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由《沧浪之水》论当代知识分子的二重性格

由《沧浪之水》论当代知识分子的二重性格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2:03:24
由《沧浪之水》论当代知识分子的二重性格
时间:2023-08-07 02:03:24     小编:

【摘要】《沧浪之水》写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现实境遇里命运沉浮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的二重性格及矛盾心态得到了完整的展现,比如迷茫与清醒,自由与不自由,反抗与妥协等。主人公的经历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值得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真诚而深切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沧浪之水 知识分子 二重性格

知识分子是个特殊的群体,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位,中外学者有诸多阐述,见仁见智,看法不一,班达认为“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尚的哲学家,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也有学者认为道德良知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不应苛求知识分子,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知识分子的自我要求和抱负,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但一般来说,知识分子应具有两个特征:知识分子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其次要具有社会良知,拥有公共关怀,保持独立的批判性,坚守“边缘人”的精神立场,这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充满欲望、喧嚣、浮躁的商业化、市场化社会中,保持社会良知实属难能可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权力,金钱和媒体等社会力量似乎联合起来,筑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使知识分子的品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沧浪之水》的主人公池大为就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他深受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影响,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包括使命感、责任感、人格意识、良知原则、人道情怀在内的传统精神资源,秉承了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代表的父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信仰和品质,父亲一生的经历和他珍藏的那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又对他有难以磨灭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在这样的背景下构筑起自己全部的意义世界”,在工作上,看不惯卫生厅公款吃喝的风气,对厅里安排人到宾馆起草文件的做法深为不满,对调查吸血虫病时弄虚作假深恶痛绝。在爱情上,他先后放弃了要把他培养成上等人的许小曼,屈文琴,而选择了平民姑娘董柳。但严酷的现实并没有使池大为像父亲一样坚守到底,而是被现实欲望驯化为一个虚无而世俗的精神流浪者。官运亨通后的他最终在"权力"与"人性"夹缝中迷失成为精神的流浪者。在"权力"与"人性"两极的摇摆导致他在人格上的严重分裂,身处高位的他不得不时刻面对心灵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1池大为从坚守到放弃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灵魂的挣扎过程,也是矛盾性格得到完整真实展现的过程,具体概括为:迷茫与清醒,自由与不自由,反抗与妥协。

一、迷茫与清醒

上学期间和工作初期的池大为是个理想主义青年,他的人格理想就是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宁折不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理想,他的人生态度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人生态度,他的价值观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所秉持的胸怀人类,着眼历史,民重君轻,天下重而个人轻的价值观念,这个时候他的思想是清醒的,人是什么,怎样为人,他很清楚,因此他感到“我注定是要为天下,而不是为自己活着,这是我的宿命,我别无选择。”但他在生活中是迷茫的,因为现实没有提供展示理想的空间,现实跟他的理想相差太远。机关里的荒诞事件,现实中的丑恶表演,铺张浪费,弄虚作假都是池大为所不能忍受的,在他看来都是有悖于人道主义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使他必须向黑暗的现实开口说话,然而周围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沉默又使他感到困惑与无奈。

在向现实投降后,他的行动上是清醒的,而精神上却是迷茫的,池大为后来明白知识斗不过权力,他就力图掌握权力,幻想“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但是权力就好像是一架庞大的机器,有其自身运转的机制和规律,而不以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池大为无能为力,要按原来的理想做事就要“与汝偕亡”,甚至是自己亡而“汝”还照样存在,池大为不想牺牲自己,也就顺乎潮流,见风使舵,一样的弄权用术,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当他当上厅长以后,几乎如法炮制地将自己受过的打击加在了初来乍到的青年龚正开的身上,他把龚正开调到中医学会去坐冷板凳。他说:“倒退十年我倒愿跟他交个朋友,可现在是现在,我坐在这个位置上,就由不得我不在这个位置上考虑问题”,“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的错。”池大为成了马垂章第二,且有过之而不及。作为文化生产与传承的主体,知识分子一直以特立独行的人格品质和丰富复杂的群体意蕴承载着人类命运终极走向的“沉思”使命2,清醒的迷茫、迷茫的清醒,正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二、自由与不自由

自由是人人都向往的,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真正灵魂,为了自由抛弃地位、金钱和权势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池大为被贬到中医学会工作时,他精神上和时间上获得了自由,他可以不过问政治,不必为看不惯的事烦恼,有大把的时间看书看报,钻研业务,可与宴老师下棋畅谈人生,但这种言说自由按常人来说只是“小”自由,心灵一隅的自由,隐含着无聊与痛苦的悠闲与福气。他得到了内在的自由却丧失了外在的自由,即“自身物质与行动空间”的自由,为生计奔波忙碌,成了生活的奴隶。现实生活给他上了生动形象的一课,先是简单地结婚,然后是换工作之苦,要房子之难,与丈母娘住在一起的尴尬,为孩子上幼儿园的奔波,展销会上的滑稽表演,同学聚会时的难堪,这一连串的事件使池大为接受了同学的观点:这是个个体生存的年代,生存是生存时代的最高法则,是绝对命令。

言说的“小”自由与行事的“大”自由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他开始对父亲的选择产生了怀疑,对精神原则的坚守发生了动摇,他终于放弃了“小”自由,开始追逐“大”自由。要想得到“大”自由,必须得转变立场,进入到权力的核心地带,以一副新的面孔进入官场的游戏中,凭着机遇,手段和才能,池大为很快就上路了,牺牲了承担天下千秋大事的负担,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并且步步高升。掌握权力后,池大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言说的和行动的。池大为说道:“我觉得说话算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生命的巅峰体验,而这个目标又是无止境的,这时我更加体会到了权还有钱的妙处,”池大为就是在这种“小”自由与“大”自由之间小心地徘徊着。

