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3 01:21:33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
时间:2023-03-13 01:21:33     小编:

摘 要:知识正日益成为企业所依靠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联盟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和知识经济环境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映。从知识提供方、知识接收方、知识本身、知识转移通道、联盟成员的文化距离与信任关系等方面分析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提出要提高知识提供方的转移意愿和转移能力,增强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意愿和吸收能力,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通道,缩小联盟成员间的文化距离,建立和完善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关键词:知识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管理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资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资源。但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企业内部知识的增长速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知识联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主要途径。企业建立知识联盟是为了共同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转移,联盟内的企业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联盟的目标是通过合作共同学习和创造知识,提高自身的核心专长和竞争力,达到联盟内企业“双赢”的结果。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组建知识联盟来提高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能否获得成功主要取决于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是否通畅。

一、知识联盟与知识转移

(一)知识联盟的概念与作用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组织之间,通过各类协议的签署约束而形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组织。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高级形式,知识联盟的基本动机和主要目的是通过结盟的方式连接企业与企业或者企业与其他机构,使得彼此之间进行知识转移,并且创造新的知识。知识联盟的存在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并能分散行业的经营风险。尤其是能让企业通过获取新知识进而不断发展,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组建知识联盟主要是基于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即联盟一方具有另一方不具有的资源、知识、能力,从而实现联盟成员共同受益。知识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转移、学习和创造新知识。通过建立知识联盟,联盟成员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将极大地提升联盟成员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降低单个企业的创新风险,形成或巩固与其他相关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伙伴关系,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将加快知识应用和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尽先机。

(二)知识转移的概念及过程

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头脑中、或是从某个组织转移并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以及知识吸收两个阶段。知识转移首先要进行知识传递,是指具有某种知识的人或组织愿意把他的知识传递给组织其他成员或者是联盟伙伴组织中的成员。传递知识的方式有:语言、文件、查看知识库资料、调阅科技文献或者是通过模型进行演示等等。而知识的吸收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原本不知道的知识之后,将它们转化成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知识,并将其和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过程。吸收后的知识会增加个人或组织的知识存量。

知识转移过程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和整合阶段。初始阶段是指知识提供方有效识别满足知识接收方需求的那部分知识;实施阶段是指参与知识转移的供求双方需要建立起适合知识转移的通道,而知识提提供方也要筛选调整需要转移的知识,以便知识接收方更容易接受和吸收;调整阶段是指知识接收方对提提供方转移过来的知识调整到能够适应新环境的状态;整合阶段是指知识接收方对知识进行吸收并使之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

二、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提供方因素

1.知识提供方的知识转移意愿。知识提供方具有传授知识的意愿,知识接收方具有接受知识的意愿是知识能够顺利转移的前提。知识的高价值性以及隐性知识的无人知晓性使得联盟中的知识提供方有隐瞒知识的动机。和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还有一点不同,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双方往往并不在同一个领导的管辖之下,很难通过行政命令进行干预。联盟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鼓励知识提供方传授知识。

2.知识提供方的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转移能力是指知识提供方把一种知识转移到知识接收方的难易程度。明晰的知识,像技术产品说明,相对容易转移和吸收。知识提供方进行知识转移会受到传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是转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知识提供方的传播能力越强,语言表达能力越强,转移知识的经验越多,那么知识转移能力就越强,知识的转移就更容易。

(二)知识接收方因素

1.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意愿。知识接收方的吸收意愿是指知识接收方是否存在明确的从知识提供方汲取知识的意图和积极性。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意识越强,知识转移的过程就越容易。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地向对方学习并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才可以获得好的转移效果,才能有效地获得隐性知识。

2.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移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知识接收方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知识来临,也需要发挥自身能力将提供方传递来的知识进行消化。知识接收方以往知识的积累会影响到其吸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而其原有的相关知识也会影响到知识转移的效率。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存量越大,知识结构越合理,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就越强,知识转移就越容易。

(三)知识自身因素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容易被描述或表达出来,很容易就被竞争对手剽窃到。隐性知识是适用于特定环境的、经验导向性的、高度个性化的、难以形式化和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会产生因果模糊的,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有的知识是某企业专有的,一般依赖于一定的背景和组织环境;有的知识则具有关联性和协同性。比如说一项特定的技能需要许多部门和人员的齐心协力、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这样的知识要转移的话必须整体进行转移,而且不易被理解和模仿。也正因如此,隐性知识拥有更持久的优势,是知识转移的重点。

(四)知识转移通道

知识从知识提供方转移到知识接收方的途径主要有网络传播、互派技术人员、共同研发三种。网络传播即知识提供方借助互联网传输要转移的知识,优点是可以高效地转移显性知识,缺点是隐性知识很难通过网络传播进行转移。互派技术人员即联盟成员派遣掌握某项知识的技术人员或专家直接到对方组织中去传播或者学习相关知识。优点是易于隐性知识的转移,缺点是对显性知识的转移没有网络传播效率高,而且所耗费的成本较高。共同研发即通过联盟成员双方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来实现知识的转移。优点是特别适合于隐性知识的转移,缺点是可能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的泄密。一般来讲,对于显性知识的转移,一般选择网络传播较好;对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共同研发的效果最好,互派技术人员次之。

(五)联盟成员间的文化距离

知识联盟成员由于企业发展历史的差异、企业领导人的管理风格差异、生产产品或经营领域的差异,会造成联盟成员文化距离的客观存在。客观说,每一个知识联盟中都会存在文化距离,只是距离的大小不同而已。首先,联盟成员在企业经营哲学、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到他们对待知识转移的态度,规章制度方面的差异还可能对知识转移造成限制或约束。其次,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文化的许多方面,包括企业是否容忍员工的失误以及对犯错员工的处置态度、是否鼓励员工创新、是否重视人才和知识对企业的重要性,都会造成联盟成员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不利于企业间隐性知识的转移。联盟成员的文化距离越大,则越不利于联盟成员进行知识转移。

