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建构

关于“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建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6 00:15:27
关于“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建构
时间:2023-05-26 00:15:27     小编:

"

论文摘要:从“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构问题,提出高职德育目标定位应体现多元性,突出层次性;德育内容建构应体现综合性,突出职业性的建构思想,以期推动“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德育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

论文关键词:高职德育;目标;内容;建设

“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和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既给高职院校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德育体系,是当前复杂形势下高职德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本文仅就高职德育的目标定位、内容建构作探讨分析,以期推动“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德育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

一、德育目标定位:体现多元性,突出层次性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我国教育部将其确定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国家统一的德育教育目标,切实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悉心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一个能反映不同教育主体需要并能相互融合的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尊重不同主体对教育目标的选择

高职教育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它包括了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受教育者等多方面。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的具体目标的选择是有所不同的。如社会及用人单位的目标选择主要是“好公民”和“有用的人”;学生和父母作为受教育者他们的目标选择最主要的是修身成才;学校和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他们所拥有的教育目标融合了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不同要求,但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通常又有着符合某种特定德育目标的“学校角色”。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的特点,高职德育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考虑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因素,充分尊重各参与主体对教育目标的选择,认真分析各参与主体目标的具体定位。因为:第一,目标的定位与确立其本身是缘于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促使人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目标是内在的,不是由外部因素强加的。外来的目标只有到得实施者的认同,并成为实施者的目标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物,教育的过程不是工业生产上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在多维时空中多方参与、多向互动的过程,如果忽视了体现受教育者能动性的目标因素,教育者的目标所能实现的程度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注重不同主体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

高职教育参与主体目标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各参与主体目标选择的同时,还应求同存异对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和谐统一。第一,高职德育教育目标要与国家目标、社会要求相统一。德育目标的设定首先要按照国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德育目标的设定还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特点,全面地反映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突出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突出职业人培养的德育目标,突出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念、职业精神等内容教育;高职德育教育不应也不能仅仅将“学校人”作为德育的理念目标,而应将“校园人”与“社会人”、“职业人”的统一,将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的培养作为全新的德育目标。第二,高职德育目标要与学生修身成才目标相统一。高职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是希望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让自己有一技之长,使自己尽快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被社会所欢迎的人,并以此来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否有利于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全面发展和道德需要,是学生及其家长们接受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高职德育应以高职生修身成才为落脚点,按照高职生修身成才的规律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教育内容体系。在目标统一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应使高职生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学习要求,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二是应根据高职生人格发展和心理生理特点,向他们提出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教育目标。

(三)建立多层次的德育教育目标体系

当前,高职德育目标还缺乏层次性,存在着重社会目标、轻个体目标,重知识目标、轻能力目标,重理想目标、轻现实目标的倾向。从实践来看,缺乏层次的德育教育目标很容易导致基本的思想品德要求被忽视而无法落实;面对与实际脱节的目标要求,极易使学生在学校能按学校要求去做是“好”学生,走到社会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是个“差”学生,形成“虚伪”人格。总结过往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高职德育目标体系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按不同的标准,将它设计为若干不同的组成部分:从层次上,高职德育目标应体现国家、学校与教师、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等方面的目标选择要求,并力求整体统一。从内部结构上,可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行为目标,并力求三者的统一;从构成要素上,可分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从发展阶段上,可分为大一德育目标、大二德育目标、大三德育目标;各具体目标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高职德育目标体系。德育工作只有遵循目标的层次性和多元性,才能使德育具有适应性,突出现实性,增强针对性,遵循渐进性,体现成效性。 "

二、德育内容建构:体现综合性,突出职业性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有关德育的内涵,大体有三种说法:一是“小德育”说,即道德教育;二是“中德育”说,即思想道德教育;三是“大德育”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等。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德育内容建构,应是“大德育”理念,即德育内容绝不是道德或政治单一的教育,而是一个开放式的与时俱进的科学教育体系;既要体现德育内容的综合性,又要突出高职德育的职业性要求,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创新德育内容体系。

(一)把基本理论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基础工程。以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毛泽东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体系内容为基本依据,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多视角的为高职生成长与发展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重点解决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使命问题,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成才观;树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与规则;使学生牢记不管在什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上,都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角色责任和社会责任,明确时代和社会对自己提出的素质要求,都要始终如一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二)把择业观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特色内容。择业观是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良好的择业观应顺应时代要求,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具有宽泛性和可调适性。加强对高职生择业观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本身与成就大小并无必然联系;职业与个人的性格、兴趣、气质、经历、教育背景存在着一个最佳匹配的问题,但也不是唯一的。职业虽然有分工,但在社会价值实现上却是相同的;职业本身并不存在好坏的问题,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适合自己的或自己乐意去做的都是好工作;只要顺应市场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人才都将有用武之地,都能展示自身价值;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岗位,只要肯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能坚持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把职业规划指导作为高职德育效能的切入口。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新生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走进学校大门的,常处于自卑的阴影之中,在德育内容上注入源头活水——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实施素质教育是高职德育效能提高的必然选择;以职业规划设计为载体开展成功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切合实际,符合自身发展优势的职业准备计划,让学生在自我设计过程中为自己搭建通向成功的台阶,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奋斗目标,全面规划能力素质提高的行动措施,激发学生自我发展、自觉学习、自我负责的意识,改变以往过于统

一、被动、强压式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职业素质的灵魂所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特点在德育教育中最直接的体现;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是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纪律守法、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学会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二是要依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分专业进行特殊职业道德训练,以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的针对性, 使学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如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要强化质量就是生命的责任意识,培养营销专业的学生就要强化诚实守信、不欺诈的思想,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就要强化一丝不苟、谨慎稳妥的态度等等。

(五)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健康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力与就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园心理问题的处理层面,还应结合职业活动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及时调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就业市场,高职生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急躁心理、犹豫心理、自卑心理、依靠等待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心理的主客观原因,调整择业观念,合理定位自己,疏通思想疙瘩;培养良好的职业心态,明确积极的心态是心灵的营养品,消极的心态则是心灵的毒药剂;以阳光之心,点亮职业道路;以感恩之心,发现生活美好;以必胜之心,创造事业辉煌;以快乐之心,享受幸福人生。

(六)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德育内容的新亮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最困难、最薄弱的环节。在新形势下,高职德育不能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从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这个认识层面;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底线,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从学业到就业,再到创业是一个高职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高职德育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的亮点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使高职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探索精神,具有开创型的个性人格和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更好的就业或创业。

(七)把企业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要求。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即能“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但从现实来看,不少高职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不适应企业的“性格”——文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因文化的不合带来的心理上和情绪上的诸多问题,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就业成功率和职业发展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寻求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不断渗透企业文化,把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转变为架起学校与企业的桥梁。无论是校园文化理念,还是校园文化载体都需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从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或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亲身体会企业竞争、职场激烈竞争的现实,亲身感受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特别是经营理念中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从而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