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课程切入与体制机制创新贯穿: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逻辑

课程切入与体制机制创新贯穿: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逻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2 00:39:46
课程切入与体制机制创新贯穿: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逻辑
时间:2023-05-22 00:39:46     小编:

"

论文摘要:国家骨干校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这些问题透射出对骨干校建设庞杂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缺乏深刻的思考,什么是骨干校建设的切入点,什么是建设的重点,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剖析,将课程改革作为骨干校建设的切入点,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建设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贯穿整个建设项目,从而形成国家骨干校建设的逻辑体系,以内部评估和国家有效介入实现体制机制的有力贯穿,才有可能使整个建设载体、内容和目标落到实处。

论文关键词:课程;体制机制创新;切入;贯穿;建设逻辑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再次启动的职业教育领域国家层面推动的重大项目,旨在汲取前百所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全面带动专业建设,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对高职院校而言,无论是示范校亦或是骨干校,都是一块金光灿灿的国字号的招牌,对于院校领导的政绩以及未来区域职业院校的布局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所以自申报伊始,领导亲自挂帅,学校总动员,抽兵点将,组建机构和团队,加班加点,不分昼夜,为避免日常工作的干扰,甚至不惜调课停课,异地工作,研究前百所院校的做法,领会教育部最新的文件精神,分组讨论,撰写,一稿接着一稿的修改直至完成所有的申报要求。在方案被终审通过之前,对照教育部专家审议意见,逐项修改,逐条修改,直至字词的推敲和标点符号的把握。对申报成功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申报成功似乎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成功的标志性事件,但申报成功并不意味着能顺利通过验收,更不意味着所有的建设项目的功能发挥能在质上有大的提高。

一、国家骨干校建设推进缓慢和问题提出

申报成功只是第一步,实施过程所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的因素远非文本化的方案设计之初所能预料。诸如地方配套资金的缺位、骨干校建设工作与部门日常事务性工作难以有机结合,专业建设难以深入等等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开始显现,依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庞大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群也因为诸多的困难因素掣肘致使骨干校建设无法全然按照预定的方案去推进实施,甚至出现实质性的工作推进力量薄弱、进展缓慢。配套资金缺位可以争取可以暂时自筹或通过其他融资手段加以解决,建设任务与日常工作结合可以通过制度来驱动,如果缺乏对建设内容以及目标的清晰逻辑,这些庞大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群难以有机勾连,就一个个孤立的内容和目标点而去建设,在认识上被人为分割,在实践上部门各自为战,加之机构整合和人员变动,认识上的盲区势必导致实践中的乏术,不仅建设推进缓慢,整个建设过程和结果的质量就会存在问题,那么这些建设内容和目标要真正达成的抓手在哪里?什么样的视角能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和目标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逻辑进而发挥最大的效益和功能?骨干校建设到底切入点在哪里?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抓手、视角和切入点?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和寻找。

二、国家骨干校建设逻辑

骨干校建设内容一般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包括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项目等等。每个建设项目的子项目和具体建设内容及目标又不一而同。与示范校不同的是,骨干校建设方案中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单独的一个建设项目。但是体制机制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贯穿整个建设项目,是整个建设的重点,这和示范校建设中对专业和课程改革的重视似乎发生了偏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示范校建设的重点,重点是不是就意味着骨干校建设的目的就只是凸显体制机制创新呢?

(一)国家骨干校建设重点和切入点寻求

体制机制创新是整个建设的重点,但绝不是骨干校建设的抓手、视角和切入点,具备这样功能要求的载体不是体制机制创新只能是课程,只有课程能让所有建设项目和内容形成一个合理的逻辑体系,以课程的需要来构建从里到外,从下到上的体制机制系统工程和资源环境,这里的里与外是蕴含着反哺性、衍生性和服务性功能的体制机制功能,下与上是不同层面的制度组织架构。这样因内生的需要而建构的体制机制才真正有活力,而不是先构筑一个所谓的体制机制让课程削足适履。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是骨干校建设的本体,而体制机制及其他都是在这个本体基础上衍生、服务和反哺性的。当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传统的知识体系和岗位技能转向典型工作任务序列。对学生的培养从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转向了职业综合能力(德国称为职业行动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负载着一个职业或职业群对于工作的综合能力要求,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和点状、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有着巨大的差异。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自工作领域,来自工作世界,来自真实的职业任务。不仅如此,典型工作任务还体现着跨学科、跨职业、跨岗位的设计理念,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设计还体现着职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综合职业能力则要求对工作对职业进行主动的规划与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统一。推进这样的改革不仅需要超越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实验实训条件和资源配置方式,更需要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和资源环境,这催生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及其他项目建设成果集群性的对课程的正反馈效应需要,课程无疑是整个骨干校庞大建设内容的切入点。

