教育历经发展、成熟、壮大,这是一个历史的轮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提速,信息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交替,以服务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为主旨的中国职业教育,兆示着新一个职业教育时代的开始,由此所牵动的职业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尤其是理念更新、体制再造、课程改良、评价重构更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改革;内涵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大幕正式开启。职业教育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是空前的,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内涵建设,职业教育的改革将是一场深层的、根本性的变革。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究竟会有哪些根本性的变革,前瞻未来职教发展又有哪些憧憬,很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回眸:中国职教发展的“三段式”

回眸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建和完善,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经历了中职教育独秀、高职教育崛起、中高职鼎立并存的三个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轮回,它完整地展示了新中国职业教育从体制创立到系统完善、从局部到全面、从表到里的内涵建设过程。

(一)中职教育独秀时期(1949-1978)

如果从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设置“实业教育”开始,我国“正规”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西方大约晚了一个世纪,而真正的职业教育体制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施行。 这个时期的中职教育,可谓是“一枝独秀”。原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首先是新中国百废待举,人才奇缺;其次是新职业教育体制与计划经济同生同长,直接得益国家的扶持;再次是高等教育精英化,为中职教育品牌提升、社会地位提高及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总之,国家的复兴也带来了职业教育的振兴,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职教育公办一统,就学与就业直接关联,中职毕业生与国家干部身份的等同,这些特定时代的教育体制,使中职教育在我国中专学历教育中成为一枝独秀。

(二)高职教育的崛起时期(1979-1999) 2.“类型教育”与“层次教育”之争。高职学校的身份确定了,但高职教育究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还是一种层次的教育之争又成为新的焦点。从本源上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高职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如果将高职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的一种层次,应属于专科,是学历教育主导的一种学制。如果高职定位于类型教育,则是与“学术型”不同的一种教育,体制的相对独立性和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融通并举是其重要的特征。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2006年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16号文件出台,明确将高职教育定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3.高职定位和发展方针。教育部1998年下发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之后,教育部提出了高职教育发展的“三个有利于”方针,即“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业第一线服务。”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国家行政力的推行及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明确定位,使高职教育走上了时代教育的前沿。

(三)中高职教育成熟时期:中高职鼎立并存时期(2000-2010)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在完成分类发展的体制建设后,迎来了平稳、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中、高职教育,无论是纵向的独立体制或是横向的互交,构成了与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兼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标示着中国职教从创建到发展、再到成熟的一个轮回基本完结。 2.以重点中职和示范高职为引领,中高职鼎立并存。中职和高职的分类发展,重点中专和示范高职工程的启动是一个标志,发展目标的引领不仅是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更是内涵建设的丰富和完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的评选启动于1993年,1994年国家教委公布了249所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名单。之后,自2003年起,逐年开展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调整认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培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招生规模的扩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04年教育部新调整认定的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76所。另外还有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638所(截止2010年3月,含高级技工学校382所)。这些学校为中职教育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切实起到了骨干示范作用。 " 从1949年至1996年的四十多年里,中国职业教育虽然发展坎坷,但仍然完成了职业教育体制再造和机制完善的巨大工程,为国家的强盛作出了贡献。尤其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职,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了原则和规范,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

二、表里: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塑与再造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已提高到关系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制度保证,是提升科学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最近,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也强调,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体制机制改革是重点,同样要把中国职业教育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仍是重点。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之目标,中国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如职教办学的法制化体制建设、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下社会联动的“多元化”职教办学体制规范、中高职协调发展体制建设、中国范式的“工学结合”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视野的职教联盟培育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完善的制度建设将全方位的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职业教育功能放大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这是新一轮职教改革的宣示。随着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发展模式的改革,引发了深层的行业产能调整和企业结构及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最具突破性的重大举措是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至此,职业教育以更宽阔的视阈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同行,劳动者职业意识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不断修习专业化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职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犹如义务教育一样成为了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普适性教育。这种功能变化,表明职业教育不再只是单一的教育问题,它将融入社会整体发展之中。 "