三、反抗与妥协

入局之前的池大为,骨子里秉承了父亲的正直与清高,与现实中的黑暗面做着对抗,不齿于鼻子下的那点东西,对厅长,科长这些头衔不屑一顾,对巴结讨好上司的行为更是反感。在新来乍到、血气方刚的池大为看来,唯有天下事大,唯有文人的清高重要,其余的都是芝麻小的事,然而正是这些小“芝麻”让池大为在困扰中焦头烂额。当一个人无须对他人担负直接的责任时,社会或他人对他轻蔑,他可以毫不在乎,可能坦然自若,仍然可坚守心中的那份信念,池大为便是如此,在被贬到中医学会时,他没什么怨言,倒觉得轻松自在,因为支撑他的信念是孔子传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但是当他一旦必须承担直接的责任时,必须面对生活的琐碎和卑微,那份孤傲的清高,那份坚守的信念便会在生活的重压下支离破碎。因自己老婆临产上下班不便,想求耿院长把她从市郊医院调到省人民医院失败时,那份屈辱感像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这只是个开始,接着是弄不到一间可让来照料妻儿的岳母住的房子,已经阵痛的妻子因交不起大医院住院的押金而四处借钱,因为拮据而买不起儿子所需的进口奶粉,因为交不起二千元住院费被烧伤的儿子被烧伤科的医生拒绝治疗,当他儿子临上幼儿园时,为省政府幼儿园的女园长不屑一顾……更令他难受的是,曾同样与世无争,甘于淡泊的妻子也开始变了,随着儿子的出生和成长,妻子对池大为也经常唠叨抱怨。这一切把池大为从理想主义的虚无飘渺中拉回到真实而残酷的现实中去,使他终于放弃了独立自由之精神与个体人格的尊严,成为权力与金钱的贪恋者。

宴之鹤对池大为说过一段话:“我年轻的时候,比你还清高,清高的结果是清而不高,白白地给别人做了垫脚石,到头来一钱不值,一无所有,一败涂地。”既是对池大为的开导,也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为此,池大为立场转变,换眼看世界。他说:“我不怕牺牲,却害怕这种牺牲像大海黑暗处的一条沉船。良知和责任感是知识分子在人格上的自我命名,这是很久以来在我心中回荡的一句话,我甚至想要把它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他使我有了一点血性之勇,可是一面对现实,这句话的说服力就不那么充分了。”

小说中另外两个知识分子也由最初对现实的抵抗到后来彻底的妥协,胡一兵身为媒体记者,希望通过摄影机来暴露黑暗,揭示人们的疾苦,可做节目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和政府,权力,金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觉醒最早,转变最快,他经常劝导池大为不要再固执地坚守那份良知和清高,他说:“最深刻的道理从来就改变不了最简单的事实”。”刘跃进是位大学老师,人民大众的精神导师,却也受不了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潮流的影响,学生不屑于老师讲的大道理,老婆也受不了当资料员的清净,离开他从商发财了,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刘跃进最终也放弃了坚守,加入了世俗的行列。池大为放弃了,胡一兵放弃了,刘跃进最后也妥协了。这三个知识分子的投降是意味深长的,标志着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的全线崩溃。

一切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残酷的现实和传统知识分子的固有的精神的激烈争斗是他矛盾性格产生的根源。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是池大为由坚守到放弃的重要原因,迪特里齐认为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出现这种危机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容易获得不同形式的权力,相对脱离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状况,更容易接受上层统治者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等。3如果从自身找原因,池大为的放弃,是他心灵自我放逐的结果,由最初的传统道德卫士演绎为精神的流浪者,以至到最后的堕落天使。但他的每一步都是不彻底的,抵抗是不彻底的,改革是不彻底的,放弃也是不彻底的。正是因为这种不彻底性才显出他心灵蜕变的残酷。在小说结尾,池大为把那本由父亲留下,代表着传统文化中的良知和人格气节的画册《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在父亲的坟头焚化,并有一段独白:“我仰望星空,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暖流从心间流过,我无法对他做出一种准确的描述,我缓缓地把双手伸了上去,尽量地伸上去,一动不动,风呜呜地从我肩上掠过,掠过我,从过去吹向未来,在风的上面,群星闪烁,深不可测。”这虽然表明了池大为对传统美德与价值取向的决绝之心,但也意味池大为心灵深处的重压和愧疚,这种矛盾恰恰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池大为的性格之所以丰富复杂,是因为复杂的社会产生了复杂的性格,同时他的矛盾性格和复杂心态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现实,折射出当代知识分子在市场化与世俗化的环境中特有的尴尬与困惑,这是时代的悲剧。在过去那些年代里,从孔子到池大为的父亲,他们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自始至终,都为社会所不容,池大为与他们既相同也不相同。池大为前期走了他们的道路,恪守自己的道德人格,其结果是处处碰壁,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剧。可是后来,他放弃了原来的道德人格,杀死了此前的自我,从此步入青云,这是当今时代的悲剧。萨义德说,知识分子这种人没有职位要守护,没有地盘要巩固而防卫,他们大胆无畏,代表着改变前进。知识分子能达到这个理想的境界吗?实在令人怀疑。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的出路在哪,到底该何去何从,如何寻求自身的价值,作品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使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对这个问题进行真诚而深切的关注与思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