(二)课程切入之法和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之道探索

1.以课程开发之逻辑路径寻求体制机制有机贯穿之道。如何去切入?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体制机制建设的功能定位准确,即体制机制创新是服务于课程这一核心理念,服务性的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确立课程开发质量保障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政行企校也好,多元融通也好,成立这样的组织架构,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只是体制机制建设的内容,目的在于要充分保障学校的专业和相应的企业建立能保障专业调研、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关系,也就是说让这些有代表性的企业要敞开大门,让老师和学生进去,进到他的工作世界中去,获得关键性的数据,拿出有质量的调研报告,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能以制度来规范这项工作的可持续进行。 "

其次,基于职业领域工作内容效度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及其后续有质量保证的课程设计需要企业的实践专家以其实践智慧广泛而深入的参与,衍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的第二个任务就是以互利多赢的制度设计让有代表性的企业能成为并愿意成为真正合作的企业,让符合遴选条件的企业人员担当并愿意担当实践专家,建立实践专家资源库,充分发挥实践专家的专业优势,在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比如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学生学业评价和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才可能设计出较高质量的课程方案进而超越过去对课程和教学的泛泛而谈或因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导向而对课程开发的作用难以发挥。同样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方案,诸如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习目标乃至学习情境(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等关键内容也为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流动中心或流动站等机构才有了确实的依据和工作目标,而不再是过去所谓教师下企业这样笼统的提法,教师下去干什么,能干成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才能清晰和明确。教师愿意下去,主动下去,坚持下去,衍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同样需要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和情感。

再次,高质量的课程方案实施同样需要高质量的校企合作,这同样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来成就这样的合作。什么叫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具体的讲,能真正在企业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就是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的重要标志,让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的效益切实让企业受益,而且这样的收益能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需要进而实现企业的某种变革,这需要反哺性的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推动在企业建立教学区、学习岛、教师流动中心、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甚至是将企业引入学校,真正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不仅如此,实现对专业和专业群所涉及的学习性岗位群以及为顶岗的老师和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探索实践空间,进而完全打破长期以来入门级的企业实习内容和边缘性的实习岗位这一尴尬窘境,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这种反哺性的体制机制创新以什么达成这样的结果?针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效益和风险做深度剖析,互惠双赢的制度设计和组织架构当然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容。只有深刻挖掘这些制约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的深层次因素,以课程为抓手、视角和切入点对症设计,深度设计才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具有反哺性的彼此都满意而且实用的制度体系,而这需要在体制机制的衍生性、服务性和反哺性上做足文章。体制机制创新虽更多是以制度化、组织化的设计来促进行业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和水平,而这对于学校领导层的设计能力和公关能力,架构这样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制度和组织体系,去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进而获得政府支持,进而推进政行企校采取实际行动和举措,提出了相当的挑战。

2.以课程为切入点寻求学校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在关键问题解决上的有机贯穿。前述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以课程为切入点从里到外、从下到上彼此勾连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骨干校建设的主体之一,专业建设带头人引进和使用就是学校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各院校对于院系或学院及二级学院两级行政管理非常重视,系部的专业建设主要依托教研室主任负责,学院的中层干部聘用也基本都集中在了行政处室和教学系部的管理岗位。以课程为切入点探索专业建设的合理组织架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界定一个职业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工作内容而且体现着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深谙此道的专业带头人是一个专业的领军人物,他的重要性不仅对专业发展而且对系部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以教研室主任目前的工作职责和专业整体驾驭能力是很难单独胜任的,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使用已经在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如何引进如何使用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在相应的资源配置上,需要赋予专业带头人话语权,激发专业建设的内驱力,而且这样的制度设计需要弱化或者克服当前以行政来管理专业的刚性体制。