(六)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

联盟成员间的信任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信任是建立在联盟成员的共同语言基础和相同的价值观之上的。例如,联盟成员以前有过成功合作的经历,当他们再次合作时,彼此间的信任度就会较高,知识转移就容易成功。反之,那些新组建的联盟或者是合作时间不长的、没有什么合作经验的联盟,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不高,那么成员之间则需要共同协商制定一些制度来约束各方,以减轻由于不信任造成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联盟企业之间通常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建立信任关系,抵制某些剽窃对方核心机密的行为。通常情况下,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越高,知识提供方的转移意愿则越强,知识转移就越容易。

三、促进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对策

(一)知识提供方应采取的对策

1.增强知识提供方的知识转移意愿。对知识提供方而言,如果知识转移的行为为他带来的收益大于转移成本,那么他的转移意愿就高,反之就低。知识转移所带来的收益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转移成本包括知识所有者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专家权威的减少、知识垄断的地位受到威胁等。但知识提供方必须要明白,要想使联盟获得成功,知识在联盟伙伴之间分享是必要的。因此,知识提供方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采取长期合作的态度,增强知识转移的意愿,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同时,知识联盟内也必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知识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和利益,明确知识转移之后的使用范围及期限,让知识提供方打消顾虑,心甘情愿把知识进行转移。

2.提高知识提供方的知识转移能力。有了知识转移意愿,知识提供方还需提高知识转移能力。提供方的知识存量、表达能力、转移经验等都影响着知识转移的能力。知识提供方可以根据知识接收方的特征对要转移的知识进行分解,然后用知识接收方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转移。为此,可以让既熟悉本企业知识技术同时又熟悉对方企业知识技术与文化的知识桥梁人物充分发挥他的纽带作用。同时,联盟内所有员工还应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扩充知识存量完善知识结构,以此提高自身的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提供方也不要认为知识转移对自己的能力提升毫无意义,要充分利用每次转移知识的机会,深层次地研究要转移的知识,尽可能从中创造新的知识,并将创新的知识吸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二)知识接收方应采取的对策

1.增强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意愿。只有知识接收方积极主动愿意吸收来自于知识提供方传递过来的知识,知识的转移才能成功。有部分学者认为,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意愿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并不大。但实际上,主动接受并学习知识与被动学习知识的效果差异很大。如果知识接收方本身并非主动愿意接受知识,他们就会采取消极的态度或行为去阻碍或者逃避新知识的转移,甚至做出接收知识的假象或者直接拒绝接收等行为,如果这样,知识转移则难以顺利进行。因此企业需要具备强烈的知识吸收意愿,方可提升自己的知识存量,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企业员工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提高知识吸收的意愿。或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表现出强烈吸收意愿的员工或是做出贡献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增强企业员工吸收知识的意愿。

2.提高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指知识接收方对外部信息的价值识别、吸收并加以应用的能力。知识接收方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越强,则知识转移越容易,反之则越难。为了提高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首先需要扩大知识存量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加深与联盟企业业务相关的知识的了解;其次要提高知识接收方的自我学习能力。知识接收方可以安排员工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或创建学习型组织以增强知识吸收能力。只有真正吸收了知识提供方传递来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知识转移的过程才算成功结束。

(三)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通道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有三条主要通道,有的适合显性知识的转移,有的适合隐性知识的转移,并且各有千秋。知识提供方在转移知识时可以依据知识的类型选择相应的转移通道。就显性知识而言,网络传播是最好的途径,方便快捷。就隐性知识而言,适合进行知识转移的有共同研发和互派技术人员的方式。当知识提供方在选择知识转移的通道时,为了进行知识的有效转移,就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转移形式,要根据需要转移的知识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转移通道。此外,还要综合考虑知识接收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种转移方式的成本,寻找一条知识转移双方都能接受的转移通道。

(四)缩小联盟成员间的文化距离

联盟成员的企业文化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别,为了增加联盟成员之间的融合感,就必须做到相互尊重,同时还要主动了解联盟成员的企业文化,做到求同存异。但有一点必须达成共识的是,联盟成员企业的文化必须支持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否则知识联盟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联盟各方可以加强交流,来减少因文化距离而产生的分歧,也可以定期互派人员到对方企业里去讲授自己的文化,以求相互了解。联盟能够建立、维系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联盟成员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是必须的。只有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才可能实现。联盟成员间的文化距离,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都需要通过交流来进行改善。因此,联盟成员都应该充分利用知识联盟这个平台,深入交流,减少组织间的障碍。

(五)建立和完善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影响知识转移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联盟成员间的信任程度。在联盟成立之初,为了避免成员之间因没有明确转移目标而带来不必要的猜疑,降低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度,最好事先明确联盟成员能够向联盟提供的技术和知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如果存在较高的信任度,将会有利于知识的转移;在信任度很低的情况下,将会严重影响到知识转移。因为隐性知识自身的特殊性和较高的模糊性,它很难通过网络传播直接进行转移,只有通过共同研发和互派技术人员这两种途径才能实现知识转移,而这两种途径对信任度的要求都比较高。较好信任关系有利于在联盟中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促使联盟各方互相接触,互相学习,进而推动文化的交融隐性知识的转移。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度越高,知识转移成功的几率就越大,而联盟成员也希望保护自身的核心专有知识,防止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完善提高成员间的信任度是非常重要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