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老子的思想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启示

老子的思想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启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3 00:39:38
老子的思想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启示
时间:2022-12-03 00:39:38     小编:迟茜

一、语文学习提倡无为而治,要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

老子有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地,行不言之教,圣人行事,依循自然规律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以无言的教导来教化万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和为即是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发挥人类的努力。老子反对通过对民众束缚施压来实行管理,老师也一样,应该提供给学生较为自由的学习空间,不应该用繁琐的条条框框来制约中小学生本性的发展。在中小学阶段,不论从身体成长、性格形成还是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上,孩子们都处在形成阶段,教师起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说教更不是规定和限制,这样只会压抑孩子个性的发展,埋没孩子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发扬个性,自然成长,不是在外界的管理强制下变得畏畏缩缩,把长处消磨,个性泯灭。

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是最可以无师自通的一门,这里的无师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没有老师,而是一切文字、语言、书籍以及生活中的所见所感都可以成为学习语文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捕捉语文的灵魂,而不是限制在课堂上,非听老师传授不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这个道是形而上的道,所以是不可以言说的,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在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语文这门学科里很多东西靠的是学生的自我感知,可以使通过自身的经历感知,也可以是反复诵读或间接的经验传授,教师若是把知识硬生生的灌输给学生只会破坏他们求职和学习的天性,就不是顺应自然了。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诗歌意象时习惯分类记忆一一对应,柳,留也,意味着离别;落花意味着伤春悲秋,梅花象征着铮铮傲骨和坚强不屈的品格这些本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的东西老师完全已经替学生做好,或许这样便于记忆,便于理解某首诗的诗意,可以在学生在考试中去的更高的分数。但事实上弊远远大于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同时忽略了对诗歌背景的理解,忽视了诗歌情感的传递,丢掉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的学习习惯,失去了和已有知识的对比联系。此同时教师也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弱化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语文学习要善于积累循序渐进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这里老子提醒人们要处理艰难的事情应从细小容易处着手,要实现远大的目的要从细微处做起,处理容易的事情却不可以掉以轻心,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准备认真对待。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从知识的由少增多,到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语文学习最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才能以日积月累之功达水到渠成之效。试想,如果天天不看书,不留心身边的人物事物,不诵读记忆一些好的篇目,仅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怎么可以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恐怕连通顺完整的语段都写不出。背出一篇古文很容易,但是真正理解一篇古文的思想内涵,感受一篇古文的美感不是一天两天靠突击就能得来的。语文不是固定的公式,也没有规定的解题技巧,它是最贴近生活最靠近心灵的语言文字,要想学懂学通这门课程,只有留心和积累,培养语感,逐渐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从小成大,从近至远,远大的事情必须有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荀子在《劝学篇》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相通之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善于积累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三)》的时候可以提醒学生对其一的回顾,其他篇目的摘录;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田园诗人的收集,在收集的同时对比记忆;还能积累对这首诗理解的误区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可以积累下来,让日后回顾反思。正所谓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缺少语文,而是缺少一颗发现语文感受语文的心。

三、语文学习应关注人文素养,注重学生和教师优秀品质的培养

语文课不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它更是培养人们气质,提高人们文化修养的一门学科,由语言文字的学习熏陶,发现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而最终达到养人的目的,老子将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认为顺道而行应做到这样几点,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宽厚仁慈。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子曰: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都是告诉我们以慈爱待人,善人善己。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待人接物方面的教育,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这些课文,除了赏析作品细致的描写、精美的结构外,需要通过一些问题或者细节的设置,让学生理解体会其中深刻的亲情,增进与父母的交流沟通,即在感悟文章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学会品位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宽厚仁慈、充满爱心的生活态度,切实达到人文性的培养目标。

其次,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谦虚的品质。老子所谓的不敢为天下先即指人要谦虚,教导每一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状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注意。物极必反水满则溢,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们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不要事事逞能,不知谦虚,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第九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都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固执己见者,不能全面明察;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昭显,自我夸耀的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易》说:君子以虚受人。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不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要谨记谦虚这一条,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胸襟美德在无形中会感染学生,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一个胸怀博大谦虚好学的老师,才会培养出笃学正德的学生。

最后,作为教师还要要做到信。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四十九)。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七)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取信于学生,这样才会建立与学生的友好关系,这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试想一个老师如果不能让学生信服,不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怎么能算的上是合格的老师。同时学生信任喜欢一位老师,由于蝴蝶效应,他往往也会喜欢这门学科,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位老师如果能以身作则诚实守信,他的学生也会向他学习充满正气、说到做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六十二章)老子认为美好的言辞可以得到别人的尊敬,良好的行为可以被别人看重,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学识,达到传到授业解惑的目的,还要拥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春风潜入夜般有润物无声的功效,这样的教师才会被学生从心底里尊敬佩服,才会让学生爱戴、崇敬和信任。

结语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语文教师的知识管道中没有丰满的语文的水,精神体内没有充盈的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并迟早要陷入生存困境。总之,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多吸取老子的思想精华,慈爱啬俭、一视同仁、善良诚信、无为而治的思想品德,更好的应用于语文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