同样依据课程本身的需求要求体制机制创新重新寻求校内实训条件建设的依据,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分析框架,其工作内容所包含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手段、工具、工作要求等综合考虑实验实训条件及其配置为工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校内实训硬件条件建设提供了依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性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及企业文化注入则为实训的软件建设提供了依据。无论是实景化的还是模拟的实训环境,无论是综合职业能力还是企业文化,需在这两个依据基础上衡量和设计。

国家骨干校建设的立项单位,央财和地方财政将投入巨资建设方案中涉及的专业,未被列入的专业怎么办?此外,立项的院校按照承诺将引进或聘任大量的企业兼职教师,并承担相当比重的专业课课时的教学工作。在班级和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这也意味着相当的学校专任教师将面临着课时压缩,甚至是转岗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问题。从课程角度来看,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丰富性本身就是跨专业、跨职业的,丰富专业内涵,拓展其边界,以教学项目为推手,强化不同专业教师协同和合作,跨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本身也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项目。同时对未被列入方案的专业除了学校自己投入外,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以及企业的投入。将其他专业的教师根据其能力特长纳入项目建设团队。学校也可以自己设立项目推进这些未被列入骨干校建设的专业。以专业带头人及其团队为主体创建课程分级管理平台,将通识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含证书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纳入不同的课程管理平台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同时按照前述的体制机制部分所谈,有针对性的深入的进行教师企业挂职、培训。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和落实来加强对过程和结果的管理,促进冗余师资的职业发展。

总之,以课程为切入点,将体制机制贯穿整个骨干校建设项目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现和逻辑,不仅建设过程有抓手,建设内容有载体,建设结果才有可能做到目标清晰具体环环相扣而且指标可以检测。

(三)以内部评估和国家有效介入实现体制机制的有力贯穿

院校项目建设办公室作为院校层面推进国家骨干校建设的专门机构,谁来领导项目办,项目办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能力要求及成员组成,项目办的责权利和功能定位,如何发挥这类机构的作用是当前骨干校建设的重要问题。项目办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是学校对建设方案进行顶层设计之前就应当考虑的,方案所设计的项目之间缺乏关联,整体未能有清晰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方案的设计按照项目简单分解然后各自为战。缺乏顶层设计很大程度上是顶层的设计理念未能在子项目中有效的加以理解和体现。项目办组织架构的规模取决于方案设计的项目大小和规模。在方案实施的推进过程中,对各项目建设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估,不仅需要项目办设计相应的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体系和方案来评估,这是项目办在建设期最为重要的功能,不仅要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估,更需要其评估结果直接对各个项目发挥作用。而作用的发挥需要各个部门的鼎力配合,甚至超越当前的学校行政管理的一般权限,将骨干校建设与学校各部门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否则项目办难以发挥作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关系也较为困难。骨干校建设与学校日常工作两张皮,在很多人看来,除了潜在的利益之外,骨干校是要我做的,不是我要做的。项目办不仅是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验收,更要将建设过程中凝练的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评估、反馈、指导不断进行推广。处在建设时期的项目办,是当前工作的核心部门之一,需要学院坚强有力的领导以及特别的制度设计和措施。

如果借用当下职业教育课程领域非常流行的词汇来说,国家骨干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撰写作为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具体的项目和专业建设方案作为学习情境,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来看,明确任务和制订计划这两个环节,随着方案的最终审定通过无疑都完成了。但是如何去实施,如何去评价这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了,被申报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所遮蔽了。对首批立项的骨干校而言,方案通过终审到项目组织验收时间所剩无几,在这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好、实施好、监控好绝非易事,作为国家层面确立的项目,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巨大,骨干校建设也为那些专门包装专业和课程的商业公司带来了商机,只要出钱,包括专业建设,课程设计,甚至是验收的材料撰写都可以外包。如何更好的推荐项目实施,除了对项目的开头和结尾两端管理(院校组织材料-专家验收)模式外,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能否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和定期、不定期评估系统。另外能否采用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比如暗访、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深入调查。骨干校建设不仅需要区域层面的合作,更需要国家层面强有力的制度和方法来监督建设过程的始终,这同样是因内生的需求而呼唤体制机制创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