(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

如果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则在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就是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要担当好自己的责任,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体系,“应该具有大专、本科,甚至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等不同层次的一套完整的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职教与普教的融通,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等值”观形成将成为必然。尽管职业教育以职业核心能力导向的动态课程体系与普通教育以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课程结构有差别,但职业教育的学科知识基础与普通教育的职业意向渗透(通常作为理想教育实施)成为相互依存的教育形态日益被重视。更重要的是两类教育随着学历资格、职业资格“等值”共识的达成,交互机制的建立和学生学习选择自由度的开放,职教与普教链接的渠道更畅通,学生学习过程中跨类选择的成份增大。

三、宣示: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憧憬

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到来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何积极应对?特别是处于职业教育改革交替的区间里,职业教育的理念变革、体制转型、课程重组、评价再造等尤为重要。

(一)职业教育理念的变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二十四字的指导方针,即“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方针的要义对职业教育理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为科学发展服务的思想,职业教育只有通过服务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以用为本”的人才观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学用结合、工学结合、政产学研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成为职教区别于普教的基本形态;三是“整体开发”的人才战略实施,职业教育边际的模糊性日益明显,学历教育与职技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终身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等在内涵上互相交融。总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引发的人才需求变化,职业教育的理念变革是全方位的。

(二)职业教育体制的转型

职业教育改革交替的区间里,职业教育的体制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功能转型。职业教育是一种惠及面最广、服务创业就业、强技富民的实用性教育,但由于在特定的时期,原来职业教育所承担的普教职能较大,尤其是中职、技校、高职的人才培养中,“职前”教育的学历化、基础文化性补习的任务较重。进入新的职业教育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以业定学”,职业主体植入、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育人过程。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传统的“在教室里讲工学,在黑板上做实训”的封闭式职教将被“以教室车间连体、校企合作联姻、工学结合互动”为特征的开放式职教所替代,单一的“学院式”技能人才培养走向社会化、多元化。三是应用型工程技术类院校本科定位调整后,片面的“综合化”办学开始转向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将形成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一体化”办学的新格局,这种“一体化”下学历教育体制、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双轨驱动,将会成为中国特色的职教新体系。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良

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之路是十分艰辛而漫长的,学历主导的知识本位、能力主导的技术本位问题始终左右着职教的课程设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人才发展的二十四字方针,明确了要“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这从根本上也解决了职教课程之争的问题。以高职课程为例,新的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点,首先是大学生素质与高技能专门人才素质的结合,必须综合考虑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的统一;其次是职业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结合,人文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必须统一;再次是行业链与专业链、技术链与课程链、人才链与能力链的结合,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与专业面向的企业(或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统一。总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用为本”的新职教课程体系里,现实的适用性和发展的后劲力都不能彼此替代,软能力和硬功夫兼济是最重要的标志。

(四)职业教育评价的改革

人才观变革必然引发人才评价的变革。新职教质量的评价体系较原职教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历体系下学科水平和职业资格体系下技能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评价相融通,学习能力是职教质量评价所关注的一个重点,但学习能力检测不仅是应用专业理论解决书面设定的相关问题,也包括核心技术的实际运用,后者的权重日益增大。二是工学理念的全面渗透,教学质量评价从“师评”唯一走向多元化,企业岗位考核作为重要的评价要素分解到学科课程考核之中。三是重视过程评价,职教区别于普教的重要特点是动静交互,学工搭配,学习形态及学习要求的不同,知识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评价参照也会不同,故而职教的终结性评价其实是过程评价的结果。

总之,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到来是国家的幸事,也是职业教育的幸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设定的教育总目标中,“十三·五”中高职在校生人数要达到3640万人,“十四·五”要达到3830万人。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速,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相适应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中国职业教育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都召示着职业教育新一轮大发展、大繁荣的到来。为此,再创中国职业教育的辉煌,则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