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语文教育目的的困惑与突围

浅谈语文教育目的的困惑与突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7 01:48:34
浅谈语文教育目的的困惑与突围
时间:2023-02-17 01:48:34     小编:
"

论文关健词:语文教育目的 文化批判 文化品位 言语能力 交往主体

论文摘要:语文教育目的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语文教学的指导和规范.当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变味的语文,与目的困惑有关.语文教育的理想是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为了学生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和精神;终极的语文教育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现实的语文教育目的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文还要通过言语的交流和生活的交往培养发展主体性的人.

教育是行动,“本身并无目的”川而言。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结果的描述,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的最终状态,它是二种设想,而设想就带有理想的色彩。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理想境界的规定,并通过它引导教育活动到达理想的境界。向时,教育目的又是一种规范,“它描述了一种作为理想而为受教育者所设定的心理素质(或一种素质结构),并且要求教育者应该如此行动,使得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实现该理想的能力”。教育目的又可以作为检验教育行动的尺度或者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检侧出来的是行动是否有效,而不是教育真正达到成功,“教育目的是人们以此来评价我们使用的方法所产生的未来影响是否保持正确方向的标准。因此,教育目的对教育内容、教育行动、教育方法、教育原则等都起到统帅作用,它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教育是基于汉语言母语教育的生活教育、基础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教育的目的同样对语文教学内容、方法起到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目的表述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气“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近乎玄虚而缺乏具体的操作价值,如何检验这些目的也使人感到茫然。目前的语文教学,任课教师可以改变教学内容,随意择取或者任意“制造”与语文教学无关的语言材料。例如,教学《阿Q正传》,让学生来审判阿Q窃书一案,或者调查阿Q之死的案件;教学《小石潭记》,让学生为小石潭做旅游广告;教学《观沧海》,让学生学习环保意识等。语文课上成了法律课、地理课、历史课、化学课。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如果追问这些课堂教学,似乎又没有背离我们的语文教育目的,他们会说,我们这是在进行爱国教育、爱护环境的教育、锻炼学生的生活意识、语言能力等等。语文教育有许多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爱国感情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语文教材的内容确实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政治无所不包,语文是全息的。全息的语文教学内容,似乎也带来了语文教育目的的无所不包,教育的目的似乎就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而这样的目的越大、越空,就越难于操作,也难于实现,似乎成了雾中花、水中月。

一、语文教育目的的依据

既然教育目的是一种设想,那么设想的依据又是什么?谁在设想?谁在规范?规范的内容是什么?翻开百年语文教学大纲或者语文课程标准,我们都能看到这样描述目的的关键词:伦理、道德、情操、精神、品质;能力、知识、方法、习惯、态度等等。前一个层次的目的显然是社会的目的,是社会统治阶层的目的,是应然目的。社会的目的在于教育要生产培育出社会某个阶层所需要的人,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教化作用。后一个层次的目的是个体目的,有可能转化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目的,这些目的的许多方面可以量化,便于检侧,因而更容易转化成教育者的实然教学目的。

语文教育目的不可忽略社会的发展、政治的需要。主要体现在政策和法规方面,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而发展变化。而这些目的其实不是教育者的目的,而是社会的目的,但这些目的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存在着教者如何把这些应然目的转化成实然目的的问题,否则就有可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教化课。

语文教育的目的还应当考虑人的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不仅要适应今天的生活,也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育目的既要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它是一种理想,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设想的更高更新的理想,像明星、像路标指引着教育的方向。为了适应今天的生活,学生需要交际交流能力,需要发展言语能力;为了明天的可持续的发展,学生需要有精神的支柱,它主要来自文化的熏陶和积淀。

此外,语文教育目的还应该依据语文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这要求我们回到语文教育的原点—语文教学,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目的不仅是所欲的,而且是应该如此的应然状态,要把应然状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实然状态,还要具备可行性,成为教育者的一种规范,一种教学任务。而教育任务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而不是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科学课或者杂烩课。

二、语文教育目的的突圈

(一)语文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语文教育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给教育的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这与孟子“发展善端”、荀子“致良知”和王阳明的“解蔽”有共同之处。语文教育旨在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唤醒人性中美好的感情,积淀精神文化的养料,在漫漫人生中寻找生活的方向,追求幸福的生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理想的语文教育就在于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体毅,感悟生活,陶醉思想,飞扬想像。语文课就要寻找语文的感觉,孔乙己留给人们的思考不仅仅是谁打断了他的腿;《观抢海》不仅仅让人感到的是大海的壮观:林黛玉给人的味道也不仅仅是娇弱多情….."

