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积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积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8:59:29
试析积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13-12-18 18:59:29     小编:

"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情感特点实施积极的情感教育,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培养其顽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完成学生整体人格塑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育 积极 情感渗透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语文学科含有丰富的人文性、情感性,积极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顺应孩子的天性和人性的需求,帮助孩子合理调控情感、想象、认知等综合因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其人格,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辅导,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积极情感在学习语文的认知理解过程中具有动力、调节和引导作用

有人对教学中的积极情感因素曾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教学中学生交替地攀登两个并排的梯子,这两个梯子每一级的间距太大,以致一步一级攀登起来不方便。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直到能够踏到上一级——这样一步步地行进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

积极情感在语文的认知理解过程中具有动力、调节和引导作用。积极情感的动力作用体现在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动机就会增强,思维活动就会更容易指向语文学习,并能长时间保持思维的热情;积极情感的调节作用表现在能够促使学生在语文理解过程中改变、修正、补充其认知思路,探索并建构外部语言信息与已有内在信息模式之间新的通路,并通过对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激活,为语文学习的直觉性、灵感性等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适宜的内部环境;同时,在学生认知、理解的过程中,积极情感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旦思维出现空白,对语文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可以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填补思维上的断层,形成与之相关的情感体验,诱导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坚持和努力,这个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力、训练心理素质的好机会。

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情感还具有过滤、激发和移情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因此,积极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积极情感具有过滤、激发和移情的作用。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生动、形象、富有哲理与情感的课文,它涉及丰富的想象、观察、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情感配合认知的全过程,在起始阶段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有利于课堂导入的陌生化,也就是将学生原本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的材料,使学生感到新鲜、好奇,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够有机会体验、模仿和尝试,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体会课文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言语内涵和性格特点。通过模仿、揣摩和诵读能够清晰地把握人物形象,充分激发心理层面的求知欲;在理解阶段可以进一步唤起学生自身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形象。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认知信息的情感深度,针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及时发出积极情感的刺激信息,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跃动。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饱含激情,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传递给学生,让教学充满积极的情感、充满积极的爱,培养学生敏锐、深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在深入体验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的同时,其思维活动和联想能力能在情感的大海中尽情畅游。 "

三、积极情感有利于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是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直接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辅导内容,如勇敢承受挫折、正确看待自己、善于调节情绪、磨练坚强意志等。低年级语文主要侧重于乡情、亲情、道德感、理智感的教育;高年级语文主要侧重于友情、爱情、责任感、美感的教育。这样就将语文认知学习与情感经验协调起来,从而促使学习者在生理、心理、认知,以及情感、道德、审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自发学习,也就是智力和情感共同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和最深入的学习。

语文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它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语文和学做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语文教学对学生具有一种整体发展的功能,在发展言语能力的同时,可以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兼具了言语教养的功能和精神陶冶的功能。同时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在自愿或者自觉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大大增强,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情感需求特性,逐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用“爱”作为语文积极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完成学生整体人格塑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直接影响到人的学习和工作效果,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其认知心理是动态、立体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注意、想象、思维、情感、意志能力等心理品质密切相关。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情感是制约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学生必须对语文产生积极情感,才能获得学业的成功。学生情绪高涨,情感愉快时会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课;反之,学生情绪低落时,则会心不在焉,心情烦躁。为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语文教学设计应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动机,并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认知结构获得改善的同时,心理机能也能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语文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渊源流长的文明。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课文中、课堂上充溢的情感,获得心理的愉悦,使其智能与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角色是多重的。当他们通过阅读课文掌握了阅读方法、阅读要领的时候,他们扮演的是一名学习者的角色,此时教师应以文本为依据,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把课文作为一种普通读物进行阅读时,学生充当的就是一个读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阅读、去欣赏、去感受、去体验,帮助学生打开情感的世界,在共鸣的情感中,学生才能发现美,才能达到物我两忘,情景交融境界,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情感具有伟大的力量。教师要把阳光洒到学生心里,必须自己内心要充满阳光。进行积极情感教育时,教师不仅扮演自身角色,同时还要兼任导演、演员、家长、朋友,只有角色意识强,才能做到适时、适当、适度。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发出各种教学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动之以情才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激活学生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这样动情渲染,一词一句牵引学生情思,一举一动点燃学生心灵之火,一篇一章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可以激发美感,陶冶情操,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从而唤醒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丰富心灵的美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