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实用心性在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中的应用研究

实用心性在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中的应用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9 00:06:39
实用心性在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01-29 00:06:39     小编:

摘要:色彩是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因子,传统建筑色彩同样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建筑色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色彩体系。当然传统建筑色彩体系的形成以及发展与所处的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实用心性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用色的特点。

关键词:实用心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1 经世致用,理性出发的建筑用色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可谓五彩斑澜,丰富多姿。既有皇家建筑所表现的华丽尊贵,也有平民住宅的朴素淡雅;既有南方建筑表现出的清新婉约,也有北方建筑所呈现的浓烈厚重;既有隋唐的富丽堂皇,也有两宋的精致典雅。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传统建筑都给世人呈现出斑斓多姿的色彩。但传统建筑的这种多彩现象的形成不仅仅只是由于建筑审美的需求,也是出于实用角度的考虑,与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构造方法及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木结构、砖石结构、生土结构,其中以木结构为主体,传统建筑也是沿着木结构的体系发展的。所以色彩体系也是在木结构的前提下,兼顾着实用和审美两个层面的功能发展起来的。最初建筑上施彩色完全是出于材料本身特点来考虑的。木材在建筑构造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本身却有着很多缺陷,易受风雨侵蚀、火灾、虫害等。为了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开始在木料上涂油漆来保护木构件,以达到木材防火、防腐、防蛀的作用,添加油漆成了木结构表面必须处理的做法。由于在油漆中添加任何颜料都不影响其使用功能,而且在木材上施色的做法简单经济,可以解决木构件的多个缺陷,因此这一处理做法便在此后的建筑发展中流传了下来,中国传统建筑也因此开始了五色斑斓的色彩历程。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色彩被人为的赋予了意义之后,传统建筑色彩体系也表现出了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一个是更集中的表达礼制等级的官方用色,一个是更倾向于实用特点的民间色彩。中国古建筑的民间用色除了受到礼制的限制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了色彩实用性的特点,最为明显的表征便是建筑上用色简单,种类较少,与皇家建筑的五色斑斓、尊贵华丽相反,民间色彩表现出的是一种朴素淡雅的特征。这种现象的形成并不能说完全是由于礼制的限制,虽然鲜艳的色彩被皇家建筑占据了,但留给普通百姓用色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可老百姓还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既不铺张浪费,也不盲目炫耀,本着实用的原则,在色彩能起到保护木材的作用下,稍加点缀即可,而不是把建筑涂成五颜六色的样子。例如:在北方四合院民居中直接以砌筑所用的灰砖的颜色作为外墙的色彩。这是因为砖墙相对于泥土墙,其防水等物理性能更好些,不用在其外部再涂油漆加以保护,因此便直接以材料本色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财力。江南地区的一些民居会把建筑外墙涂成简单的白色。这是因为人们从当地的气候条件考虑,江南地区气温较高,白色有很大的反射率,能够减少太阳的辐射热,降低室内温度,所以大面积的外墙都被涂成白色,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温度。另外普通瓦当的使用也是中国老百姓实用心态的一个表现。封建社会由于瓦的使用存在着等级限制,色泽鲜艳的琉璃瓦在被官家限制之后,平民百姓只能使用普通的灰瓦。色泽虽灰暗,但由于能够很好的起到防水作用,因此虽不美观,但也被传承了下来,这其中的生命力主要还是由于其实用性。

人们从实际出发对建筑用色,这种实用心态使得人们不可能在建筑上乱施彩色。在能满足实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点缀装饰。所以很多民间建筑的门窗梁柱等构件上都没有大施彩绘,仅以简单的色彩加以装饰,甚至直接以材料本色表现。因此,与官式色彩雕梁画栋、青琐丹楹的五色斑斓的富贵气象相反,民间建筑色彩形成的是朴实淡雅的清新格调。

2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文化心态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传统建筑色彩呈现出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一个是更集中表达礼制等级的官方用色;一个是更倾向于实用性能的民间色彩。那么色彩的这种实用性的特点决不是偶然形成的,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共同的心理特征的表露。色彩上的这种实用性反应了中国古人的一种实用心态,也更深层次的反应出了这种心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正所谓的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一种文化造就一种心态,中国古人的这种务实心态正是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诸子百家的精英文化,还是市井街头的民俗文化,都是建立在以耕作为基础的农耕文化之上。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都同周边的环境、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源于中华远古文明的农耕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中原传统文化发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该处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很适合农作物的生存。地理环境的优越给农耕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条件。同时远古先民在生存方式上选择了耕作,利用土地种植作物,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耕作的周期,最终形成了以农为本的古代经济模式。农耕文化也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农耕文化在古代社会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为中国文化体系的孕育提供了多种文化要素,传统建筑色彩的这种实用心态便是深受其作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使人们认识到只有不违反天时,脚踏实地,辛辛苦苦的耕作才会有所得,深深地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老百姓的这种思想渐渐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在人们的思维中追求“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观念,最终形成了被文人圣贤所倡导的“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文化精神。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了实用的特色,也形成了中华民族 “重实际轻玄想”的性格特点。这种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从而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传统建筑上的用色。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所表现出的这种真实性是整个色彩体系中所普遍具有的现象。古代先人在建筑上施色最初是由于木材本身的缺陷,是出于实用功能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绝不是仅仅由于审美的需求。从中国古人选择木结构开始这种务实的心态便在建筑上有所体现:结构上重视逻辑真实性的表达和传递,装饰构件上反映一定的用途和构造,即使不承担任何力传递的色彩最初也是由于木结构本身的需要而使用的。从最早期的木构件上简单的施色到最后发展成的完善的用色体系,从皇家建筑的金碧辉煌到平民百姓的朴素淡雅无不惯穿着色彩的这种实用心态。设想如果建筑上的施色不能解决木结构的缺陷,那么恐怕这种木材施色的做法也不会在漫长的几千年中一直承传下来了。

除了在色彩使用初期这种实用心性有所表征外,在其后色彩体系发展的历程中,色彩的这种实用心性也被延续了下来。在两套色彩体系发展过程中,民间用色更多的继承了这种实用心性。与官式色彩的华丽多姿相反,民间色彩则表现出质朴素雅的色调。这其中除了封建等级的限制影响外,也更多的是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状况有关。官式建筑虽然占据了明亮鲜艳的颜色,但供老百姓选择的色彩范围仍然很大。但人们却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没有不顾实际的盲目炫耀浪费。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其经济承担能力自然不能与官家相比,色彩的应用上也就自然不可能做到任意挥洒。因此便在自己经济允许范围内,以实用为前提,对建筑进行必要的色彩装饰,从而使得民间建筑色彩总体表现出了朴实而素雅的特点。其次,在材料的选用上中国古人也是本着实用为先的原则。屋顶色彩在整个色彩体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从最先的茅草屋顶到最后瓦屋面的替代,其色彩并没有产生更好的效果。但古人却不因为其色泽的平淡而放弃,而更多的从其使用角度考虑而选择了色彩并不鲜艳的灰瓦屋面。

可见,无论是中华民族五色斑斓的建筑色彩体系的形成,还是其后发展过程中民间用色的朴实淡雅,其最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以实用为目的。当然这种实用角度的出发在本质上是源于农耕文化所造就的务实心态,这种务实的心态贯穿在各个层次的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里无论是诸子百家的精英文化还是市井街头的民俗文化都受到其孕育影响,都包含着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精神,都提倡“经世致用,不崇玄虚”,都把“不华”和“务实”作为君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这种现实的态度和讲究实用的精神渗透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使得社会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受到其影响,传统建筑色彩也同样深受其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