马克思所描绘的教育理想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智力和体力潜能获得充分和谐和自由发展的人,是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具有多种职能的人,是道德精神和审美情感丰富和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是从事自由劳动,把劳动当作享受、创造和第一需要的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人。他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解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千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是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使人有意识地追求身心和谐自由的发展。语文教育让人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让人们有意识地去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即便是一种苦难的生活,也把它看作人生的一笔财富,从而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坦然面对。这就需要一种文化批判的意识和精神,作家宜泄的是他个人的情感,展示的是他个人的文化特征:他人言说的是他人的体脸感受和观点。因此我们学习语文也不仅仅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题,欣赏文章的写作特点,不是为了认同作家的思想、情感和观点;而是应该站在文化批判的高度上感悟、体毅、评价。从而达到“以道观之”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不迷失在他人迷茫的情绪中,从而确证自我,发展自我。

(二)终极的语文教育目的与现实的语文教育目的

亚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最终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捅的领悟奋行为意志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的觉酸之本原和根攀,而不是寻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语文就是要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主体间的交流,教师、学生、.文本在交流中都具有了生命的意识,都成为交流的主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拥有符号的主体也都具有了文化的特征。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它通过交流对话,把传统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同时他人的文化也互相影响,彼此触合,使教育的主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又在彼此影响中触生成自己的文化。文化在塑造着人的灵魂。语言成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支柱,言语成为通向心灵家园的必经之路。

终极的教育目的必须来翻于人性的真实与生活的宾实,否则就是空想盛设‘因此终极的教育目的必须考虑到人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耍,立足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否则现实的东西就没有必要成为目的和理想了。理想和现实的视界触合便是通过教育去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慈,从而把智慈转化成能力,通过能力去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理想回到现实的桥梁是言语,通过言语最终使自我与外界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通过言语能力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超越自己。“教育让人成为他自己。”从自己的起点出发,发展自己的潜力,最终成为他能够达到的自己。

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就是要“告诉他如何去适应别人,如何去了解别人的思想,如何在别人面前显礴自己的思想,如何影响别人,如何与别人达成谅解,如何宽容别人。他能够在任何社会安身,他与个人阶级都有共同的话题,他知道何时表达自己的思想,何时保持沉狱,他能够与人交谈,也能够倾听别人意见”。

(三)现代语文教育目的与后现代语文教育目的

有人把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意义区分。其实就词义上来说,目的和目标没有太大的区别,人们之所以区别也许是为了操作的方便。

语文教育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同样也在追求所谓科学知识及其知识的序列,科学的量化和检侧。现代的技术理性的语文教育目的,强调它的可验证性,在于控制教学过程,使教学结果符合预定的目标。布鲁姆把教育目的分解成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它无疑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规范,为检验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禁锢了语文课堂的教育生成性,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因而它是封闭的。

后现代的语文教育目的强调个体经验的获得和提升,创造能力的培养,多元文化的批判和认同,人文精神的塑造。因此,后现代语文教育目的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因而许多方面是不可能通过量化而得到验证的。但它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在人际交往中得到验证,在社会交流中得到验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和实然状态反映了人的语文修养。

因此,语文教育要通过言语的交流和生活的交往培养发展主体性的人。

三、结论

1.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即教育不仅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语文要关注学生的交往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2.语文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精神。在与文本、一与他人、与世界交流对话中感悟、评价、理解人生的真谛,寻找精神的家园。

3.实现语文的教育目的,必须回到语文教育的原点—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建立在主体间的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获得和运用知识。因此语文双基教学、智能开发、品德培养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