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现代建筑创作的精神与人

现代建筑创作的精神与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00:49:00
现代建筑创作的精神与人
时间:2023-04-07 00:49:00     小编:

摘要:人的审美过程离不开对对象世界的参与和体验,而强调建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强调人对建筑的参与和体验。衡量一座建筑,乃至一座城市的审美价值,首先应视其能否为人的生活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可能,能否创造出供人们充分开展生活过程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建筑、文化、城市、人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创作的目的与结果

建筑的目的在于为人的生活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人类的生活究竟需要怎样的建筑,建筑应该如何为人的生活服务,就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千百年来,人类在世界上不断地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房屋。在这些建造活动中,不论是建筑师还是工匠,还是与这些房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公众,以至一切关心、热爱建筑的人,总是在构想并期待着建造这些房屋的各种结果。对于建筑,大多数人是把它的目标能否实现即完成后的建筑能否具有它应当具有的特征和品质作为衡量一个设计或一件作品成败的最终标准的。也就是说,大家首先关注的是建筑的结果。

二、现代建筑创作的功能与审美精神

1.现代建筑创作的功能探讨

人的任何行为,无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是为着一定目的的,建筑活动与其他任何活动一样,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因此,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首先关心建筑的结果,关心建筑完成后会是什么样子。但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建筑的真正目标和结果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以往大多数人们的观念中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人的居住提供尽可能舒适、宜人的的空间和环境,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至今如此。

今天的建筑仍然是供人居住的,可是今天的建筑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当代建筑比以往更加重视与人生活的联系,更加重视人对建筑的接收过程,更加重视人在建筑中的各种体验、感受等心理状况及其发展的依据。如果说,以往人们把建筑当做一种客观、恒定的物质存在,因而主要关心它所具有的性质的话,则今天建筑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在与人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因而人们更加关心它与人的交流、对话的方式。

当一个人从风雨中走进一座温暖干燥的房屋,他会因脱离寒冷而感觉到舒适,他会作出喜欢这座房屋的反应,因为他的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一个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人,当他面对一幢具有家乡建筑风格或特征的建筑,他会倍感亲切,因为这引起了他对故乡生活的联想;他也许会产生在里面生活的愿望,因为他独具特色的空间、平面、装饰等等以及这些空间、平面、装饰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他重新体验过去那些熟悉、难忘的生活经历,建筑满足了他的情感需求,而旁人对这一切可能无动于衷。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便与人的内心状态达到了某种统一,建筑便给人某种美感。相反,一座房屋,不论造型多么优美,色彩如何漂亮,也不论设备多么齐全、方便,但如果他的使用者感到它太封闭或者太开敞,太冷、太热等等,则它必然会给使用者造成压抑、紧张或者烦乱等不适而无法产生美感,建筑的审美价值便无法实现。可见,建筑审美活动的实现与主体在建筑、环境中的感受、体验密切相关。

2.现代建筑创作的审美精神

人的审美过程离不开对对象世界的参与和体验,而强调建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强调人对建筑的参与和体验。因此,建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建筑的平面、立面、空间、构件以至装饰细部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当主题介入其中,它们才可能产生某种经验或含义。如果主体觉得这个建筑实体不适应或者违背其需要或目的,他就会感到不适。如果建筑适合其目的或需要,则主体对建筑的感受将是愉快的。建筑与主体需要之间互相适应的程度越强,主体对该建筑体验的舒适度也越高审美感受就越强烈。因此,建筑虽然是以一定的物质和空间形态存在,但它对主体作用的效果却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说,人对建筑的审美关系不适预先设定的,而是在主体对建筑的接受和体验过程中实现的。

衡量一座建筑,乃至一座城市的审美价值,首先应视其能否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可能,能否创造出供人们充分开展生活过程的良好环境。一切建筑活动都应以为人民提供更加宜人的环境,不断改进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把人的生活过程放在首位。正如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所说,“城市显然应当从解决住宅及居住环境的问题入手,而不应像我们经常见到的那样,着眼于广场、街道、纪念性建筑,以及其他引人注目的东西。”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当论及世界上哪座城市最美时,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众口一词,公推莫斯科,原因是这个城市为每位居民细致地考虑和提供了良好的日常生活环境,而不只是注意修造那些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物。这种评价本身就是意味深长的,它不仅反映出今天人们对建筑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表明了他们对于建筑创作与审美的强烈而鲜明的思想倾向。

三、现代建筑创作的精神思想

实际上,创作过程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作品的最后完成,只有接受活动才能最后实现其价值。建筑物质形态的完成本身并不是建筑创作的目的,建筑是供人居住、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在其间的生活,建筑犹如一个没有演出的舞台,那将是毫无意义的。作为物质客体的建筑作品,同样也只是一种潜在的存在,只有在接受者的意识中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不应把建筑看做客观的认识对象,而应把它视为主体接受意识的关联物。当作品的意义和审美潜能与接受意识共同作用,被接受者感知并引起反应时,这种潜能才能转化为形象、含义、价值和效果。这些形象、含义、价值和效果不是作品所给定的客观存在,它们既不是作品的固有物,也不是接受意识的固有物,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接受美学特别强调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然而,仅仅如此还产生不出真正能够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的建筑。功能主义由于将其理想中的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极端简单化、抽象化,致使其创作远离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因而无法很好地回答接受者的要求。正是如此,一些建筑师才以建筑的可解释性概念提出了“多价空间”的思想。他们反对对建筑功能过细的划分和僵化设置,主张给建筑以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使之形成多价空间而具有可解释性,已经成为当代许多建筑师的共同追求。支撑体住宅的思想,运动变化、模糊不定的共享空间、流动空间的思想,所谓“灰空间”的思想,以及近年出现的软化、消解结构的解构主义思想等等,都可被视为这一追求的体现。

一位建筑学家曾说,任何建筑类型在他构思的时期就包含了某种价值观,并且能够在以后的事态变迁中继续保存下来,建筑的文化意义即在于此。建筑中不确定因素的设置以及由此产生的建筑的可解释性对于建筑接受活动中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建筑价值观和美学观,并日益成为当代建筑思想发展的重要趋势。

结束语:

新的时代孕育了新的世界、新的生活、新的眼光,它们要求今天的建筑作出新的应答,这便是建筑美学给予我们的根本启示。现代建筑理论从创作与接受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考察作品内在结构的思考,应该说是革命性的,对于历来为人们深信不疑的种种对艺术本体存在的描述来说,不可否认是一种全新的认识。这一思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把接受者引入创作活动和艺术本体并充任核心因素,而且还在于建立了一种辩证地,动态地研究创作理论的新思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