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

关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9:23:24
关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
时间:2013-12-18 19:23:24     小编:

"

论文摘要: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就业为导向,要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凸显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颇显力不从心,高职院校思政课应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就业导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与就业困局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的沉重压力。其中,高职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国内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多年调查显示,刚毕业时,高职高专大学生每年都有一半左右没有找到工作。

(一)就业功利化压缩就业空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大学流行的口号是“愿做革命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曾经激励一代青年的豪言壮语,对如今的大学生恍若隔世。贪图功利,是当代高职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的突出特点。具体表现是,只考虑个人利益,理想信念意识淡漠;只考虑享受,责任、奉献意识缺乏;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这种功利化的就业观,压缩了就业空间,导致大学生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和成长的平台,也导致落后地区、基层单位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利于国家经济长远的协调平衡发展。

(二)就业心态迷茫延误职业发展

高职大学生功利愿望强烈,但他们大多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自觉学习态度欠缺,缺少为学业、为未来奋斗的努力,“大一迷网络,大二掀起恋爱热,……我们每天都在过周末,每天都和没课一样过……”,毕业时对未来发展一片迷茫。浙江团省委组织形成(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调查显示,2009届毕业生就业心态迷茫群体为43.5%。具体表现是,自我认识不清,职业定位不明,盲目充当“面霸”、“会霸”,缺少职业定位和长远规划;对要进入的行业前景、应聘企业及岗位要求缺乏了解,要么求职被拒,要么频繁跳槽,缺少职业技能积淀;对政策知晓率低,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知之甚少,错失发展机遇。

(三)就业能力欠缺不能助力求职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及基本工作能力。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在专业技术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影响求职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基本工作能力。调查发现,雇主最为看重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即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理解他人、积极聆听、学习方法能力,高职毕业生与雇主的要求普遍有较大的差距。根据麦可思对2008届高职毕业生的调查,“高职毕业生在离校时的基本工作能力与雇主的要求普遍相差10%一15%”。

(四)道德观念缺失损害就业前景

对于用人标准,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情商高于智商。”蒙牛集团“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些都表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是仅有能力,而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少数高职大学生在求职和工作中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具体表现是,缺乏诚信,求职时简历造假,随意毁约;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心态浮躁,跳槽现象严重;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缺少敬业、进取、艰苦奋斗精神;个人至上,无组织无纪律,甚至触犯法律。这些行为损害了自身和学校的声誉,影响了自身甚至其他学生的就业。

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的不足

(一)教育内容脱离大学生的利益关切和发展需求

根据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是就业,占57.4%,其次是学习,占53.4%,感情占27%,人际交往占23.5%,经济占14.4%,与父母关系占8.6%。学习压力与就业相关,可见就业已经成为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但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希望获得帮助却没有得到的是恰恰是“就业择业”。当前课程内容过多停留在对教材理论的挖掘和阐释上,在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大局及对自身的影响,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怎样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就业后怎样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方面,帮助甚少。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思政课“空谈论”、“无用论”在学生中很有市场。"

(二)教育方法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成长

传统教育较多实施“单边政策”,主要是灌输式的讲授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厌恶以权威自居、板着面孔的说教。由于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缺少平等的对话探讨和心灵的沟通共鸣,学生感受到的只是喋喋不休的说教,不仅难以实现对理论的认知、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也使学生缺少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评判机会,对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价值的满足没有丝毫助益。.

(三)教学环节缺少实践养成,造成大学生知行分离

传统教育以课堂灌输为主,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忽视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结果是知行分离,优良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难以养成。许多受过十多年教育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三、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毕业生就业是检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是否受社会欢迎的试金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思政课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即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较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及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为此,要进行以下改革:

(一)以就业需求为切入点,渗透就业思想教育内容

思政课要正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注重渗透就业思想教育。一方面,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思想教育的真实、具体,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以就业思想教育为切人点,使不同价值观取向的学生,能够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所需结合起来,做出符合自己信念和时代发展的择业就业行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业思想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让大学生认清就业环境,提早为就业做准备。通过对中国过去一百多年历史和现状的比较、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形势与当今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并珍惜我国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未来中国的面貌,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踏实的工作和努力奋斗来描绘;意识到当前我国就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改变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转变“就业求安稳”、“比父母”的传统观念,从大一起就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做准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端正大学生就业理想。很多学生考虑到现实,就不能坚定自己到基层、到西部为祖国作贡献的理想,归根到底还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作祟。思政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端正大学生的三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作为中国青年的优秀群体,应该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领高尚价值观的时代洪流,荡涤“一切为自己”、“一切向钱看”的流俗,以国家大局和人民利益为重,在国家需要的岗位上施展才华成就事业,事业的成功又必然带来经济的自立和人生价值的巨大满足。

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就业心理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面对大一开始就被就业焦虑情绪困扰、对就业缺少自信的高职大学生来说,自我心理调适教育十分重要,有助于帮助他们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努力排除诸如不满、嫉妒、焦虑、恐惧等不良情感,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把来自就业的强大冲击转化为推进生活前进的动力。

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高职学生受尽父母呵护,独立性不强,工作中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竞争与进取精神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性较差,对企业缺乏忠诚度。这些表现,也给一些企业拒绝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借口,加剧了就业难的形势。思政课要切实反映企业对人才职业道德方面的需求,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并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层面,提高学生的敬业意识、进取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宽容忍耐、诚信和尊章守纪意识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以能力为本位,探索教学形式的改革

思想政治课的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使思政课成了教师的独白,学生们缺少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力流于空谈。事实证明,任何一门课都不可能在几十个学时将本学科的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供他们一生使用。麦可思公司对2008届高职毕业生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普遍认为毕业半年后自己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并不能满足岗位的基本需要,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能力——有效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的能力,满足度最差。2l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能力的竞争。高职思政课必须认清这一形势,主动变革,实现以下转变:

变强调灌输为注重引导,在引导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如自主学习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看法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过程中的协作能力等,把理论知识讲解与学生科学思维形成、能力开发、思想道德修养结合。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专题讲授、学生讲课、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专题辩论、角色模拟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的舞台,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春风化雨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取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也必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潜意识的影响,在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中打下烙印。

以实践为主线,培育德技双馨的未来职业人。以实践为主线,要求以实践教学作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加大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校内实践环节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校外实践环节的比例。在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在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和了解自我的过程中加速从学生向合格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把道德素质内华,把隐性素质转化为显性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科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思想品德和能力的考察;过于注重总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过于注重教师的一己之见,忽视学生个人和集体的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即德智体的全面考评、过程性和总结性考评的结合,外部与自我评价结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个性化教育,提高就业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适应学生个性和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就业能力的学生群体乃至不同学生个体,他们对就业思想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传统的思政课内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有限。

为此,思政课必须实施个性化教育,做到因需施教:一,因时施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高职三年时间分成三个时段:第一阶段(大一)在开展适应性教育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二阶段(大二)侧重开展职业定向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和培育职业道德。第三阶段(大三)侧重开展择业指导教育,重在对毕业生的价值引导和心理疏导。二,因业施教。根据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行业道德规范,自觉实践提升就业能力。三,因群施教。针对思想、学业、就业能力等存在差异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四,因人施教。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个性需求,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